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绝迹多久了?
华语恐怖剧。
有鬼的,华语恐怖剧:
《清洁师》
先别被吓跑。
这海报,的确是不太高级。
这剧情,的确也是难得的纯港味:
捉鬼、移魂、超度。
在香港油麻地、深水埗、观塘等鱼龙混杂的大厦、小巷、筒子楼中,总流传着像摩星岭怨气山头这样的怪谈与令人头皮发麻的午夜传说。
什么养小鬼运财,孤魂舞女,碟仙,鬼续命,鬼宅,深夜电梯……
《清洁师》(原名《凶宅清洁师》)里这些传说,都是真的。
但也不必太害怕。
当你跟随这些市井凡人、魑魅魍魉进入故事后会发现。
《清洁师》不只是想回顾80年代的生猛惊叫。
反而。
这是一本精致而温暖的午夜散文诗。
01
必须先提本剧的幕后阵容。
导演兼演员兼监制,排头有两位:
洪永城,郑诗君(C君)。
前者扮演本剧主角,TVB中生代演员;后者,说唱歌手出身,一度被陈冠希看重签约,后来转型进入演艺界,在曾志伟加入TVB高层后被提拔为创意总监。
两人都是80后。
两人把控下,《清洁师》的风格鲜明:
在怀旧昏黄的幕布中,上演着反常规的灵异故事。
乍一看算不上创新。
就连片头曲,也是浓浓的老式香港恐怖片腔调。
男女众生
野鬼游魂
渡凡尘 若浮云
急急超生莫留痕
莫留爱 莫留恨
急急超生莫留痕
开场全是熟悉元素。
随便一个画面,一句台词。
Sir这样的港片老饕,感觉就像是走进了沉浸式主题乐园。
不信?
就说剧集开场的第20分钟。
“碟仙游戏”。
——Cult片大师牟敦芾的《碟仙》,血腥程度和诡异脑洞,至今华语巅峰;
“街灯舞台”。
——杜琪峰的灯光运用,浪漫而空灵;
“道士捉鬼”。
——红绳铜钱剑,一招一式,全是林正英的架势与神韵。
再说故事。
主线三个男人:
洪仔、招仔,和月平师傅。
前两人互为老友关系,后两人互为师徒关系。
十八年前。
招仔洪仔玩碟仙游戏,突然招仔父亲被鬼上身,悲剧发生,父母双亡。
之后招仔洪仔慢慢走散。
招仔要复仇。
跟从月平师傅(李成昌 饰)学习驱鬼,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找到那只碟仙。
洪仔想逃避。
可无论他想如何逃离当年的悲剧,厄运似乎总会缠着他。
月平师傅也有他的牵挂。
儿子患癌,时日无多。
爱子心切的月平师傅不甘心自己与鬼魂打了一辈子交道,却无法留住儿子在阳间。
他接受了招仔,其实也是因为某种补偿心理。
招仔没有父亲,他也失去了儿子。
从此,二人相依为命。
平平无奇?
的确,《清洁师》的亮点绝非故事本身,甚至不是捉鬼降妖的刺激桥段。
看下去,布局缓缓打开——三位主角。
对应“鬼”的三种形态。
固体的鬼,液体的鬼,气体的鬼。
稳定程度,逐渐降低,“鬼魂”一旦化为气体的“鬼烟”,连追鬼师都难以控制。
鬼分三阶。
而人,却有百态。
02
没错,串起剧情的线索并非各式各样的灵异鬼魂。
而是“人”看待鬼的态度。
《清洁师》第一个创新的设置,是在剧中穿插“人物访谈”。
打破第四面墙
有时候,是补充剧情的角色回忆。
有时候,是打工人发发牢骚。
有时候,还会上演特别的小剧场。
比如理念相争时。
甚至还可以插播一场“捉鬼界的奇葩说”。
同门捉鬼师傅之间,一个守旧,一个革新。
谁都看不惯谁?
行,开杠:
孰对孰错?
