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剧的藏语名字意思是“仙女姐妹”。
相传藏戏最早是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藏传佛教佛经中的神话故事而得名,下面就由小编我带领大家一起去认识藏戏的独特魅力吧。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了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等基本形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艺术。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民族语言的不同,它拥有许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各地来西藏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信徒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各地藏语地区,逐步形成了青海黄南藏戏,甘肃甘南藏戏,四川色达藏戏等分支。
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藏戏先后涌现出了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是久演不衰的是著名的八大藏戏,各个剧目演出时间不等,短的只有几小时,长的可以连续演出好几天,不管是长短每一出戏都是由序幕,正戏,和告别祝福仪式三大部分组成。
由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别,藏戏还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和属于新派的蓝面具,还有独角戏,目前蓝面具派别的影响最大。 以戴蓝面具来作为演员的面部化妆是藏戏的一大特色,但作为藏戏流派之一的青海南部安多藏戏的一些剧团大多改为直接用油彩涂在脸上化妆,并将唱,白,舞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大大的增强了戏剧效果。
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一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角戏。有穷结的宾顿巴等,堆龙德庆的郎则娃,乃东的扎西雪巴等。因为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们的戏动作和唱腔比较简单,影响较小。新派就是廻巴,江噶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演出开始先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出场,故而称蓝面具派,表演艺术逐步有了大发展,影响大慢慢的把旧派代替了。藏戏的演出一般都是广场戏,也有少数舞台演出形式,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一般都是粉面和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
乐器爷较为简单,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有一人在旁边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藏戏唱腔丰富,有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觉任”,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叫“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叫“党统”等等。武功,舞蹈,技艺在藏戏中也广泛应用。一般是吟唱一段以后便会出现一段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