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外地的亲友来中国,你会带他们怎么参观?不管日程安排得怎么样,一定要去的是武汉地标黄鹤楼。
可是在这个著名的黄鹤楼面前,有多少人文历史是我们了解的呢?只看看这楼,确失去了许多乐趣。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提前做点功课,这样在赏楼赏景的时候,还有文化的共鸣,便会有一个更深刻的旅游体验了。来到武汉,体验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纵横错落,人们总能在不同海拔、方位和时刻,看到这座“天下江山第一楼”的身影,它立于江畔山巅,见证了武汉三镇日日更新的岁月流转。要看武汉的江与楼,人与城,就要去一次黄鹤楼。它会出现在几乎所有的武汉宣传片里,出现在名人政要访问武汉的行程中,每逢节假日,这里就是全武汉最热闹的旅游目的地。说句武汉话:“那地方哈都是人!”
黄鹤楼早已成为武汉这座城市的名片,黄鹤楼历史近1800年。三国时期,孙权率兵在蛇山修筑夏口城,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建瞭望塔,取名为黄鹤楼。但它并非自建造伊始便有今日之声誉,促使它享誉华夏的,离不了一个叫崔颢的唐朝诗人和他文采飞扬的七言律诗——《黄鹤楼》。
李白心心念念的黄鹤楼长这样
1872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森拍摄的黄鹤楼,后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之后近百年未曾重修。再后来就是今日所见的黄鹤楼。
只一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便足以让唐朝诗人李白疯狂打call——“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简直成为文人墨客的网红打卡圣地。
登上黄鹤楼,远远望去,是车流繁忙的武汉长江大桥,是锁江般的蛇山、龟山。不仅可以看到她所在位置的险峻,也能明白这黄鹤楼所在位置的关键了。这就是为什么黄鹤楼屡毁屡建的原因了。现在的黄鹤楼以清末造型为蓝本,1985年落成。主楼高51.4米,黄瓦红柱,金碧辉煌,而且全部楼体有钢筋水泥浇铸而成。它既不失黄鹤楼传统的独特造型,又比历代黄鹤楼更加雄伟壮观,故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当年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黄鹤楼,离江更近。修长江大桥时,黄鹤楼原址被桥头堡占据,才挪到了现在蛇山上。五层的楼身,稳稳立于蛇山之巅,高大雄厚。
来武汉旅游的时候,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查询「武汉」,第一时间跳出来的的照片往往就是黄鹤楼。在武汉人珍藏的相册里,一定有一张登上黄鹤楼,以大桥为背景的合影;走进黄鹤楼,一楼大厅内《白云黄鹤图》最引人注目,这幅高9米,宽6米,是由756块彩砖镶嵌而成的壁画,画上黄鹤楼居中耸立,上方一位仙人骑着黄鹤,吹着玉笛。二楼中陈列着唐宋元明清和现代六座黄鹤楼模型。各自代表了其处各自时代的建筑风格。三楼陈列着一组大型陶瓷壁画《人文荟萃流千古》,再现了历史上著名人物来黄鹤楼吟诗作赋的情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观景平台上,可以看到的是这幅名为“江天浩瀚”的组画,面积达90平方米,在全楼壁画中是最大的。它由10幅彩画组成,正面墙上的三幅是组画的中心,第一幅由上而下记载了远古的长江文化演替发展的过程。第二幅是在石绿底色上用金线描出的水浪占据了全部画面,使人似乎站到了长江的一个横断面上,感受着急流东去的波涛。第三幅反映的是三国以后黄鹤楼产生和兴废的过程。其它七幅,画在额枋上,分别是:长江源流,上游瀑布,三峡风光,庐山奇景,太湖风光,江流入海和沧海横流。初来武汉的年轻人们,也都会选择一个晴朗午后,登楼远眺,浪漫的走走武汉长江大桥,看看这座即将书写他们人生新故事的城市。 登黄鹤楼+走一趟武汉长江大桥,是来武汉游玩的“标配”。在武汉待得久了,就会记得,哪条街巷、哪座楼宇,能看到黄鹤楼的身影。
可以说,这一座楼,陪伴了这一座城的成长,在世世代代武汉人的心里,它就意味着武汉,意味着家乡。黄鹤楼四面匾额:东方“楚天极目”,南方“南维高拱”,西方“黄鹤楼”,北方“北斗平临”。在知乎的一个关于武汉的讨论下,有一条回答或许道出了武汉人心底最深处的感情:“武汉不是把玲珑聚集在一处,而是巧妙地散布在这座城市每一个可能的地方,每一个可能的瞬间。 这座城市不仅仅有「景」,还有只属于它的「境」。”古往今来的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风流名士,曾登上黄鹤楼,听铜铃轻晃,远眺壮阔风景,用同一个经典角度,去认识这座城市。在这里看到的,是有形的两江交汇,三镇风采,更是无形的城市脉搏,荆楚风韵。每年7月,武汉举办“渡江节”也是在黄鹤楼下的长江大桥的桥墩开始的,一声令下,就看人头攒动,红旗飘扬。
来过了黄鹤楼,在去看看辛亥革命核心景点,红楼,首义园那都就是吹响革命号角的地方。从黄鹤楼公园直接下到大桥的桥墩下,走在沿江大道上,你会发现,著名的“户部巷”也离的不远,其实就在脚下,来一碗蔡林记的热干面,四季美的汤包,老通城的豆皮,还有那琳琅满目的各种小吃,让你疲累的身心一下得到了满足。
沿着江边走走,还可以乘上轮渡,在宽广的江面上以不同的角度会看黄鹤楼、长江大桥会有更不一样的体验呢。
见过黄鹤楼,才算是真的见过了武汉;登上黄鹤楼,才算见证了武汉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