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对初衷和使命的经典解读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建造了“真理之旅—— 《共产党宣言》情况教育馆”
1848年《共产党宣言》德语伦敦版第一版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中文战役
《共产党宣言》情况教育官徐青
比利时天鹅咖啡馆场景复原
羊绒刺绣作品《亲密战友》
学生触摸屏体验
教官制作的《共产党宣言》古典语录书签
10月革命场面
《共产党宣言》这个共产党人的《真经》记录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泉。
作为《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中国共产党人对这部理论宝库,必须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一往情深爱经典,凝神聚气学经典;皓首穷经研经典,与时俱进用经典。”这是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用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初心的生动写照。2017年8月,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调整组建之初,就决定在党的诞生地和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发地——上海,建立一个“真理的历程——《共产党宣言》情境教学馆”。通过经典著作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来诠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历时3年精心打造,这座国内独一无二的集铸魂育人、基因传承、党性教育功能为一体的沉浸式、互动式的情境教学馆正式建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祝福。
用一个场馆
讲好《共产党宣言》的科学信仰
让马克思主义经典“新”起来
教学团队开课前进行学情调研,问及“如果课程教学计划不安排,你愿意主动读《共产党宣言》吗”“你如何看待共产党宣言》的价值”等问题时,答案五花八门。但有一类观点很具代表性,也总是让教学团队感到不安,那就是新书都读不完,为啥读老书”“这是一百多年前写的书,早就过时了,为什么还要读”。针对这类认识偏差,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主任姜延军表示,从理论穿透力上说,《共产党宣言》可谓一本奇书。至今,全世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共产党宣言》对全球化等人类社会发展的洞察,具有惊人准确的预言性。学者们解释今天的时代特征,还常常要在此书中寻求思想资源。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深刻意识到,要消除学员“《共产党宣言》已经过时了”的模糊认识,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经典“新”起来,让学员认识到经典”所具有的“历久弥新”的影响和魅力。这也构成《共产党宣言》情境教学馆整体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功能聚焦点。
根据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院长陶传铭的设想和要求,作为场馆教学第一站的序厅,要能先声夺人,给人以扑面而来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为此,建设团队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今天这个方案。据情境教学馆建设一线负责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授翟桂萍介绍,序厅中间是马克思恩格斯立式雕像,下面是翻开的《共产党宣言》书本,其上镶嵌着党徽,后面是不同国家的《共产党宣言》组成的版本墙,以立体方式诠释《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对教学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这一主题进行集中表达。
研究生学员罗嗣威和鹿晓天也参与了教学馆的建设,当他们看到令人震撼的版本墙时,感慨道:“以前听教员介绍《共产党宣言》的版本种类,只是一个数字,没有感觉。现在面对这么多种文字的版本,才意识到,这些不同语种的版本恰恰证明了《共产党宣言》的强大生命力和深远影响力,它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有一句名言,那就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其实揭示了《共产党宣言》的时代性与开放性。第六展厅的主题是“超越时空——《共产党宣言》与人类未来”,展示的重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型浮雕。浮雕既寓意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更形象地诠释了《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精神与强大魅力,以及不断丰富和拓展的新的时代内涵。
用两条逻辑
讲好《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
让马克思主义经典“厚”起来
以一部经典来建一个教学馆,要怎么建?这是酝酿建馆时团队成员的普遍疑惑。一方面,《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全文不到2万字,加上7篇序言,篇幅也并不长,能否支撑起来?另一方面,《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基本原理涉及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更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时间跨度之长、内容选择难度之大,也使建馆的难度和挑战非常之大。教学馆建设顾问专家组组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授何怀远鼓励大家道:“经过40多年添砖加瓦、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建构了系统、深入、立体的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经典著作教学体系,编写了《共产党宣言》导读、《共产党宣言》经典语录集萃等多种教辅资料,形成了《共产党宣言》研究笔谈等多项教研成果,我们完全有能力让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厚’起来。”老教授的鼓励和鞭策,给团队成员增添了极大信心和力量。
项目启动后,团队多次邀请军地专家咨询把脉,最终设计出使《共产党宣言》“厚”起来的建设方案。方案从文本发生学的视角来审视和看待《共产党宣言》,不仅呈现《共产党宣言》的本体,而且还分两条逻辑线来“立体”展示《共产党宣言》。明线是理论逻辑线,即《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传播与实践的过程,自然关联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机联系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暗线是信仰逻辑线,从马克思中学毕业时立下“为人类而工作”的志向,到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大本大源。在第一稿建设方案中,学院领导就提出把信仰线作为教学馆的“魂”来把握:“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和使命,就写在《共产党宣言》里。有了《共产党宣言》,才有共产党,读《共产党宣言》就是在寻找初心使命,这是党员在党性锻炼中必须修满的学分。”
