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文章《当学生干部也流行视察工作?》,文章大意是:在今天的大学里,学生会等级森严,学生干部官僚习性重,一些大学生求职时也充满了“官场”。
其中讲到作者的一个朋友,毕业求职时拿着一份写满“官职”的简历去应聘,结果换来HR一句“自大自负”的回复。该文作者痛心疾首,问道:“什么时候我们的高校学生干部流行起这样的官场做派了呢?”这种现象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得而知,但曾经或正处高校的我们对这种现象一定并不陌生。进入学生会大多要经过两轮面试,大一时我们站在台上,战战兢兢地等待接受检阅。等到大二,就换成我们坐在台下,对着一脸青涩的学弟学妹“挑三拣四”,还得记着某些提前打过招呼的,“那个某某,是我老乡,直接让她进了哈!”
各大高校的学生干部大抵都有类似的升职经历,在这一连串的竞争过程中,少数优胜者一路晋升,剩下大部分人都在不同关卡选择了退出。有些人学到了东西,也有一些人觉得加入学生会的经历对自己无甚帮助,反而因为一些琐事占据了自己的时间。说起学生干部官僚习气重,我采访了几个朋友对于此事的看法。
L小姐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新闻系,大一进校的时候,怀着一腔热情加入了校报,但之后发生的两件事,却让她萌生了想要退出的想法。一次是校报组织所有成员去参观当地一个煤矿,L小姐有感于矿区的荒凉破败和矿工们的艰苦生活,采访了几个旷工写了一篇专访稿。结果稿子交上去,却被一个学姐在会议上点名批评,说L小姐作为大一新生,没有能力更没有资格独立写专访稿,不经安排就采访是坏了校报的规矩。更有一次,校运会期间,安排了学姐和L小姐合作写稿,结果学姐睡到日晒三竿根本没去,从选题、采访、整理、到完稿一系列工作全由L小姐独自完成。结果学姐一通电话,要求在作者一栏,把自己的名字加在L小姐前面,说这是校报的规矩。L小姐最后说道:“我是真的不懂他们所谓的规矩,难道级别更低就活该被他们欺负?”
C姑娘一进校就被老乡学长劝说加入了校团委会,指望着可以凭借学生干部的身份,申请入党时更容易一些。进去后才发现苦不堪言,团委每周一次的例会,大多安排在晚上9:30,平时没什么事都要持续开上两个多小时,有活动时,会议时间超过12点是家常便饭。“其实也没什么事,就是听那些学长学姐轮流发言,没有正事的时候,就吹牛或聊一些老师的八卦,一点意思也没有,却不能提前走。”更让C姑娘难以理解的,是团委内部森严的等级观念,除了开会时座次按资排辈外,要对学长学姐尊敬更是被耳提面命的话。“比如说你在路上遇见了同部门的学长或学姐,他们会装作没看见你,等你上前打招呼。如果你没有打招呼,下次就会在会议上被点名批评。”
一个进入校外联部的同学G,更是深刻领受到了外联部送礼成风的恶习。有一次副部把所有部员都拉进了一个群,原来是部长生日将近,要大家讨论送礼物的事情。虽然没有明确说每个人必须要送,但G同学还是送了一条价值不菲的羊绒披肩,果然此后受到部长优待。除此之外,部门里一个学长还把一些类似APP推广的商业活动,当做部门事务安排给大一新部员做,“后来我听另一个学长说,做这些都是有报酬的,才知道那个学长是利用我们给他做免费劳动力。”
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同学都会加入院内或系内的学生会组织,他们有的是为了扩大交际面,有的是为了加学分,有的是为了和老师拉近距离以享受更多优待,也有一些是真的想要锻炼自己的能力。且不论大家加入学生会组织的初衷是什么,但大多数人都不想在学生会上演这样一出“官场现形记”。
2011年复旦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杨玉良直斥“学生官场怪状”,学生“跑官要官”,引起舆论哗然。也有一些人认为杨校长此言是夸大其词,可是当一群大一新生在迎新会议上,被带领着站起来欢迎主席的到来和发言时,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官场怪状”离我们并不遥远。
现在不少公司在招聘广告上,会注明“大学期间有学生干部经历者优先”,诚然,他们需要的是具有领导才能的人。但若他们发现应聘者因为大学期间的“当官”经历,而丧失了职场新人起码的谦逊时,学生干部的经历将不再是入职优势。
大学校园应该是一片净土,但如今一些学生干部深受“厚黑学”的影响,把学生会打造成了一个小型官场,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那么这种现象要如何消除,或许只有学生干部们明白真才实干远比架子更重要时。
(图片来源网络)
文/潘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