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知识分子的命运,通常是与自己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会成为他创造奇迹的不竭动力。
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史上,深深镌刻着这样一位知识分子的名字,他就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创始人、奠基人、开拓者——吴大观。在其93年的生命中,有68年与航空工业相伴随;创下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九项“第一”,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
我要上航空系:贫寒出身难掩鸿鹄之志
1916年11月13日,吴大观出生于江苏省镇江一个生活拮据的家庭。他的母亲出生于地主家庭,父亲的家境要贫寒得多,是一个穷人家庭。
舅舅王鉴人常以乐善好施著称,在舅舅的帮助下,吴大观解决了学费问题,能够在扬州中学顺利毕业。
青年时期的吴大观
1937年,吴大观被保送进入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前身)机械系。学生时代的吴大观目睹了日寇飞机在中国上空横行肆虐,那时的他就立下航空救国的人生理想。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他毅然由机械系转到航空系。
1942年,吴大观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毕业,其班上同学后来真正搞航空的不到一半,多数同学选择了改行。
当时摆在吴大观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可以做买卖赚钱,另一个就是搞航空发动机。
最后吴大观带着新婚的爱人去了工厂的所在地——贵州大定县。
1942年4月15日,与妻子华国摄于昆明。
1944 年,吴大观被选送到美国莱康明航空发动机厂以设计试验工程师名义进行深造。
在该厂经过了系统的学习锻炼,他仅用半年时间就基本掌握了活塞式发动机设计的全过程。他抱着抓紧学习的热望,先后掌握了齿轮工艺、工装夹具、刀具设计及其加工技术。
而后,他又在美国普惠航空发动机公司学习,后又通过美国朋友介绍,在1946年加入美国自动车工程师学会(SAE)成为该学会会员。他作为业余爱好者,开始研究喷气技术,这给他后来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5年,派赴美国莱康明发动机厂学习实习组照片(前排左第5人为吴大观)
从当时贵州大定国内唯一的航空发动机厂,到远涉重洋赴美求学,吴大观深感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再加上在美期间,他感到美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这些都极大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
1947年3月,吴大观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习后,拒绝了美国的高薪聘任,怀着赤子之心回国参加中国航空工业的筹建。
吴大观没有带回贵重物品,仅有装满书籍和技术资料的两个箱子。他唯一的愿望是,把在美国学到的航空技术贡献给祖国。让中国战机拥有“中国心”成为了吴大观一生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
“一定要想办法
搞出自己的飞机和发动机来”
1948年,吴大观到达北平,在北大工学院机械系任专任讲师,讲授航空发动机设计及齿轮设计和加工两门新课,颇受同学们的欢迎。
1948年6月,北大工学院。
1957年,吴大观受命到沈阳410厂,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他率领科研团队自力更生、顽强拼搏,边研究、边建设、边补习发动机的知识,开始了我国第一型喷气式发动机——喷发1A的设计研制。
一年后,经过无数艰辛努力的实验,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型喷气发动机就此诞生。
1958年8月1日,在112厂试飞站庆祝歼教1飞机试飞成功祝捷大会上发言。
从1959年“红旗”2号喷气式发动机,到1969年中国第一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涡喷7甲发动机,到1971年中国第一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涡扇5发动机试制成功,再到1978年中国第一型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涡扇6发动机·····时刻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的吴大观,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奔跑中一刻都不曾懈怠。
1963 年,沈阳六院二所人员合影(前排中间为吴大观同志)
吴大观工作十分认真,他常常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没有节假日,以所为家。长年的劳累,使他染上严重的眼疾。在吴大观左眼手术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又遭受摧残。从那以后,他的左眼永远失去了光明。
“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
吴大观在1938年流亡途中曾看过一部电影《悲惨世界》,其中有一句台词——“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影响了吴大观的一生。
93岁高龄的他在 2009年2月1日写给中航工业老干局的信上说:“又是我每年多交党费的时候,我真诚地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交出第46年多交党费4000元,这一点绵薄之力,仅能表达我对党忠诚热爱的心意。”
吴大观最后一封亲笔信
而在此之前,1961年他两次给组织打报告,坚决要求把自己的工资降下来未被批准。 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资作为党费上缴。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傻,多交100元的党费,现在哪有人嫌钱多?”
可他回答说: “我们国家穷,困难多,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多交党费,我心里就踏实些,党给我的太多,我给党的太少,实在惭愧啊!”
吴老自己和家人生活一直很节俭。为了救济农村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元,表示他对失学儿童的一片爱心。当“希望工程”工作人员给他摄像时, 他仍然穿着平日那件穿了20多年的旧衣裳。
吴大观穿了几十年的“常委服”
吴老的家里仍然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旧家具,吴老的夫人华国老人说:“从1982年搬进房间里,家具就没有换过。”
吴大观的卧室
就是这样两个省吃俭用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交出巨额党费和巨额捐赠时,一点都没有犹豫。据统计,1963年到2009年,46年间,吴老共缴纳特殊党费21.1万元;救灾、济贫、助学,捐款共计9.3万元,总计30.4万元,约占其总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
中组部组织局领导给吴大观的夫人华国送去吴老临终前交的最后一笔10万元大额党费收据。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80年代初,吴大观被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学校多次请他讲课,吴大观现身说法鼓励同学们献身航空事业。
面对获得的众多荣誉,他谦虚地说:“我欠党的太多,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我还要再学习。”
1986年,70岁的吴大观在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办公室
2002年11月,在科技委坚持学习上网
吴老的一生都在为理顺飞机发动机研制的体制机制奔走呼号。晚年,离开一线岗位的吴大观仍追踪航空发动机的最新动态。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军用航空发动机通用标准规范的编制,使发动机研制从此有章可循。
战机的“中国心”越来越强大,吴老自己却在经年的劳累中受损。93岁的时候,他终于一病不起。
护士长黄丽忠每每回忆起吴老临终前那段日子时,不禁潸然泪下。黄丽忠说:“那时领导专门有批示,要请专家会诊,用最好的药,尽一切可能延长吴老生命。但是,吴老拒绝了。吴老一再表示,不要用昂贵的进口药品,不要为他这种治不好的病浪费国家的钱。那时候只要用药,他清醒时就把点滴拔掉。医生没有办法只好给他打镇静剂,让他昏睡过去,然后才能用药。但是,只要吴老一醒,他就把管拔掉。”
在吴老临终前,他留下了这样的临终嘱托。
1、不要再浪费国家的医药费了!(不打针、不输液、不转院、不做手术)
2、后事一切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不要惊动大家。
3、不要向党组织提任何要求。
4、一定要代我交最后一次党费10万元。
"对我们国家的航空事业,我做得很不够。我们的发动机没有赶上去,还有很大差距,我感到问心有愧。我要去见马克思了,外边的蓝天是多么蓝啊!我看不到我们的大飞机翱翔在蓝天上了,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的!"这是吴老临终前说过的最后一席话。
吴大观为中国航空事业奋斗终身
信仰可以给一个人带来怎样的力量?
电视剧《潜伏》片尾曲《深海》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吴老用自己的一生忠诚于党和国家,践行着航空救国的信仰。
当他冒着炮火发愿学航空的时候,当他在潮湿泥泞的山洞里埋头工作的时候,当他谢绝美国公司的高薪挽留回到民不聊生的祖国的时候,当他在沈阳创建新中国第一个飞机发动机设计室的时候,当他辗转阎良为自主研制发动机挑灯夜战的时候,当他在为航空工业不辞劳苦奔 走呼号的时候,“航空报国”早已融进了他的血液里,他甘愿走在这条寂寞而艰难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