文章作者:宫里君
古语有云,其实这里说的“相”可以指脸、外貌、人的言行,也就是体相。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何,都会在有意或者无意间通过身上所有部位来展示出来。正如心相篇中所说“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内心,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
其实,走路最能够看清楚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的走路姿势,就暴露了他的人品。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更是认为:走路时,有这种姿态的人,更值得信赖!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01
曾仕强教授说:“走路最能够看出一个人,但是我们现在最不重视的就是走路。最好的走路是怎么走,走的时候,好像背上有重物,就表示你这个人可以负担重责大任。你脚步很稳,按部就班,就让人觉得可靠!”
一个人走起路来四平八稳,按部就班,不快也不慢,就好像背上背着什么东西,但不是背包包。这种人的脚步很稳定,内心稳定成熟,更值得信赖!
但是现在很多人走路,七扭八歪,流行“六亲不认的步伐”,这些都是轻浮、幼稚,甚至是哗众取宠,一点也不稳重,怎么值得信赖呢?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后,一方面要尽快调整自己的走路的姿态,走路姿势要稳重;另一方面要告诉自己的小孩子,纠正他们的不良走姿。
曾仕强教授还说:“凡是走路时脚跟不落地的人,大概命都不会长。你想脚跟都舍不得放下去,就他命会长吗?”
走路姿势稳重的人,心智也更加成熟稳重,也更值得信赖。所以,曾仕强教授认为“最好的走路姿势是背上如有重物”,这也是通过形体上的稳重来影射出内心的稳重,也符合古人所说的“相由心生”的说法!
02
曾仕强的这种说法,有没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呢?答案是有的!
因为识人术书籍《冰鉴》中说:“五短多贵,两大不扬,负重高官,鼠行好利,此为定格。”
意思是说:五短身材的人,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大多地位高贵;反而是两腿长得过分的长的人,往往命运不佳。一个人走起路时如同背了重物,那么此人必定有高官之运;一个人走路若像老鼠般步子细碎急促,两眼又左顾右盼,且目光闪烁不定者,此人必是贪财好利之徒。这些都是固定格局,屡试不爽。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五短身材的矮个子,走路的时候,脚步稳重,如同背负了重物一样。但是他们内心往往很成熟,行为做事小心谨慎,不敢有焦躁浮夸之风,最后他们也都做成事了。
但是身处高大的人,往往感觉自己高高在上,有种优越感,内心一浮躁,走路的姿态也很随意,甚至是傲慢。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傲字致败,越是条件优越的人,最终越容易招致失败,命运多舛。
走起来飞快,好似雷厉风行的人,实则是内心急躁的表现,显得很不成熟稳重。古话说得好“事前加慎,事后不悔”,一个人越是遇事着急忙慌,越容易在忙中出错,而且这种错误往往不可弥补的。
所以说,我们做人做事,哪怕是走路,还是稳重点好,因为稳重少出差错。而且,稳重的人,脚踏实地,也更值得人信赖,显得更加可靠!
03
晚清中兴名臣的曾国藩,他在家书中经常教育孩子们要举止端庄稳重,“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
他给小儿子曾纪鸿写信说:“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你应该举止端庄稳重,不乱发表议论,因为这是一个人修身立德的根本。
他给大儿子曾纪泽写信说:“尔之容止甚轻,是一大弊病,以后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重厚。”曾国藩认为大儿子言行举止轻浮,是个大毛病,以后要多留心,走路或者坐下的时候,都要容止厚重。
他又给两个儿子一起写信说:“举止要重,发言要讱,尔终身要牢记此二语,无一刻可忽也”。曾国藩告诫两个儿子要终身牢记住两句话,不能有一刻忽视——举止要稳重,说话要迟缓!
为何曾国藩会如此重视“举止稳重”呢?
在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的家书中,曾国藩告诉大儿子曾纪泽说:我曾经仔细观察你曾祖父星冈公之所以仪表绝人,全在一个“重”字。我走路神情举止也较为稳重敦实,就是从星冈公身上学来的。你的容颜举止很轻浮,这是一个大毛病,以后须时刻注意!
曾国藩早年也是为人浮夸,言行举止不够端庄厚重,因此也吃了不少亏。后来他改为举止厚重,做人做事更加成熟稳重,好运气也不请自来。
于是,在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的一篇日记中,曾国藩总结说:“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由此可见,曾国藩认为举止端庄厚重既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更是一种富贵相。
结语:
一个人的外在的形态和举止,都是内心世界的映射:浮躁之人,多有轻狂之举;成熟、稳重、厚道之人,举止也厚重,涵养和修炼功夫都不会差,最终的福气也会深厚。
我们要牢记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的忠告“最好的走路姿势是背上如有重物”,也要熟记曾国藩的心得体会“端庄厚重是贵相”,努力做一个举止端庄厚重之人,首先从走路稳重开始!一个人的走路姿势,就暴露了他的人品,我们也据此来识人和看人!朋友们,您觉得通过走路姿态来识人准确不?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