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天生丽质

【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谁】乐多多晚安阅读37:鲁国的骄傲、中国的骄傲——圣人孔子

鲁国篇

春秋时代,一个国家一直没有称霸,但这个国家在140多个诸侯国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享有盛誉的。

这是因为什么呢?原来,这个国家虽然国力不够强大,不能称霸中原,但这个国家却出了几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事主角: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先祖是商汤。孔子祖籍在宋国栗邑(今河南商丘),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孔子是第一个开办私人学堂的人,据说有3000个学生,人们尊称他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故事1:孔子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hé),是有名的“鲁国三虎将”之一。叔梁纥和妻子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就是没有儿子,他非常着急,就到颜家提亲。颜家的三女儿名叫颜征在,她看中了叔梁纥的人品和才能,愿意嫁给他。

可是,叔梁纥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儿,颜征在还不到二十岁,两人的年龄相差太大,而且叔梁纥是贵族,颜征在是平民,社会地位也相差悬殊,所以,谁也不赞成他们的婚姻。没办法,他们只好远离人群,到野外生活,这才结合在一起。

不久,孔子就降生了。他生下来头顶就是凹陷进去的,而且他的妈妈又曾经在尼丘山祷告过,所以,就给他起名叫“丘”,字“仲尼”。

孔子很小的时候,叔梁纥就去世了。这样一来,他们母子俩就没有生活来源了。而且,失去了叔梁纥的保护,施氏也总是找茬欺负这孤儿寡母。颜征在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孔子搬到曲阜,独自承担起抚养孔子的重任。

无论日子多么艰苦,妈妈都坚持让孔子读书学习。颜征在性格坚强、勤劳善良,她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从来不敢懈怠。经过十几年含辛茹苦地培养,孔子终于长成了一个身材伟岸、博学多才的翩翩君子,而颜征在也因为过度操劳,身染重病而死。颜征在死的时候只有34岁,孔子也刚刚17岁。

小知识:什么是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它崇尚“礼乐”和“仁义”,主张“德治”和“仁政”,非常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故事2:孔子办起学堂,渐渐有名气了

孔子从小博览群书,很有学问。长大以后,他很想到朝廷里做官,以便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可是,刚开始的时候,鲁王并不认可孔子的才华,只给了他一个管理牲畜和畜牧的小官做。

27岁的时候,孔子办起了自己的学堂,收了很多学生。孔子提倡“礼”和“仁”。“礼”就是合乎礼仪的制度,“仁”就是仁爱。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怀有仁爱之心,注重礼仪,遵守制度。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些,国家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也就天下太平、百姓安康了。

孔子把自己的思想和学说传授给他的学生,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和推崇,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气了。

这时候,齐景公和晏子来到了鲁国,和孔子一起谈论治国之道。孔子说:“一个国家的君主就要有君主威仪贤德的样子,臣子就要忠诚,父亲就要教养子女,子女就要孝顺。大家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还愁国家治理不好吗。”

齐景公听了孔子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他大大赞赏了孔子一番,孔子也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那么,孔子的治国理念能得到推行吗?

故事3:孔子在齐国碰了一鼻子灰。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天下大乱,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人们都认为强大的武力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孔子那一套仁爱礼仪不太受重视,孔子在鲁国也得不到重用。

不久,鲁国就发生了内乱,鲁昭公逃到了齐国,孔子也跟着跑到齐国,希望能在齐景公手下做出一番事业。可是没有想到,齐景公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对孔子不理不睬,十分冷淡。

原来,晏子对孔子的那一套也很不感冒,他对齐景公说:“孔子那套繁琐的礼仪和死板的道理,在这个乱世根本没什么作用,大王不要听信他的话。”齐景公一直很信赖晏子,认为晏子的话总是有道理的,所以对孔子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孔子在齐国呆不下去了,只好又返回鲁国。这时候,鲁国内部朝政混乱,孔子不想入朝为官,就退隐在家里,修著《诗》、《书》、《礼》、《乐》等古籍,他的很多弟子也和他一起学习。

那么,孔子的治国理想还能实现吗?

故事4:君主的后代不好惹呀

鲁昭公死后,鲁定公继位,这时候的朝政大权都掌握在“三桓”手中,鲁定公只不过是个摆设而已。

“三桓”是鲁国的三个大贵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就叫“三桓”。“三桓”在鲁国有权有势,飞扬跋扈,都修建了私人城池,城墙比规定的18尺高出了很多。

鲁定公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君主,很想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可是,“三桓”根本不把这位君主放在眼里,鲁定公又气又怒,听说孔子很讲究君臣之道,就向孔子请教解决的办法。

孔子早就看“三桓”不顺眼了,于是,他给鲁定公出了一个主意——隳(huī)三都,也就是把“三桓”的私人城墙拆掉。这其实也是一个下马威,如果“三桓”能乖乖地让鲁定公拆掉城墙,下一步就可以慢慢夺取他们手中的权力了。

尽管遇到了“三桓”的抵制,“隳三都”一开始进行得还是比较顺利,可是没想到在拆第三座城墙的时候,齐国大兵压境,如果拆了城墙,他们就会长驱直入,鲁国的处境就危险了。

在外敌的干扰下,“隳三都”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孔子下一步又会怎么办呢?

故事5:孔圣人也曾经无家可归去流浪

“隳三都”虎头蛇尾地结束了,鲁定公灰头土脸的,觉得很没有面子,他把一肚子怨气都撒在孔子身上,从此以后,对孔子特别冷淡,连过年分祭肉这样的大事,都没有孔子的份儿。

孔子意识到自己在鲁国不会再有什么作为了,只好到其他国家寻找出路。这一年,孔子55岁,开始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

孔子去了很多国家,有的君主对他以礼相待,可更多的是对他不理不睬,还有的甚至想加害他。因为孔子“仁爱”的思想太不适应这个战乱的时代了,他的治国理想也就一直也无法实现。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被陈国人困在半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带的粮食都吃完了,一直忍饥挨饿地待了7天。幸亏孔子的弟子子贡冒险到楚国搬来救兵,否则,孔子可能就被饿死了。

还有一次,孔子在郑国都城和弟子们失散了,他独自一人在城门口等着弟子来寻找。进进出出的老百姓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焦急地站在城墙边上,无所适从地四处观望,大家都对他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孔子心中十分感慨,忍不住讽刺自己说:“唉呀,看我这狼狈的样子,真像一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啊!”

故事6: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成语“韦编三绝”的来历

这一年,齐国讨伐鲁国,孔子的弟子冉求率领鲁军出战,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冉求向鲁国的最高指挥官推荐老师孔子,说自己的本事都是孔子教的。指挥官这才派人把孔子接回了鲁国。这时候,孔子已经68岁,周游列国14年了。

孔子回国后,只是得到君主的尊敬,还是得不到重用。孔子年纪越来越大,他放弃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潜心修著诗书,钻研学问。

春秋时期还没有纸,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牛皮绳把这些竹简、木简编在一起,就是一本书了。孔子平时最喜欢看的书是《周易》,他每天都要看这部书,时间一长,捆扎竹简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好几次。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历,“韦”指的就是牛皮绳,“绝”就是断的意思。

孔子的治国理想一直没有实现,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教育事业上,成为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73岁的时候,生重病去世了。

之后,他的学生把他的言论编纂记录下来,写成了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这本书和孔子的思想一直被世人传颂,流传千古!

附:乐多多简介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000 0000畅销童书《胡小闹日记》系列图书作者。 已出版30余册、近200万字的儿童文学作品,关心小朋友的校园生活和心灵成长,被众多媒体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