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电视剧推荐台湾最新看这里!「偷偷」转型的台剧,不断惊艳所有人

台湾电视剧以偶像剧为代表自2000年风靡,在十年后发展至巅峰,之后台剧开始探索转型之路。2019年台剧多类型一同爆发,一年产出3部高分剧集:《我们与恶的距离》《想见你》《俗女养成记》。2021年《俗女养成记2》《逆局》持续高分。#你最喜欢哪部台湾电视剧?#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

作者 | 小戈

「我要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用这句梗来形容近年来不断贡献精品的台剧,可谓再合适不过。

三个月前,又一部高分台剧横空出世:由爱奇艺国际操刀参与制作,目前豆瓣评分8.7。然而,尽管对其评价很高,但由于这部电视剧尺度过大,对犯罪镜头毫不掩饰,因而并未被引入大陆,导致其没有获得如《我们与恶的距离》那般的声量。

《逆局》的震撼还未远去,一部LGBT题材的爱情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接踵而至,更是在豆瓣斩获9.1的高分。

去掉「偶像剧」标签的台剧,正在带给观众越来越多的惊喜。


偶像剧风头过后,台剧开启全类型转型之路

曾经,以偶像剧为代表的台剧在大陆有着广泛的受众,它有着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流星花园》《王子变青蛙》《命中注定我爱你》《恶作剧之吻》等热播电视剧打出了台湾偶像剧的「金字招牌」,随后《我可能不会爱你》在第47届金钟奖上大放异彩,狂拦7项大奖。不曾想这竟成为台湾偶像剧最后的一抹亮色。

2011年台偶以此收尾,挥别近10年的黄金时代,滑入低谷。

台湾偶像剧早已让观众审美疲劳,老套的剧情满足不了观众的胃口。2000-2010这十年,台湾凭借着大众流行文化打入内地,但是一成不变的偶像产业为自己带来的是内容的桎梏。

转折发生于2016年。正是那一年,随着《植剧场》的诞生,台湾电视剧开启了「自救式」转型尝试。

《植剧场》主打单元剧,由王小棣、蔡明亮、陈玉勋等一线编剧主导,力邀杨丞琳、蓝正龙、吴慷仁等金钟影后影帝亲自加盟,力推24位实力派新演员,许光汉就是受益演员之一。

《植剧场》系列共分为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原著改编四大主题,在两年时间内共推出了8部剧集。《植剧场》想要改变的不仅是台湾偶像剧,而是掀起整个台湾电视剧市场的全类型升级的先声。

来源:豆瓣

《植剧场》带来了不错的剧集,但是叫好不叫座,在大陆地区不温不火。不过《植剧场》的出现,为台剧之后的发展蓄力人才,打下根基,内部的自救运动为之后的资本化合作打下了基础。

在台湾公视与HBO Asia合作试水过后,海外平台的加盟开始盘活台剧制作僵局。合拍作品《通灵少女》成为第一部登陆HBO的中国台湾地区电视剧,表明台剧对外市场的初次探索。

在HBO与Netflix进军亚洲市场时,台剧紧紧把握机会,在2019年集体大爆发,真正迎来转机时刻。《我们与恶的距离》(HBO合作款)《想见你》(Fox合作款)《俗女养成记》三部高光之作表现抢眼。

台剧海外合作一览表,图片来源:传媒1号

大陆与台剧以往的合作模式是大陆给予资本支持,台剧反哺偶像剧,由此形成一条龙产业化服务。但海外平台与台剧的合作模式则不同,更加国际化的流媒体平台对台剧的制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例如将美剧模式引入华语题材制作,提升视听内容标准。

对于国际化的流媒体平台来说,推出华语剧集目的是通过进入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平台的用户规模。而对于台剧来说,紧跟国际平台与制作团队,目的是实现自身产业的重整。

二者一拍即合。


殊途同归的转向

从2011年到2019年,台剧通过八年完成了从「梦幻爱情」到「社会热点」的转向。

台剧究竟经历了些什么?

据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8年,台湾引进大陆剧占比25%左右。而到了2012年,这一比例升至35%。

以热播剧为例,大陆古装大IP剧在台湾可谓所向披靡。2012年,《甄嬛传》刷新了台湾主流电视台8点档收视纪录。在3年后,台湾2015年度收视冠军是《武媚娘传奇》。

在动辄上千万和上亿成本的大陆剧面前,台湾偶像剧的服化道和画面质量被吊打。在偶像剧已经占比台剧四分之三的情况下,台偶输出失利,大陆剧在台收视率节节攀升,台剧与大陆剧的输出关系反客为主,台剧痛失大陆市场。

外部输血降低的同时,内部的成本却在提升。尽管台湾地区经济增速放缓,但电视剧制作实际所需成本不降反升。

在内容上,台湾偶像剧早已丧失其独特性。对于快速成长的大陆影视产业来说,偶像剧已变成最容易复制的电视剧模板,很难刺激大陆观众的视网膜。

市场沦陷、成本激增、内容老套这三重因素的叠加,让台湾偶像剧「失宠」已成事实。所以《植剧场》系列剧开始向着更加多元的剧集创作方向进军,并以悬疑剧与现实剧为主力。

不难发现,台剧的转型之路与大陆剧集有着相似的路径,二者都是从少数火爆类型剧转向多类型全面发展。但在内容上,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书写风格:

