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师李斯、招工、钟楚、武则天、王卓的许多大师都是河南人或生活在河南,安振敬墓、魏飞书法代表作《龙门二十品》在河南。
“逐鹿中原”,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原又现一片书法的高原高地,曾经的“墨海弄潮”从河南走向全国,把书法从文人圈子带向社会大众,书法河南现象的核心人物与引领者即是现为中国书协名誉主席的张海。“一厘米的马拉松——张海行草书创造力的实现恳谈会”8月25日在郑州举行。这一天恰巧是中国农历“七夕”节,情味满满,我填了一首《更漏子》词,祝贺张海先生八十初度书法系列活动举办——
偃师身,京畿客,情许郑州长策。华发旧,鹤颜新,癖斯翰墨真。
迎七夕,别三伏,抖擞八零洪祝。秋水阔,大千安,海风吹锦澜。
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濓、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郑州大学书法学院草书研究所所长周俊杰以及李一、胡传海、孙广举、西中文、朱培尔、张天弓、叶鹏飞、张建才、李庶民、吴振锋、姜寿田、孟会祥、曹建、刘宗超、李逸峰、曹洋、胡湛、杨天才、刘思凯、刘光、郭振有、张同标等国内著名书法评论家出席,河南美术出版社总编许华伟任会议主持,张海文集《厘米大千》主编李文平致辞,陈振濓受邀学术主持。
书法艺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诠释,王羲之的时代只有放在特定的时代去观照才有意义,才能明白其中开示后世的价值。认清时代,顺应时代,感恩时代,造就时代。作为一位创新意识极强的艺术家,张海于书法创作有着坚定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他提出“书法创作上超越前人一厘米,是书法人一生的马拉松”。能不能尽毕生精力创造这“一厘米”,一是要继承,二是要超越。
“一厘米一厘米地进发,一厘米一厘米地突围,这不仅仅是意志的搏击,更是智慧与定力的考验。回望张海先生书法创作的心路历程,能感受到一个智者正潇洒而从容地向我们走来。”(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陈洪武)张海的一厘米说法与上海书协顾问韩天衡的“创新是传统万岁加一岁”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属性不可回避,回避中国书法的传统属性,中国书法艺术几乎无创新可言。拥有优秀朋友圈的张海,张天弓称他如画的书法人生之路,“是当代书法美学和社会性美学的一个研究样本,独特的研究样本。”确实,“在当代书法40年的历史中,倘若没有张海先生,有很多时段可能是不连贯的。”(陈振濓)包括他2016年刚从中国书协主席位子上退下来即着手创办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和《大学书法》杂志,无不显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牛得草,马拉松。一厘米之说,是已经排除名利干扰烦恼的张海书法创造的切肤经验,任何有具体创作感受的书法家都知道这“一厘米”的突破是多么艰难!外冷内热,别人很难骗他的张海时刻牵挂中国书法的将来命运,如果有实力攀登“一厘米”的当代书法家多一些,那就是书法的盛世福音。
河南书协成立40年了,比中国书协早一年,全国之最。张海那时一步一个脚印从地方到省城做书协秘书长,直至做河南书协掌门人,硬是把书法并不发达的河南书坛推到先进地位,令江浙京沪鲁川频送秋波。河南现象伴随张海现象刮起了中原书风,以团队的精神,以强调视觉冲击的效果极大地震撼了整个书坛。河南书协开风气之先的举措一时成为书坛风向标,群众普及、对外交流、引进讲座、舆论阵地、书学研究、展览形式、政府重视乃至书法市场,河南都走在了中国书坛前列。张海连续两届主政中国书协期间,加强人才梯队、品牌打造、制度建设、媒体开放,类似名篇、名家、名迹的“三名工程”备受好评,同时他积极展开书法公益慈善活动推广,对西部书法贫困区进行长期对口免费培训书法师资以及其他书法人员业务扶持,为此专门设立了“张海书法艺术基金会”。仁者、智者的张海今年已是步入耄耋之年的寿者,恳谈会上,河南文艺评论家协会首任主席孙广建以老朋友身份发言“不能说他才华横溢,但思想超前,务实肯干是不用怀疑的”,有点“野心”、有点雅量的张海凭借他锲而不舍的实在实干,充分借镜河南古代书法宝藏,以书法社会活动家、书法设计师的胆略、智慧、毅力奠定了他的书法江山。
80岁精力不衰,依然能挥洒丈六尺巨幛,打通碑帖分野,破锋散毫随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张海书法创造,既见重视技法与视觉的展览体叙事,又见温情脉脉日常书写的喃喃自语。大字小字往往是感性理性交织的综合体,端庄静穆。
与会专家评价张海楷书胎息于《张猛龙碑》,始终忠诚不二;行书清逸脱略,简练大方;草书偏于碑派气象,飞白当歌;篆书直追秦汉古韵并受日本书家影响,隶书梯形结构,脉搏多元而风格俊朗。个别专家建议,“后张海时期”的张海书法创作要收缩战线,由博返约,不要“摒牢”,而要放松地寻找一个点巩固突破。张海会上谦和地表示,虽喜欢听好话,但善意的批评是爱,他都会听进去的。(蔡树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