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是非功过任评说,干货看这篇!易中天称乾隆“王八蛋”,被乾隆后人投诉,真的荒唐可笑吗?

易中天,文学与历史类资深学家,曾为央视节目《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而近日,受邀参加经济学家年会活动的易中天,却语出惊人道:乾隆在位60年,我个人认为没干什么好事,他是一个王八蛋,不知道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歌颂他。

易中天的这番言论瞬间引起爆炸性热议,各有争论,褒贬不一。其中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一位自称祖上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的乾隆后人以一封诉状将易中天上告北京海淀区民委。

这位名叫爱新觉罗·焘赤的男子自称乾隆是其叔祖,他则表示受到了不公的侵害。

这件事情其实不算什么,批判随处可见,但因为易中天和乾隆以及乾隆后人焘赤这三个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因为一句粗鄙之言和一张起诉单联系到一块,事情反倒是变得有意思了起来。

那么问题来了,易中天究竟是为何如此评价乾隆?

一生治下得与失

乾隆,天命之人,从小就被爷爷康熙帝看好,青年平稳度过,也无人争夺权位,25岁最有活力的年纪登上了皇位。

继位后便调整雍正帝遗留的老政策,对内以“宽以济猛,严以济宽,政是以和”为思想方针,调节矛盾,改善关系,缓和了雍正帝时期遗留下来的紧张政治氛围。

同时整顿吏治,平衡官员内斗,严惩贪腐,厘定各项典章刑律制度。

做出了当时年代背景下算得上出色的公政业绩,如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奖励垦荒,疏浚河道,兴修水利,减免赋税,赈灾济民,大大的减轻了百姓的生活负担,

当时人口总量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的近4亿人,是清朝最具生命活力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史上最后一个盛世。

在缓解朝廷内部局势的同时,乾隆还坚持平定内乱。收复西域后,乾隆取故土新归之意,另改新名,之后更是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巩固了中央权力,统一了多民族王朝,而疆域范围也达到了历史最大值,奠定了清朝以及后世的版图基础。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乾隆中年以后,逐渐好大喜功,志骄意满,耗费大量物力财力六巡江南,朝廷内贪污腐化之气再度风行,借着著四库全书名义,文化开起了倒车。

捕风捉影,摧残人才,禁锢文人思想,毁坏国学经典达六七万部,一生禁毁图书达十五万部,这不是单单一个朝代的损失,而是整个人类的文化损失。

晚期的乾隆不再进取,思维也逐渐僵化,甚至重信佞臣,破坏吏治,推行以钱顶罪的议罪银制度,加速贪官敛财,朝政也日渐腐败,留下祸端。

此时正值西方文明工业革命时代,乾隆却闭关禁海、固步自封,拒绝接受学习西方的科技与技术,引起清朝全面性的衰弱,为之后的屈辱历史埋下了祸根。

乾隆帝的才华也相当富有争议性,自小熟读四书五经,有一定的书法诗文造诣,却又因此对自己的才华盲目自信,自诩不凡。

他时常在珍宝字画上题字留印,犹如“跨越千年的文化交流,穿越时空的艺术碰撞”,此举引起官员效仿,毁坏无数珍品字画,被后人戏称“爱新觉罗·牛皮癣”。

而乾隆仿佛是自知自己的诗词无法流传千古,所以提前刻印在了字画古玩之上,不可谓其不机智。

乾隆一生作诗43630首,而《全唐诗》也才拢共48000余首,乾隆作诗一般想到哪就写到哪,完全忽略诗文意气。

不过万幸的是,除《飞雪》外,其余诗作无一被选入课程教材,也算是减轻了学生负担。

功过论争千秋去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应该用辩证法去看待,须客观全面,公正中允,实事求是。

依据易中天在经济学家活动年会上的下半部分发言,便能理解其对乾隆帝为何如此嗤之以鼻。

易中天先生在发言时所讲的一个标题是,《开放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其中核心观念为:开放,则中华民族兴;封闭,则中华民族衰。

从最早的开放时代汉唐宋开始,因为开放,而成为世界性文明,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大路也同样通长安,汉如此,唐如此,宋亦是如此。

易中天对此也是给出了高度的评价。而乾隆晚期走了下坡路,由盛转衰,埋下了一颗地雷,错失大航海,错失工业革命,等于错失现代化。

而这三步错失,直接让当时的大清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甚至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数十年后中华民族经历的那最让人不堪回首的百年屈辱。