台剧更加突出现实性的表达,而大陆剧更注重类型化的探索。

例如,大陆的悬疑题材无论是去年爆火的《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还是今年陷入滑铁卢的《八角亭迷雾》、《致命愿望》,它们都是在愈加完备的影视工业化体系下的类型化作品。而台剧里的悬疑题材,除了《逆局》这种标准的类型化作品之外,也包含了诸如《想见你》这类爱情+悬疑+奇幻的创新之作。。

不论《逆局》还是《想见你》,都加入了对现实的探讨。

前者在悬疑剧中关注新闻热点与侦查破案的关联,引入新闻从业者作为第四「公权力」。后者不仅是简单的爱情悬疑片,而是将主角指向社会中内向「患者」这一「弱势群体」,有些沉默寡言的人身上的闪光之处更值得我们去发现。

在对「女性主义」的表达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分野。

从《欢乐颂》之后,大陆女性题材电视剧大热,「丧偶式婚姻」「家庭重男轻女」「女性职场尴尬」等等社会热搜式问题成为影视剧里的常客。

「女性主义」题材的类型化探索,反而取代了对女性议题的探讨。

因此,这看似脱离了「悬浮」剧的槽点,但是剧情整体带有热搜体质和舆论走向,为了表达而表达,煽动情绪远大于引发反思。

反观台剧的女性题材,有着更加生活化的质感。

《俗女养成记》第二部依然延续第一部的辉煌,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和女性视角讲述女孩们的生活和遭受的规训。女主的生活环境虽然与我们各不相同,但是这部剧总能让女生看到自己的影子。

可以说,虽然台剧看似在进行多种类转型,但所有类型的核心都扎根于「现实主义」。动人之处是「细节」,当在电视剧中加入更多深入人心的细节,整个剧集才会更加真实和现实。

近几年我们已经看过太多的「戏剧」了,是时候该归回「现实」的审美。


转型过后,究竟是机遇还是下一个困境?

在「美剧」生产模式的滋养下,台剧越发向精品化、短剧集的模式发展,夸赞「美剧品质」的评论淹没其中,但受益于成熟工业化模式的同时,也会限制未来的发展空间。

海外大平台方首先考虑的是自身文化输出,要考虑西方观众的观影习惯。HBO Asia中国区执行总经理范贝贝也曾指出中外合作的难点:「『中外结合,融会贯通』这句话,几乎所有来中国拓展市场的外国公司都会说,然而并不可能真正做到。」如果没有妥协的一方,未来的合作则很难推进。

如果台剧妥协,必然限制其创作自由。因为台湾现实剧的获胜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文化本色,根植与闽南文化。

《通灵少女》与《彼岸之嫁》作为文化奇观亮相于国际,对于海外平台来说,作品的覆盖面与变现力是重要的。但对于台湾制作者来说,用影像建构闽台风俗人情,自由讲述台湾本土故事更为重要。

从投资规模的衡量标准来看,韩国电视剧的海外注入资本远远高于台剧,《李尸朝鲜》单集预算一千四百万人民币,而海外平台给台湾本土题材电视剧预算总额仅有三千五百万人民币。

投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海外平台的受重视程度,虽然海外入驻为台剧带来活力,但对台剧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亚洲其他地区。这一份关注与支持到底能持续多久,台剧创作者们也需在心中有一杆秤。

资本与市场本是引导作用,在海外平台资金的高压下,台剧能否坚持生产和创作的自身逻辑也需考量。参考2021年与HBO新合作的《谁在你身边》,现实剧混合悬疑剧,想要探讨的问题广而深,但最后的结果就是不知所云。

过分追求悬疑与猎奇也不是高分剧集的万金油,而当多次杂糅悬疑毁口碑后,与海外平台进行合作的「悬疑」招牌也会不保。

不论是偶像剧时期依靠大陆电视台,还是现在依靠海外平台,对于台剧来说,没有自己的流媒体平台是最大困境。虽然台湾本土的视频平台数量不少,但很难形成合力。台剧缺少的不仅是资金,还有自身的龙头平台。

反观台湾流媒体订阅率,前三甲分别为Netflix、爱奇艺与Youtube,均为非「土生土长」的流媒体平台。

台湾流媒体订阅率排名

展望未来,台湾影视业不仅需要通过持续与海外平台的合作,搭建更加流程化、模式化、精品化的影视工业,能否搭建起自己的流媒体平台则是另外一个关键。


1号结语

从近几年台剧的爆发来看,台剧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台剧慢慢从偶像剧「出走」,撕下偶像剧的「标签」,在几年时间快速回血,说明台湾影视行业基础实力雄厚。从业人员扎实的基本功、优秀的制作班底、成熟的技术都需被大陆制作者们看到。台剧的「复兴」为大陆影视带来启示,需要我们不断求新求变。

台剧已经从偶像剧的「粉色幻想」中走了出来,而众多的大陆剧还沉浸在「悬浮戏剧」中。悬浮不会让影视剧越飘越远,深耕才能滋养的更快。

现在是时候向下沉淀,扎根于真实的土壤。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