循着两条逻辑线,除了序厅之外,教学馆设计了六个展厅:第一展厅“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伟大友谊三个方面,展示革命导师为人类而工作的一生;第二展厅“壮丽日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以图文、场景等方式展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揭示《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背景和条件;第三展厅“红色经典:《共产党宣言》的精髓要义”,以文本的经典语句为引导,展示四章本体内容和七个序言,重点阐释“两个必然”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第四展厅“革命风暴:《共产党宣言》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等内容,展示《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影响;第五展厅“伟大事业:《共产党宣言》与中国”,从《共产党宣言》传入中国讲起,充分展示《共产党宣言》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的伟大实践;第六展厅“超越时空——《共产党宣言》与人类未来”,展示的重点内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寓意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共产党宣言》精神的时代诠释,预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教学馆紧密围绕经典本身的理论原理及其巨大实践影响力,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故事”,使学员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
用重点情境
讲好《共产党宣言》的真理故事
让马克思主义经典“活”起来
《共产党宣言》研读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学团队成员让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学员举手示意。结果近百人的大教室,举手者寥寥无几。教学团队追问学员,《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和内容是什么,学员更是一脸茫然。究其原因,是学员们认为这部著作既“高冷”又“高深”。
为了改变学员对《共产党宣言》的固有认知,教学团队推动《共产党宣言》的教学方法模式不断“升级”。随着军事职业教育的发展,团队精心打造了全军慕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上线军事职业教育平台3期后,姜延军讲授的第一课“老一辈革命家与《共产党宣言》”,点击量高达8.8万,迅速成为部队官兵眼中的“网红课”。目前,该课程已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而建设情境教学馆可以说是教学方法模式的“再升级”,最大特点就是以多维立体手段呈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转化为可触可感、既有硬度又有温度的实体情境,实现学员从“坐在课堂学”到“走进场景学”的转变,达到了“理性认知”与“感性渲染”的高度统一。
有了教学馆,学员们不仅可以坐着听,还必须站起来、走起来、看起来,不仅动眼、动耳、动嘴,还要动手、动脚、动脑。课堂上、书本中的经典著作看起来深奥、高冷的理论“范儿”,因为有了“场景”的植入与催化,以及学员的主动参与而变得“很酷、很潮”,进而变得“活”起来。比如,第一展厅重点展示了比利时白天鹅咖啡馆的场景,再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结下深厚友谊、联手研究撰写《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情境。情境中,马克思、恩格斯正在研讨,燕妮则认真倾听、记录。教学团队讨论这个场景复原设计时,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授高民政提出,《共产党宣言》本身就出自青年人之手,书写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青春之歌,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青春宣言,我们的场景设计也要体现出这样的时代气息。
在第四展厅,借助于虚拟技术和声光电表现形式塑造的英勇悲壮的“巴黎公社革命”、惊心动魄的“十月革命”战斗场面,形成全方位的视觉冲击,让人仿佛穿越并置身历史情境,实现了“共情”与“共鸣”。
在第五展厅,通过多媒体技术和油画作品,实现了中共一大宏大历史场景从上海石库门到南湖红船的切换,突出这一开天辟地大事变的过程和意义,用艺术与情境的浸润,给人以巨大的震撼与冲击力。
教学馆的这种设计和呈现理念,改变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刻板印象,借助艺术表达形式,用美感激发人的情绪、情感,让学员在美的体验中更好感悟真理、坚定信仰。
用现代技术
讲好《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力量
让马克思主义经典“趣”起来
在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中,如果搞填鸭式的“硬灌输”,学员往往是单向被动接受,很难入脑入心。因此,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经典“趣”起来,让学员快乐地学、主动地学、自觉地学,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转化为学员实践的能力和本领。让马克思主义“趣”起来,不仅是内容上的“趣”,也是形式上的“趣”。
第四展厅的设计,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目的是使学员在参与互动中把握《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和重点内容。这一部分的设计在满足教学功能的同时,也突出了其展示、参与和学习功能。面对巨大的“多点触摸”集成屏,海量的图文、视频、微课等,学员可以自由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一区域,还有两块知识问答屏,学员可以通过互动参与检验自己对《共产党宣言》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不仅如此,这个设备还具有“联机”同台比拼的功能,可以对参与者答题的正误、答题所耗时间等指标进行打分排名,优胜者将获得由教学馆特制的《共产党宣言》经典语录精美书签——“把信仰带回家”。这不仅适应了青年学员的思想和认知特点,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借助现代技术讲好《共产党宣言》的理念,情境教学馆建设顾问、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孙力认为,情境教学馆这样一种应运而生的教学载体和平台,适应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了青年人的思想特点,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教育方式,创新了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这一场馆必将进一步在党性教育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共产党宣言》情境教学馆位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杨浦教学区,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复旦大学陈望道纪念馆比邻相依,共同构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场馆体系。下一步,该院将围绕教学功能的深度发掘,致力于把教学馆建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收藏馆、博物馆、艺术馆,着力把教学馆打造成面向军内外的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着力扩大政治学院在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党性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全党全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赓续红色血脉的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