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结束了,意犹未尽。
特别的是,在最后一幕中,李必、张小敬、檀棋三人在城外相遇又分别,和繁盛艳丽的大唐不同,整个画面是黑白色的。
对于这一幕的设定,12日下午,导演曹盾在接受访问时做出了解释:为了“记忆”。
“因为很多记忆中的老照片都是黑白色的,而《长安》这个故事到了最后一场戏,该结束了,选择黑白色也是希望‘长安’能像老照片一样留在大家记忆中。”
他确实做到了。
“长安,是最伟大的一座城市。”
无论是一开始还是在看完结局之后,老孟都认同这个说法。
但在这繁华乱眼的背后,却是位高权重者的勾心斗角,是买官卖官的腐败,是地下城里无数蚍蜉永无出头之日的挣扎,是边塞将士在用尽全力拼尽性命只为能到长安看一眼。
除了第一集长镜头下的盛世长安,之后的每一集都在揭露长安不为人知也极为不堪的一面。
但尽管如此,张小敬爱它,李必爱它,崔器爱它,就连阿枝也爱它。
现在再谈《长安》,老孟不想一遍一遍的梳理剧情,关于太子如何,右相如何,徐宾背后还有人吗,也都不过是曲终人散。
本文想说的,是长安里的人。
回溯整部剧,评判剧中人的方法,贯穿始终的大概是“有用”二字。
张小敬在地下城找到丁瞳儿,用最残忍的方法让丁瞳儿看清情郎所谓的爱,在对情郎心死后,丁瞳儿便用“有用”二字来给自己今后的人生划下定义。
同样,姚汝能在救了檀棋之后,被元载发现,最后寡不敌众,倒在地上,嘴中喃喃的却是“我有用”。
张小敬深陷死局,一度想要放弃离开,给自己的理由也是“我对长安没用了。”
剧中何老几次痛心疾首,最后留下诗篇回乡,还是因为“我已经没用了”。
长安不救对它没用的人,长安也不留对它无用的人,残忍又真实。
刚看完结局的观众,最难忘的自然是徐宾与程参。
关于徐宾,之前的文章老孟也提到过一次,说过他不简单,却没想他竟如此不简单。
李必一早也就发现了他的可疑之处,最终在造纸坊里听得他一番豪言壮语而释怀。更何况之后他还命悬一线,差点被陆三掐死。
但随着剧情的推演,他身上的暗线开始被引出,而他这个幕后主使,却在最后两集才真正露脸。
关于他谋划这个事件的原因,说来也简单,就是——怀才不遇。
他有才华,有谋略,一手创办大案牍术,对于算法推演之术更是掌握的炉火纯青,同时,他和张小敬一样,也是一个能洞察人心的人。
这一点,老实说,他比起张小敬,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他并不是真正的贪图名利之人,他研究造纸,改善税法,只是一个目的:对长安好,对百姓好。
如果说,没有林九郎的奸臣当道,导致党派竞争,官场黑暗,朝纲混乱,民生凋零,有才之人不被看到,他或许不会主动开始这场危险的游戏。
他在救下圣上之后,给自己辩解的理由,也只是单薄的三个字“我有才”。
“有才为何不受重用?”这是他的疑虑,他看到了自己的处境,张小敬的处境,何监的处境,太子的处境,同时还有林九郎的如日中天。
这种心中的愤慨,在圣上被他救下却依旧因为官品看轻他之后终于爆发了。
他是理国的能臣,为何却没人看到?
于是老实人徐宾彻底凉了心,孤注一掷的将圣上拉到西市,想在百姓面前,向圣上讨个说法。
他绑着圣上站在楼上,红了眼眶,颤了声音,质问圣人:为何近来奸佞犯法,皆因被宠幸而不受责罚?明明右相在朝中结党营私,为何把天下交给林九郎?