如果以易中天所说的角度去思考,那么这一声骂,似乎还真不算过分。再加上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下被过度吹捧的康乾盛世,易中天心底反感的大概就是那些莫名其妙不顾历史事实的对乾隆的盲目歌颂,似乎在他心里,乾隆的功是完全不能抵过的。

哪怕不去骂,只要没有人瞎歌颂就可以了,但也正因为许多人的盲目歌颂,让易中天先生对乾隆乃至整个清朝都持否定的态度。

就像一些追星粉丝们整天盲目吹捧偶像明星,而他们却并没有什么像样作品,这样只会招致路人的反感,两者是一个道理。

全面、准确、公正的评价历史争议人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应当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

当时的历史环境,具有历史形势的局限性,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争论,可以批评,但不该过分苛责与谩骂,应该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

而易中天先生,对乾隆帝的评价,带有浓烈的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这就有失偏颇了,也确实与严谨治学的精神相违背了。

但对于易中天先生对乾隆的情绪化评价,也是可以适当包容的,毕竟,社会上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只要不盲目到不管不顾失去理智的地步。

是非功过任评说

其实评价历史人物,带有个人偏好和主观情绪是很正常的,像金庸先生对乾隆的评价:乾隆最爱卖弄文采,到处吟诗题字,却糟蹋了山水,但是满朝文武却能将其文采盖过李杜。

金庸先生甚至在武侠小说的后记里特别做了说明:他的诗作得不好,本来也没多大想干,只是我小时候在海宁、杭州,到处见到他御制诗的石刻,心中实在很有反感。

在展阅名画的复印,仍然到处见到他的题字,不讽刺他一番,闷气难伸。金庸的这两句话,可见乾隆做的那些事,还是特别惹人厌的,甚至被人形容是极为不齿的恶行。

除金庸先生外,还有许多名人大家对乾隆褒贬不一的评价,比如吕思勉先生:清朝的衰机,可说是起于乾隆之世。在位时六次南巡,耗费无艺。

中年任用和珅,贪渎为古今所无,官吏都不得不剥民以奉之,上司诛求下属,下属虐取于人民,于是吏治大坏。

又比如历史学家郑天挺:乾隆帝是一个颇有政治抱负、很有作为的人。虽乾纲独断,但事必躬亲,大半生勤于政事,与以往许多皇帝相比,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根据各方名家对乾隆的评价,似乎越靠近乾隆时期的人物,对乾隆的赞评的比例就越高,而越靠近现代的人好像看得愈发透彻清楚,同时批评的声音也自然就越多。

这同时也印证了之前所提到的一个观点:对于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当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

如果只认为乾隆的种种行为造成了当时与后世不小的坏影响,只选择将视野放到乾隆晚年的堕落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上,那这种想法就稍显偏颇与狭隘了。

毕竟后来之人对乾隆的主观印象都是基于受到了百年屈辱后或多或少都会自带的个人情感因素。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

钱穆先生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看待我们上下数千年的历史,需要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历史观,也需要有这样的温情。

历史对文明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历史事实基础上,后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实际上大多数都是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结果。

历经百年屈辱,让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段悲惨的命运,也正因如此,一些学者、历史学家以及许多民众对历史人物抱有一种否定的态度。

他们会反思、会争论、会推诿,会想要往前溯回寻找到那一个能扛下这个责任的“历史罪人”,以表心头不快。

基于历史的教训,再看易中天对乾隆的这番过激评价,就更能理解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了。

过激的言语确实是因个人情感因素使得评价过于直白,但此事也确实不必上纲上线,因为这是以一个历史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去评判一位历史人物。

如果把对于古人的评判硬是要强加到民族问题上,那却是矫枉过正了。把民族问题和历史问题混淆是绝对不可取的。

而乾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色彩的皇帝之一,政位功绩自然不少,但时间过去越久,基础教育越深入广大民众之中,基础知识与认知的提高。

使得国民眼里的乾隆形象也越来越立体;十年前电视里那个永远圣明、永远憨态可掬的‘皇阿玛’原来也有如此多的缺陷与不足。

那个人人念叨的康乾盛世,原来也有治吏败坏、贪腐成风的时候,而那个乾隆帝似乎也从功震华夏的“十全老人”这一称号的神坛上慢慢走了下来。

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影响,终将会融入时间之河里,终将是不再起眼的沧海一粟罢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