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湖北的湖是指“洞庭湖”。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省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南,因此被称为湖南。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被称为湖北。
洞庭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之说。洞庭湖
湖南湖北历史上长期处于一个行政区域,也就是“楚地”的核心,同属楚文化圈。春秋、战国属楚国;两汉时期,湖南和湖北都同属于荆州;唐朝初年,湖南、湖北被拆分到了“山南道”和“江南道”,此后又分属于“山南东道”和“江南西道”,兄弟开始分家。
从北宋开始,北宋政府依旧洞庭湖为界,划分了“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路”是宋代的地方行政代为,地位和今天的省一样),湖南、湖北之名由此而来。
湖南岳阳楼
湖北黄鹤楼
但到了明朝,湖南湖北再度合二为一,同属于湖广布政司。到了清代,清初时继续沿用明制,保留湖广布政司(简称湖广省)。不过由于湖广布政司实在太大了,而且人口众多,不好控制,于是至康熙三年,清廷将湖广布政司南北分治。清廷大体以洞庭湖为界,洞庭湖以南为“湖南布政使司”,洞庭湖以北为“湖北布政使司”,至此湖南和湖北两省彻底分治并延续至今。
正是由于湖南湖北原为一体,后又经几分几合,两省对楚文化的争夺多有发生。屈原作为楚文化的标杆,“屈原故里之争”就曾被多次推上台面,争夺者就有湖南岳阳汨罗、湖南常德汉寿以及湖北秭归。公元1812年,清代著名教育家袁名矅在湖南岳麓书院书出上联:“惟楚有才”,弟子对出下联:“于斯为盛”,湖南以此为楚文化正统自居,而实际上楚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长期位于湖北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