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id: ibook review
“与87000名智能微友同行”
法国教练让雅克阿诺德的白色卷发上红着脸,精力充沛地走着。
聊天时常常眉飞色舞,还不时模仿他拍过的那些主角:老虎、熊和狼——《龙兄虎弟》、《熊》和历时5年、将在2014年圣诞上映的《狼图腾》。这5年来最重要的准备是什么?“有三个:剧本、剧本、剧本。”2014年3月16日,阿诺在北京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斩钉截铁地说道。
2009年,阿诺接下了由姜戎小说《狼图腾》改编的同名电影导演工作,在官方的宣传中,影片被冠以里程碑式的意义:“首部由非中国导演执导、中国出品的巨制”。
阿诺是一个不着急的导演,在他三十多年的导演生涯中,创作了12部影片,几乎每部都耗时漫长。他拍的第一部电影《高歌胜利》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那部影片前后历时七年。
《狼图腾》花了五年:一年多来调研、写作;两年来训练狼群、选营地;一年半拍摄,2013年12月16日结束拍摄后,是一年的后期制作。
“这么多年我没有一次感觉到耗时是无用的。像红毯、豪车这些东西确实是存在,但那是工作中最无聊的一部分。真正有意思的是我可以花很多时间在剧本上。”阿诺在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不断对南方周末记者强调剧本有多关键,“你先有一个好剧本,明星和钱就都来了”。
在南方周末采访阿诺的前几天,中国女演员宋丹丹在微博上和编剧的口水战,再次挑起并延展了中国影视的编剧、改编等问题。
阿诺很多影片都是小说改编,最为著名的是根据杜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情人》。阿诺说,他因为剧本改编问题和杜拉斯闹翻了6个月,但他坚持己见,“后来电影获得了成功,我也才能和她继续做朋友,直到她去世”。
阿诺不断强调的另一个话题是:“好的改编剧本总是和原著保持一定距离的,电影不是照抄原著,而是导演或编剧的再创作。”
《狼图腾》片方的说法,影片投资7亿人民币,创下了华语片投资之最,此前阿诺拍摄最花钱的一部影片,是2001年的《兵临城下》,投资9600万美金。回头总结《兵临城下》的成功,阿诺认为是自己坚持独立制片,否则投资可能要翻倍,费用上涨,意味着必须要修改剧本,要让它变成有黑人、有白人、有打斗、有爆炸场面……
“我拍片时,喜欢把好莱坞大片的标准运用到比较文艺的题材上,要保证这部影片有其娱乐的元素在。我喜欢欧洲文艺片的风格,也喜欢好莱坞大片的拍摄模式,两者结合也未尝不可。”阿诺说。
“假如对内蒙古一点感觉都没有,那千万别拍”
南方周末:你看的是2008年《狼图腾》的法文版,这部小说哪些部分吸引了你?
阿诺:我最爱的是整本书的主题。这本书让我兴奋之处,是通过来自北京的年轻学生的视角,去发现蒙古族文化的智慧、蒙古族人民的魅力。从中我得知蒙古族人的善战得益于对狼群的模仿。其次,我个人十分喜欢观察社会与文化。
我对当时的中国不是太了解,但我知道那时候人们就已受到污染的困扰了。这本书告诉人们如何保护环境,它同时也在中国十分畅销,这表明环境污染由始至终都是一个全球化问题。有关美丽的蒙古草原和狼群,有关如何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主题,向来是我的心头所爱,这些都让我激情澎湃。
南方周末:所以环境问题将是你在电影《狼图腾》中展现的主题?
阿诺:是我关注的重点之一。此外,我和这个故事有共鸣。姜戎,也就是本书的作者,1967年从北京被送到内蒙古,我也在同一年从法国巴黎被送到非洲中西部的喀麦隆。去之前我对那里一点都不了解,但是到了之后,我彻底爱上了那个地方,因为它和我之前接触过的完全不一样。我在那里了解到“我是谁”。这段经历,就像内蒙古对于姜戎一样,完全改变了我(他)的人生。这就是我对这个故事毫不费劲就产生了共鸣的原因,我在故事里看到了自己。
其次,我很多作品的共同主题就是,一个或几个年轻人,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生活,或者认识了一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被彻底地改变。就像我拍的《情人》,描述了一个年轻的法国女子在越南生活的时候爱上了一个中国男人,从此永远地改变了自己,这样的主题我非常喜欢。
南方周末:《狼图腾》很畅销,但与此同时,它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最激烈的观点是德国汉学家顾彬提出的,他说这本书有“法西斯”倾向;有一些批评说,这本小说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是一部劣质的励志学;还有人认为《狼图腾》虚构了一个事实,虚构了一种文化。对于《狼图腾》引起的这些争议,你怎么看?
