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雨中节奏】朱熹在雨中写下的佳作,节奏明快,富于变化,结尾两句更令人遐思

夏天天气炎热,无论是田间耕种,还是野外奔波,都会弄得满头大汗。南宋的杨万里在夏夜里就喜欢在户外乘凉,竹深树密、处处虫鸣,时有微凉、心情倍爽。李白夏日里在山中修行时,也经常坐在大石块上,慵懒地摇着羽扇,吹着山风。

闷热的天气若是下一场大雨,更让人惬意非常。有时候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忽然就阴云密布、狂风大作。正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南宋一位诗人有一次出游,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他还兴奋地写了一首诗。下面分享朱熹在雨中写下的佳作,节奏明快,富于变化,结尾两句更令人遐思。

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

南宋:朱熹

云起欲为雨,中川分晦明。

才惊横岭断,已觉疏林鸣。

空际旱尘灭,虚堂凉思生。

颓檐滴沥余,忽作流泉倾。

况此高人居,地偏园景清。

芳馨杂悄蒨,俯仰同鲜荣。

我来偶兹适,中怀淡无营。

归路绿泱漭,因之想岩耕。

朱熹是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儒家思想又一集大成者。他的祖先曾经三代未曾出仕,他也出生于一个贫寒之家,从小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终于成为一位被后世敬仰的大文豪。

朱熹进士及第后曾出使浙东,他抱着向死而生的决心,不畏艰难,兴利除弊,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后来却因此受到当朝宰相的排挤,诗人不得已辞官归隐,并潜心创作和讲学,但其忧国忧民之意,却始终难以忘怀。

这首诗是朱熹于夏日出游途中忽遇阵雨,有感而作。前四句写中途遇雨景象,眼看乌云就在眼前出现,一场急雨即将来临。那不平静的河面,出现了或明或暗的光景。诗人刚刚惊奇于乌云遮山,眨眼间就已听到林间的雨声。

接下来的四句,描写诗人回到庵中观雨的情景,倏忽而来的大雨,洗尽了空中的炎氛。诗人悠闲地坐在庵堂之上,清凉的感觉油然而生。檐上滴了一阵雨水,忽然又如同山泉一般倒倾。“颓檐”二字,形容出居所条件的简陋,诗人却乐在其中。一个“倾”字,则表达出雨势之急。

前面八句节奏明快,意象鲜明,如“云起、晦明、岭断、林鸣”,以及“尘灭、凉思、滴沥、流泉”等等,作者抓住了急雨前后,景物变化的一些特征。

诗人又用”欲、才、已、忽”等字,强调出时间的快速变化,并将它们串接起来,使诗中的形象,处于一种快速流动的过程之中。所以前半部分的描写,也如一场急雨,富于变化。

“况此高人居”四句,写雨中在庵中所见。何况高人居住的地方,僻静的小园是那么清新。香花夹杂着幽草,在风中起伏相亲。经过雨水的滋润,更加显得鲜艳茂盛。

末四句则道出雨后心情,诗人碰巧来此游访,万念俱消,意闲心澄。雨霁天清,踏上归程,四顾都是无边的绿萌。面对如此佳景,如何不令人怀想躬耕山林。

后面八句,诗境淡远,词句清丽,既切合雨后景色,也与诗人扫除烦恼后的心情相吻合。诗人悠闲地赏雨,细致地描绘,仿佛身处梦幻之中。这场大雨驱走了暑热,荡涤了尘埃,清新了空气,也让诗人暂时忘记了烦恼。

再细味结尾两句,“归路绿泱漭,因之想岩耕。”诗人仕途受阻,四处壮游,就是为了忘记那些不快和惆怅。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让他体验到大自然的无穷力量,也感悟到个人面对挫折时,需要内心强大。

儒家追求修身养性,通过这次出游,诗人觉得心情放松,其实他并非渴望“岩耕”,只是忽有此念,却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关于朱熹的这首古诗,也欢迎分享您的观点!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