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关于平沙落雁我想说古典名曲《平沙落雁》吟唱潇湘八景之一赏析


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永恒、温馨、浪漫。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就是高山、就是流水、就是丝竹、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孤雁横空林风肃,琵琶长绝美人涩。

——题记


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当音乐自您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清楚地瞧到,在空气中流动的、就是山、就是水、就是叶落、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就是您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就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岂善听,子岂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这里分享古代名曲《平沙落雁》赏析

《平沙落雁》,可以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一首琴曲,最早见于明末潞王朱常芳编订的《古音正宗》琴谱,但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曾提到,《徽言秘旨》的编者尹芝仙在明万历末年左右,在浙江绍兴向王本吾学过《平沙》,可见此曲的创作时间还要更早一些。

其后,有五十余种琴谱集刊载了不同传派的同名琴曲。关于此曲的作者,各谱集所载不同,所托者有唐代的陈子昂,宋代的毛仲敏、田芝翁,明代的朱权等,至今尚无定论。

关于此曲的表现内容,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称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

此曲意境高远,虽取“静”境,但于“静”中所蕴涵的,却是处于逆境中隐逸之士的“鸿鹄之远志”,其济世之志并没有泯灭,与完全的归隐心境还是不同的。清代《天闻阁琴谱》在此曲解题中这样写道:此操气疏韵长,通体节奏凡三起落。

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飘渺,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古琴曲 《平沙落雁》赏析

现代琴家所弹《平沙落雁》一曲版本很多,但其中以张子谦所传《蕉庵琴谱》本和管平湖所弹《琴学丛书》本为最多。管平湖所弹此曲,乃得自九嶷派杨时百传授,曲境高远、淡雅,用指苍劲有力,其左手吟猱变化极为丰富。

全曲六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与前人所谓“通体节奏凡三起落”相合,即:“初弹”(一、二段),写鸿雁来宾,“欲落”(三、四段), “将落”(五段), “既落”(六段)。

乐曲一开始以清亮的泛音奏出,主音La作八度跳进,以及纯五度在重拍的停顿,造成了安静的气氛,这一泛音段落最后徐缓低沉地结束在低八度的主音上,似远远望去的一幅碧云天净,江涵秋影之暮色景象,接着长时值的主音多次出现,乐曲以徐缓平淡的乐句逐渐开始引入乐曲的主题,拖长的主音逐渐让给属音Mi或上中音Do来作终止,使乐曲逐渐紧凑起来。最后在绵长低沉的乐句之后结束以一小短高亢的动机结束了这一乐段,似远处传来几声群雁的鸣叫,并给下一段的主题作了提示。

即乐曲的第三、四、五段是全曲的主体。作为一种内部结构上的统一在这三个乐段的开头,有一个共同的曲调,似表现“回环顾盼,空际盘旋”、“欲落将落”的曲境,其旋律为第四段虽然是上一段的重复,但由于乐曲情绪的发展,故加用了右手的撮音,从而增强了音量,似有栖宿平沙,风波荡漾,惊飞不定之意趣。

在这里,音乐的动势与画面情境的动感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作用。曲中以悠扬婉转的音调,抒写雁群将栖息沙洲,欲落未落之时的情境,即所谓“静境中之闹境,闹境中之静境”。

当然,这种视觉效果,对于音乐的审美体验来说,仍然是辅助性的。对于这首琴曲的音乐来说,那种悠远的意境、飘逸的心绪,才是更本质的。

第五段在曲调稍作重复后巧妙地转入新的材料,乐曲情绪逐渐下行,最后几声“拨刺”后突然以一个“伏”的指法刹住,音乐出现一个短暂的中止,似空际盘旋之后扑落江皋。

其后,乐曲展开一个全新的乐段,数声急骤的哀声嘹唳之后,鸣声渐缓,逐现平沙水云、寒星点点之宁静……

《平沙落雁》是一首很富有诗意的琴曲,聆听这首琴曲,犹如欣赏意境悠远的古代水墨画。由于在演奏技法上,大量运用左手的吟、猱、绰、注、撞、逗,以及连续的上下、进复、退复等走手音,从而形成气韵悠远的旋律线,使琴曲极具传统琴乐清微淡远之意味。和《琴学丛书》本相比,《蕉庵琴谱》本的《平沙》节奏更为舒缓抒情,气息更加绵长。

