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画家戚其华出生于1932年9月2日,湖北省孝感市人。
1949年后在湖北曾任美术编辑、美术创作员、群众美术辅导员。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受教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名师。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华英才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画系教研室副主任、教授至今、擅长中国白描人物画和水墨山水画。
略论中国画的特点
——姚治华
我们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中国画艺术就是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劳动人民创造,许多优秀画家劳动积累,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宝贵艺术遗产。
几千年来中国绘画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从类别上主要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部分。大体上在五代以前,以人物画为主,元代以后以山水画为主,而宋代则是人物、山水画并盛的时期。从表现形式和技法上看,可分写意、工笔重彩两部分。五代以前,以色彩为主,元代以后,以水墨画居多。宋代作品,色彩和水墨都不错,可说是相映交辉。
从现存最早的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和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看,两千多年前的绘画艺术就已有较高的工艺水平,特别是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上的绘画,图象用单线平涂绘成,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这在我国古代帛画中是少有的。
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图》和初唐杰出人物画家阎立本的《 帝图卷》,都是较早的用线塑造人物的中国人物画佳作。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兴盛时期,中国画特別是人物画和宗教壁画发展很快,出现了吴道子、张萱、周昉等著名人物画家。吴道子在绘画史上被称为"画圣"。张萱的《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都是唐代传下的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杰出作品,至今仍是借鉴学习中国画的范本。唐代以后曾经出现大量的寺院壁画,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算敦煌壁画和元代的永乐宫壁画。很多优秀绘画出自民间画工之手。有人从绘画创作和形式上说整个唐代是壁画时代。仅吴道子一生在长安、洛 阳一带就画了近三百多间壁画。到了宋代,封建王朝办起了画院,封建主开始收藏书画名迹,画院也培养了一些杰出的专业画家,使得中国古典绘画趋向成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可算中国古代绘画的杰作。他在长525公分、宽25.5公分的画面上,表现了高度的现实主义手法和艺术才能,描写了北宋首都汴京城内外的繁华场面,从人物动态的描绘到构图透视的处理,都具有很高成就。另外如李公麟的白描人物和梁楷的减笔人物,对后人都有影响。宋代在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法的发展上可说是多方面的。
中国六朝时就有独立的山水画,宋元以后,这一画类开始发展,一些优秀的山水画家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提高了水墨渲染的表现能力,使得中国绘画的面貌起了新的变化。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青绿重色的山水画。唐代吴道子的嘉陵江山水,李思训的禁中和海外山水,王维的诗中画都表现了山水画的新技法。五代和宋代山水画家更多了。荆浩的云中山顶,关仝的远店村居,董源和巨然的江南雨景,郭熙的溪山雪霁,范宽的雄峻华山,米芾父子的江南雨景,李唐的中州山水,夏珪的钱塘山水,都充分发挥了画家的创作才能,都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元明以后有影响的山水花鸟画家,有黄公望、倪瓒、沈石田、文征明、唐寅、仇英、董其昌等人。明末清初,中国山水画形式主义倾向严重。石涛和八大山人由于具有较深的艺术见解和修养,和形式主义作斗争,不受成法限制,敢于标新立异,因而成就较高。
数千年来,祖国历史上的画家们在劳动实践中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也总结出系统而有创造性的画论供后人学习借鉴。
让我们根据古人的经验和作品,看看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
长期以来,有人把中国画的特点说成是"线描"。这样说,把中国画发展中的主要特征看得太简单了。 要了解中国画的主要特点,就要对中国绘画传统中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所了解。
公元四世纪。东晋画家顾恺之总结自己作画的实践经验,提出了 "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现实主义绘画理论。他要算中国画理论的奠基人。魏晋南北朝以前,作画的人多侧重"如实描写",求得"形似",但这已经不能满足欣赏者的要求。而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把绘画创作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一步。什么叫"以形写神"、"迁想 妙得"呢?就是画家在描写对象时,要在刻画对象形的基础上,达到传神的境界。这就不是限于对物象简单的如实描写,而色含了作画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艺术表现的完整过程。它不是物象简单的再现,而是比原来生活中的物象更高更概括,也就是更传神了。 这种作画的态度,是中国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
五世纪南齐著名人物画家和绘画理论家谢赫,总结和发展前代绘画理论中的法则,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画理论,即所谓"六法":
一、气韵生动;
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
四、随类赋彩;
五、经营位置;
六、传移模写。
