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特产——Biang Biang棉。这种棉一边用手推,一边嘲笑它又宽又厚,可以当腰带,但口感十足,有嚼劲,一勺油散发着辛辣的香气。(那是什么?)(那是什么?)(那是什么?)(那是什么?)(那是什么?)(那是什么?)。
而吃Biang Biang面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蹲着吃,据说这样才更有感觉。
不过这个Biang Biang面的“Biang”字不一定都会写了,即使陕西人也不一定都会写吧。这个字电脑是打不出来的,太复杂了,电脑的“脑子”也明显不够用了。
这个“Biang”笔画极多,繁体有56划,简体有47划(真没看出简体简在哪里了,依然笔画很多嘛)。虽然笔画很多,但聪明的陕西人发明了一个歌谣来写这个字。
“一点戳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官朝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点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了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钩搭挂麻糖。推着车车走咸阳。”
说实话,不经过解释的话,即使你背会了这个歌谣依然不会写“Biang”字。其实歌谣比字难多了,好不好!
这个“Biang”字可谓的内涵可谓源远流长,据说是秦汉时期劳动人民自创的字。更有学者说据考证,上面写“Biang”字的歌谣其实是从秦国的军歌中脱胎出来的。秦国的时候就有军歌了?!这真的有点颠覆三观了!
据说,关于“Biang”字的来历有很多种,但有一种大嘴本人觉得比较靠谱。
“Biang”字应该是一个象声字,是古代劳动妇女们在手工擀面时,擀面杖与案板发出的声音,就是BiangBiang的声音。
也有说是吃面时发出的声音Biang Biang,但我觉得吃面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哧溜哧溜的声音吧……所以还是擀面杖与案板发出的声音比较靠谱。
而关于“BiangBiang面”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故事。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经过一家面馆,听到店里不断传来biangbiang的声音。书生好奇,便探头一看,原来是在和面团,将面团甩在案板上,就发出了biangbiang声。
只见被摔打成裤带般宽长面条入锅中,不一会儿捞出来配上各种臊子,最后浇上一勺油泼辣子,顿时香味四溢。看的书生直流口水。于是赶紧来一碗吧。
吃完之后书生才发现忘了带钱,那时候又不难手机转账什么的,顿时书生十分尴尬。店小二看出了书生的尴尬,便说本小店恕不赊帐啊。
书生只得套近乎问:“小二,你这个面叫什么名字?”
店小二说:“咱这个面叫Biang Biang面。”
“Biang字怎么写呢?”书生问。
店小二犯难了:“这字从来只有音,没听说可以写啊!”
书生顿生一计,说:“如果我能写出这个Biang字,今天的面前就抵消了,可以不?”
店小二想,根本就没这个字,看你怎么写出来!便同意了书生的这个提议。
于是书生提笔,一边写,一边念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中间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一个小勾挂麻糖,坐个车子回咸阳。
书生就这样自己造了一个字。
你会发现,这个传说中的歌谣和前面写Biang字的歌谣基本一致,略有不同而已。民间传说就是这样,大同小异,但又很难确定它的出处。不过这也说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然而这还不是笔画最多的汉字,笔画最多的汉字是这个:四个龍字!
但这个字比“Biang”字好写多了,它只是笔画多,却并不复杂。
关注中外历史、罕见老照片、逸闻秘史、探索神秘、奇异事件,大嘴侃历史 微信号dazui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