阿诺:有争议是好事,这些观点都有正确之处。但是,还有很大一批读者认为这是一本令人兴奋的好书。任何伟大的作品都会招致大量可怕的恶评。只要作品中涉及一种利益,或是一种令人感兴趣的观点,就会有这种后果。德国人估计看到什么都会想到法西斯主义,因为他们为此承受了很多苦难。好评恶评我们都需要。
南方周末:我们采访姜戎时他提到,“这部小说是‘中国的故事,西方的精神’。”有人认为,书中描述的草原文化,与西方文化更为接近。你同意吗?
阿诺:我认为中国读者的数量会比西方读者数量还多。伟大的故事不是关乎民族国家的,而是关乎人类与人性的。
好电影会得到全世界认可,比如《末代皇帝》。假如你满脑子想的是,怎么让北京朝阳区某条街上的那个人看懂我的故事,那你还是别拍电影了,每天晚上写在自己的小笔记上给自己看好了。
南方周末:你曾和姜戎一起去内蒙古采风,你们一起相处了三周,那三周的收获是什么?
阿诺:姜戎给我展示了很多对他意义非凡的地方,比如他发现小狼时它藏身的那块石头,比如那些还记得他的老人家。姜戎的激情让我印象深刻,他随时随地都可以让车停下来,激动地把路边的花草山石指给我看,向我介绍不同的羊群,狗在晚上怎么吠的,人们怎么吃奶酪的。有一次,他还让翻译和他一起扮演狼,我扮演猎人。这是属于姜戎的回忆。
我当时被一群顾问围绕。姜戎说这扇门要这么开,因为风从这里吹过来,顾问就会反驳,说那块的门那样开,等等。我还遇到了哈尔滨的两个专家,他们都是专门研究蒙古狼的,也写了书,我对这种深入研究某一现象或事物的书很感兴趣。姜戎和这两位专家对蒙古狼的观点不一样,毕竟他们和狼打交道的经历是不同的。姜戎非常热心地想以纪录片方式还原那时候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他对细节的还原非常执著。
南方周末:在《狼图腾》里,你保留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删减了什么?
阿诺:这些学生被送去的时候很年轻,应该会有些女性朋友。我在电影里做了点暗示。书里没有写到,但是姜戎告诉过我,他的很多朋友都和当地的女子要好。这条线是姜戎给我灵感的。
此外,有些关键场景,是我每次读到都情不自禁发出感叹的。比如,狼群在一个暴风雪的晚上偷袭马群,刚开始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拍摄,但我们还是做到了。还有一些迷人的场景,比如陈阵第一次发现小狼并开始喂养它等。我们花了很多工夫分析,人们对狼的成见与真实的狼差距很大。拍这部电影让我很兴奋,我了解到狼的行为模式和我们原来设想的有多么不一样。我只是个普通人,能震撼到我的场景也能震撼到别人。
南方周末:你和影片的原著有很多接触,比如你说姜戎想象中《狼图腾》应该是纪录片风格的,那你是怎么在原著和剧本改编中寻找平衡的?
阿诺:小说可以读100个小时,而电影只有1小时45分钟。你读完一本书,不可能什么都记得,当你向朋友复述的时候,你只是在对这几个特定的场景作总结。我也一样,读完一本书,能记得的场景人物是有限的,而电影就是我对这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的复述。
一本好书是一本真诚的书。而我记得的东西,我也会很真诚地把它拍成电影。当然,只要是和书不一样的载体,展示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把小说改编成音乐剧,或是刻成雕像,结果是不同的。我的电影里有很多元素是受到小说影响的,但也有一部分不是。
我的两部电影,《情人》和《玫瑰之名》,都是改编自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两部电影和原著都不尽相同。书和电影本身就是不同的。
作者:李邑兰 罗元婕 蔡佳茵 李宏宇
来源:《南方周末》(节选)
☆ 最后提示一下大家: 书评君的微社区已经开张了,入口就在首页下方自定义菜单的最右侧,或者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
————新京报书评周刊————
如果觉得以上内容可读和有价值,欢迎推荐给其他朋友和在“朋友圈”转发。
点击标题下方“新京报书评周刊”字样,关注我的公众账号。或查找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搜号码ibookreview,也能成为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