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第30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正在举行,在交易会的主题活动中,著名编剧马继红介绍了她的最新作品——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鲲鹏击浪》。该剧聚焦青年毛泽东的求索奋斗历程,以宏大的题材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引发各方关注。
《鲲鹏击浪》由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广电局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公司和北京天润大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该剧充分发挥主旋律创作优势,邀请了金牌主创高军担任总制片人,马继红担任总编剧,再度联手打造献礼巨制。
“《鲲鹏击浪》中的毛泽东和以往影视作品中的毛泽东不太一样。”马继红说,近年来展现毛主席辉煌业绩和伟大人格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但反映毛泽东青年时代,特别是他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建党之前这一段,几乎是空白,而这一段恰恰是毛泽东摒弃纷繁的各种思潮,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关键时期。《鲲鹏击浪》以毛泽东为叙事主线,讲述他从1918年到1921年这三年中的心路历程。这三年对于青年毛泽东是惊心动魄的蜕变升华期,也是他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的关键奠基期。《鲲鹏击浪》通过毛泽东北上寻求真理,组织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领导湖南驱张运动,创办《湘江评论》,开展学运工运,组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等一系列事件,讲述了毛泽东如何在纷繁杂乱的众多主义中寻找到马克思主义,并决定为之奋斗一生的故事。
剧中的毛泽东褪去了伟人的光环,增加了生活的真实、平实、朴实。马继红介绍,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是为了赴法勤工俭学,当年他25岁,住在三眼井胡同,他们七八个人挤在一个院里,晚上睡觉翻身都翻不过来。“在老师杨昌济的帮助下,毛泽东在北大红楼找到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嗜书如命的毛泽东看了很多书,他特别想和前来借书的北大师生们展开交流和探讨,但是他得到的却是冷遇。”北上、求职、租房……《鲲鹏击浪》将青年毛泽东置于真实的“生活场”中。
马继红说,不同于以往作品的“后人”仰视视角,《鲲鹏击浪》通过父母、兄弟、朋友、爱人等这些“他人”的平视视角,塑造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接地气的青年毛泽东形象,“1918年到1921年,在这不平凡的三年里,毛泽东历经了世间的坎坷磨难,饱尝了的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所幸的是,他在茫茫黑暗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鲲鹏击浪》以毛泽东的经历,塑造出一个百年前真实的青年群体,将唤起当代在外奋斗青年的共鸣,而毛泽东不断求索,始终不为外界所惑,坚守初心,最终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生动勾勒出青年毛泽东从迷茫到坚定的精神世界。2023年是毛泽东诞辰130周年,拍摄一部讲述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光如何照进中国,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重重黑暗中应运而生,李大钊、毛泽东等第一代共产党人如何心忧天下、拯国救民的电视剧,不仅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更是对当今年轻人的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剧中也将揭秘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比如毛泽东为何突然放弃赴法,选择留在国内?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参加五四运动?毛泽东第二次进北京是为了什么?毛泽东与萧子升是如何从情同手足的“湘江三友”到最终分道扬镳?剧中还第一次细腻刻画毛泽东与杨开慧刻骨铭心的爱情。《鲲鹏击浪》以毛泽东青年时期探寻革命真理为主线,凸显了毛泽东的智慧、勇气、情怀、担当,将革命洪流的激荡与青春的热烈与美好相交融,将社会的磨砺与青春成长过程相重叠,完成了对革命先辈的青春礼赞和对中国革命中“青春主题”的书写。
据悉,《鲲鹏击浪》正在紧张筹备中,将于明年2月正式开机。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邱伟
流程编辑: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