而《梅庵》本的《平沙》更具有一种“写实”风格,着意描绘群雁起落、扑打喧闹的情趣。古琴作为一种文人音乐,其中很多作品乃是中国文人用音乐的形式表现文人化的情趣和意蕴。比如,从曲名来看,《平沙落雁》其实是古代《潇湘八景》之一,它是古代山水画、诗歌经常表现的题材。

北宋时期,以画“山水寒林,情致闲雅,体象雍容”见长的画家宋迪,绘有《潇湘八景图》。可惜八景真迹恐已不存。其他如传董源《潇湘图》、王洪《潇湘八景》等。

宋迪之作,也以深远与平远之构景居多,尤其《平沙落雁》,可能为典型的平远江湖的沙洲景致。宋代书法家米芾见宋迪八幅《潇湘八景图》,即拍案叫绝,曾给每幅画题诗,一时传为佳话。

米芾的《潇湘八景图并序》是这样的:“……洞庭南来,浩淼沉碧,叠嶂层岩,绵延千里。际以天宇之虚碧,杂以烟霞之吞吐。风帆沙鸟,出没往来。水竹云林,映带左右。朝昏之气不同,四时之候不一。此潇湘之大观也!其中“平沙落雁”写道:岁宴江空,风严水结。冯夷剪冰,飘飘洒雪。浩歌者谁?一蓬载月。独钓寒潭,以寄清绝。

历代以《潇湘八景》为诗的更是不胜枚举。如宋人刘改之诗《平沙落雁》:“江南江北八九月,葭芦伐尽洲诸阙。欲下未下风悠扬,影落寒潭三两行。天涯是处有菰米,如何偏爱来潇湘。”元朝鲜于必仁的曲《普天乐 平沙落雁》:“稻粱收,菰蒲秀。山光凝暮,江影涵秋。潮平远水宽,天阔孤帆瘦。雁阵惊寒埋云岫,下长空飞满沧洲。西风渡头,斜阳岸口,不尽诗愁。”这些诗和画,对于我们理解琴曲《平沙落雁》的曲意和意境,或许会有所助益的。

当然,对于古代诗画中包括《平沙落雁》的“潇湘八景”,尚可有别的解读。美国学者阿尔弗雷达莫克(Alfrda Murck ) ,写有《潇湘八景与北宋的流放文化》一文,认为潇湘八景所暗含的,是被逐文人的不满和隐逸文人的志不得伸,他将“潇湘八景”置于当时的政治、文化语境中,阐释古代文人内心的忧愤与不平。文人流落于潇湘,孤身一人,在萧瑟的秋风中,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其时失群的归雁充满了凄凉之意。

宋迪在其《潇湘八景》的《平沙落雁》中隐隐地流露出这样的哀情。后来中国文人的同题山水画,也都沿袭了这条路子。因此,对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中国文人来说,无论得意、失意或隐于朝,古琴——都是他们寄托情志的良伴,在离群索居、游于方外的生活中,以琴求道。通过“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而得意忘形,游心太玄,以求达到物我为一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此即琴曲《平沙落雁》解题所谓“盖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 “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

平沙落雁,本是著名的自然景色“潇湘八景”之一。曲中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小品画──黄昏将至,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边,岸边一带白沙,安详恬静,蒙蒙如霜。

一群大雁从远天飞来,在空中徘徊飞鸣,先有几只降落在其上,仰首与空中的飞翔者相互鸣叫呼应,继而雁群一一敛翅飞落。远望去,雁群、沙岸、水波,都在愈来愈浓的暮色中渐渐睡去。

音乐因此,而成为时间之最佳象征。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就是古典音乐哲学即乐道正就是因此,而对时间有着深刻的体认。对此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就是古典音乐哲学即乐道早有深刻体认之点,近代西方哲学、科学,也已开始高度关注。

中国古典音乐,她那神秘的韵味还可以让我们回忆起那古老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超然的思想境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震撼力量。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