《清洁师》并不打算偏帮哪一方,毕竟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被诅咒的人。
剧中一个细节:
眼睛。
被附身的人,眼白消失,神智飞散;
捉鬼的人,同样,进入化境后眼白消失,只留一双漆黑的乌眼。
与恶龙缠斗终成恶龙。
所以每次“清洁”后,招仔都会变得比寻常更暴戾、无情。
理智悬于一线。
驱鬼结束,他会去柔道馆发泄——不是打人,而是被打。
也只有通过这样相对的“平衡”,他才能在人鬼交替的境遇里寻得一丝安宁。
正如剧中反复讨论的一个问题:
“清洁师,真的算得上一种职业吗?”
它引出的思辨比题面更复杂
如果是,何不用这一专业能力去潇洒赚钱?
如果不是,脆弱的人何以持续背负降妖除魔的责任?
这正是《清洁师》的耐看之处。
就像是片头曲的画面:
一间凶宅。
四方敞亮。
“有危,就有机”。
鬼魂遍地的世界并不可怕。
可怕的,还得是那些跃出道法平衡之外的,恶业与杂欲。
03
《清洁师》豆瓣评分7.9。
这在华语恐怖,甚至整个恐怖类目里,都能称得上一流成绩。
当然不是没有瑕疵。
节奏、表演、剪辑,都有提升空间。
它为什么仍能在口碑上脱颖而出?
或者反过来问——我们对“华语恐怖”的印象如何?
看破不说破。
电影,至2016年国产恐怖片市场达到巅峰后,剩下的,只有搞笑片、擦边球片、可怕片、奇葩片。
海报似乎在共享素材库,剧情在努力地比烂……
剧集?
不好意思,查无此人。
港台地区偶有佳作,却都只能硬盘见。
事实是——认真做华语恐怖片,“性价比”太低。
这也是《清洁师》可贵的地方,它几乎不考虑“性价比”。
Sir只说两点。
一个,镜头语言。
恐怖氛围营造上,它不说高级,至少绝对丰富。
仅仅是在黑暗房子里踱步的画面:
运用了“人”的主观视角,特写镜头,以及“鬼”的尾随视角,监控式的固定镜头……
这走一圈下来。
没有一声尖叫,没有一次惊吓,也足以让全程屏住呼吸,满身冷汗。
第二个,灯光置景。
全剧基本没有出现任何高端的场景。
不断穿越于老旧的屋邨,昏黄的道堂,和一个又一个塞满杂物的底层人的房子。
但这些画面没有敷衍。
这些“看不见”的用心,或许并不能为剧集增加任何“噱头”和“尺度”。
但恐怖片带给观众应该是什么?
沉浸感。
好的恐怖片往往能带我们进入一个人力所不及的世界。
它能给予观众的冲击和震撼,远不止吓你几秒钟那么简单。
麦浚龙的《僵尸》。
你细看,会发现它讲的其实是执念。
有人执念阳间,有人执念死去的亲人,有人执念往日的时光。
正是这些放不下的执念,经年累月,不减反增,最终,化成鬼怪的纠缠。
用麦浚龙话说,这是“一个对被遗忘的恐惧的故事”,一个后生仔献给香港电影(也是香港这座城市)的情书/挽歌/遗书。
再比如陈国富的《双瞳》。
它带领我们看到好的局限,也看到坏的边界,它承认,每一种对好坏的判定,都有它的盲点。
它讲的是我们对认知的失控、对善恶的失控、对自以为了解的自己的失控。
《清洁师》呢?
或许比不过上述两部,但至少,它以充实的细节和诚意的制作,带我们进入一个鲜活的市井人间,提供饱满的人情味。
我们仍需要恐怖片。
我们仍需要体会“恐惧”。
正如剧里面那段台词。
看似闲聊。
实际上,是主创借角色之口,道出的坚持:
人最需要恐惧的
就是恐惧本身
回到那个《清洁师》抛给我们的问题:
如何看待鬼(恐惧)的存在?
我们习惯性地逃避恐惧,掩盖恐惧。
却忽略了:
我们需要偶尔突破常态,才能缓解常态中的麻木。
我们需要看见“不可知”和“不存在”,才能够重新确认已经拥有的价值。
恐惧,恰恰是人类最难以“清洁”的情感之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