谢赫的这些画论成为中国画创作和评论的标准,使中国画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张文通又提出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意思上和"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是一致的。从字面上看,"师"字很重要,师造化,不是重现自然,而是以自然为基础,也就是以生活为源泉,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表现到画面 上。"得心源"就是自然景物和作画人的思想感情融会在一起以后得到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有人用最通俗的语言所形容的:"吃进去一一消化一一吐出来"。著名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提出了六要,就是气、 韵、、思、景、笔、墨。认为写生"凡数万本,方如其真"。石涛也提出"搜尽奇峰打草 稿"。从宋元以至明清,很多杰出的山水画家遵循这种创作方法,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了解了中国绘画传统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画的特点了,如果加以简要概括,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意境,二是笔墨。
先说意境特征。
意境在中国画中包括的内容很多。一张画的主题,其取景构图,造型准确和传神,情节安排与描写,画面的经营处理,都须在"意“学上下功夫。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张彦选所谓:“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还有人说:"画立于意而归于笔”。总之,"意"可以说是一张画的灵魂。
中国画向来就被说成"画是无声诗",画有诗境。过去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唐诗里许多诗境也是画境。王维既是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画家。他写的诗句:"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是多么抒情的画面,当然,这个"意境"也是当时唐代诗人的"意境",用今天时代标准来看当然不够。
我们常看到中国画,寥寥数笔,而境大意深。区别每个民族的艺术,除了内容以外,最重要的在于表现方法。中国画表现形式比较简单而内在东西很丰富。中国画描绘的景物,不受光线投影的限制,不求自然主义的色彩涂抹,它可以"得其精而忘其粗,取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用浪漫主义手法大胆取舍,大胆强调,大胆处理。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背景仅几片画屏屏和简单道具,没有画屋宇亭角,没有灯光和投影,但给观众一种室内夜宴的感觉。象中国戏剧一样,舞台上没有树、 石、车、马,聚光灯还直射台面,几个演员却可以表演夜战武打。齐白石画鱼虾,有时连水纹线也不画,人们却感觉到鱼虾在清澈的水草中游荡。中国画常常是"由小见大","以少胜多",画面的描绘处理,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每一点空白都是充满内容的空间。以有限的东西,表现不受这有限东西所限制的形象。
一张画常常是对象特征和画家感受的适当表现,才产生了诗意。情景交融的形象是诗的形象,所谓"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形象才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一张情意深,表现力强的画对看画的人能保持着广远持久的吸引力。
再说笔墨这个特征。
关于用笔,谢赫"六法"中第二点就讲"骨法用笔"。一张画有了 "立意",通过什么来表现呢?主要是笔墨。当然色彩也是要素之一。笔和墨单独讲都是工具材料,但笔墨加在 一起,经过画家运用,就表现出中国画艺术上的功力。笔墨运用得好坏是画家表现物象、表达"意境",做到形神兼备的重要条件。
中国画很重视线的表现,用线来塑造形象。所谓"骨法"就是指的造型骨架;所谓 "用笔"就是通过具体的线去表现物象于画面。线是对客观物象提炼取舍的结果,有的把线条说成是"物象之本"。中国画塑造形体,不管是工笔重彩还是水墨写意,不管是人物画或山水花鸟画,都是很讲线的运用的。线是不是准确表达物象,是不是有力量,有没有音乐的韵律感,都靠笔的运用。怎样才能运用好,古代很多人通过书法来提高运笔能力,所谓"书画同源"。写字可以练腕,可以加强画家驾驭笔的能力,执笔时手不为笔使。用笔纯熟,能产生笔力、笔意、笔趣,能变换虚实,使浓淡轻重拙巧适度。古代画家,对线的运用是很下功夫的。有的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用线的风格。如古画论中形容顾恺之的线似"春蚕吐丝",形容尉迟乙僧的线(画衣纹)如"屈铁盘丝",形容吴道子的线(画衣纹)如"吴带当风",形容曾仲达的线如"曹衣出水"。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学习了前人的经验,并总结自已的实践经验后提出:
用笔须平,如锥画沙(自然,不见起止之迹);
吊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圆而有力);
用笔须留,如屋漏痕(象水一滴一滴连接流屋檐下的痕迹);
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有力量,所谓力透纸背)。
前辈画家不仅总结了运笔的宝贵经验,而且总结出线用得好坏的标准,如甜而不俗,辣而不霸,熟而后生,拙以藏巧,老不枯,润不肥,……这些标准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笔关键在用,我们看有的画用笔淋漓洒脱,遒劲蹁跹,好象画得很不费劲,但这是下过苦功, "用笔如命"的结果。不会用笔画不好线,有的如钉头、鼠尾,有的象蜂腰鹤膝,潦草轻佻,锋芒外露,枝枝节节,毫无意味。
关于用墨,有的讲,笔着重在勾出轮廓,要求线的优美,墨的功夫着重在渲染和表现面。笔以达气,墨以生韵。用墨使画面气韵表现生动。古人所谓"墨分五色"。墨是黑的,怎么能分成五色呢? 这是形容墨在表现物象时,能产生出多种层次不同的色彩感。一砚黑墨,通过笔和水的调配,画家以干、湿、浓、淡表现出丰富的物象。所谓笔精墨妙,妙在出于自然,不是人做作而成。画家利用引笔的快、慢、转、折、摇、曳,使墨从笔里自然流出,在宣纸上自然变化,出现各种复杂的墨色,这种意想不到的干、湿、浓、淡,不是简单表现物象本身的光暗凸凹变化,而有画者主观情趣。
古人墨法很多,有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归纳起来可分两类,一是积墨法,一是泼墨法。这两类法各有所长。常常是把积墨的淳厚用到泼墨中,"淡中求厚",而将泼墨的润味用到积墨中去,积墨法的感觉就好了。积墨要积而不板,泼墨要泼而不薄(单)。
以墨代色,也是中国画的创造。中晚唐,在画家中曾普遍流行以墨代色。画家以墨色的不同变化,表现各种色彩感觉,充满着浪漫主义色调。如红花不是用绿叶衬,而是用墨叶衬,使花显得更红艳。这就不是自然主义的描写。
中国的墨很讲究。用在宣纸上,层次变化多,流光润彩,清新诱人。通过它产生艺术效果,把生活形象变为艺术形象。
中国画除"意境"和"笔墨"两个特点外,还有构图(也就是中国画常讲的章法)、透视(中国画很多作品采用散点透视)、色彩、题跋、印章等,但这些不能说是最主要的特点。过去有人常说:"诗、书、画、印溶鋳一炉。”这是说中国画和诗、书、印的关系。— 张画不单有诗的意境,而且有诗句的补充,好的诗句锦上添花。再加上书写艺术的题跋和印章的补充,会使画面更加完美。
中国绘画的优秀作品和丰富的画论是宝贵遗产,需要我们批判继承和借鉴。目的是古为今用,以发展创造新的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