终于换来了圣人的一句:“你确实是为了大唐好。”
之后他向张小敬的自白,既有对整场局面的运筹帷幄,也有对张小敬的惺惺相惜,一番慷慨陈词,让人看得不觉泪目。
除了徐宾,最后几集还有一个人让人印象深刻,那便是身处牢狱多时,却一日望尽长安气象之人——程参。
在这两集之前,程参的角色一直没有存在感,充其量也就是为了缓解紧张气氛的调节剂。
从最开始满怀希望从仙州来到长安,刚来就经受了老友绿眉之死。
为了绿眉,他一介书生,就敢于冲上去一刀刺死了狼卫,是个狠人,难怪能忍受边塞的艰苦条件。
从这次被带入靖安司牢狱之后,他就一直没能出来,一整天也只吃了一顿饭,还是姚汝能让给他的。
可就是这短短一天牢狱之旅,就足够让他看透这岌岌可危的长安。
在这里,他见到了不少官员权贵,大到靖安司司丞李必,小到大理石评事元载,狗仗人势的人有,浑水摸鱼的人有,急功近利的人有,还差点被人乱扣罪名顶包。
本对长安官场失望至极,却又因李必的一句“查明真相,昭告天下”而重燃希望:原来长安也有不在乎功名只在乎真相之人。
才刚燃起要查找真相的他却被何老打击到心灰意冷,尽管最后查出真相,却依旧没能改变现状。
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他这个在最后关头找出真相的人,也不再留恋长安。
与其留在这看似繁华实则混沌的长安,倒不如去塞外走一走吧,正好也应验了姚汝能之前在牢狱和他说的话。
程参这个长安外来客,反而有更为理智和公允的眼光来评断长安,至少他身上有着最为赤诚的志向。
说到赤诚,老孟觉得应该说说萧规和张小敬。
他们俩一直就像是剧中两大对立面,也引发了不少张小敬和萧规谁才是英雄的争论。
而这一争论的分水岭,是在39集。
之前的立场很是明确,张小敬要守长安,而萧规要炸长安。
其实张小敬很简单,他从头到尾的信念都很一致:到死都是守长安的。
他想要的就是百姓其乐融融,普通百姓能活下去,能吃的上饭。一直以来他和李必虽然都是守长安,但是一个守的是长安的未来安定,一个守的是长安眼下的安全。
换句话说,张小敬有烟火味,眼里只有百姓,圣人乐不乐他就关心了。
和他相比,萧规更为透彻一些,也多了一些理想主义,他看到了浮华背后的堕落和危机,因此希望以“蚍蜉撼大树”的方式,通过毁掉不堪的长安来拯救长安的未来。
同样是拯救长安,张小敬是英雄无可厚非,那萧规呢?
不好说。或者可以说他是悲情英雄。
都经历过烽燧堡的战役,不否认的是,萧规也是兵,守大唐的好兵。
他也有正义感,救鱼肠,给贫民家门口放金币;他有情有义,会返回烽燧堡把兄弟们的尸首都带回安葬,每年过年还会去陪他们喝上一杯。
多次回忆里,在敌人的猛攻下,丁老三会想到解甲归田,留着命过自己的小日子,但萧规不是,他在,唐旗就在。
剧中他最后悲壮的死去,也是为了守护唐旗不倒。
只是他的做法过于理想化,只想到了把眼前的混乱统统炸掉,那剩下的残局又该谁负责?
最后,我们再说说李必吧。
李必看似是全剧里最完美的人,出身高门,天资聪颖,不争名利,心系苍生。
太子欣赏他、何监怜惜他,郭利仕宠爱他、檀棋忠于他,就连靖安司的一众下属都非常敬他。
可仔细想想,他其实是全剧里最可怜的一个人,身边他所信任之人要么是暗桩,要么藏有秘密,都不是面上看着这般简单。
此外,他看似有着靖安司司丞的头衔,人们却对他不以为意。没有实权,处处受限,除了他心中真的一心想让长安变好,其他他所信任之人,都有着所谓更高远的想法和规划。
太子更在意自己是否会被圣上疑虑,郭叔叔劝他尽早抽身,到头来,连他一直尊敬的老师都不能全盘信任,该是何等悲凉。
而他一开始也确实为这些所累,直到最后,他终于想开,也终于顿悟:今日的我是靖安司司丞,我的职责便是查案,我一定查明出来,昭告天下。
临走前何老对着榻上的李必说,“无论一生际遇如何,心中万不可蒙尘”。其实李必根本无需他担心,他心中自有一面明镜。
看完全剧,老孟最喜欢的还是李必。附上李必的诗一首,他有立志成为宰相的抱负,也有磨炼道心的毅力。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李泌《长歌行》
青石电影编辑部 | 老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