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一部反应西安“土著”居民生活状态的情景喜剧在西安台播放,当时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在西安几乎无人不知,很多台词都影响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
剧中演员也大多是西安籍艺人出演,说着正宗的土味关中腔,听起来倍感亲切,他们用他们生动的表演,展现出了一幅幅西安小市民的市井生活图。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猜到了今天要说的这部剧了,就是由李琦、郭达、王木犊等著名喜剧演员主演的40集情景喜剧——《西安虎家》
关于这部剧的人物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部剧可谓是“巨星云集”,光主演就有多位知名演员:
李琦、郭达、王木犊都是知名的陕西籍艺人,还有后来参演过《武林外传》的白玉;
做为主演,李琦绝对是这部剧的重中之重
客串角色也都是“重量级嘉宾”:
“皇阿玛”张铁林、那威、尹相杰、李晓强、雪村、甚至导演英达都亲自客串。
张铁林在剧中的角色还真不像他以往的形象
其中还有位“隐藏”大神——编剧俞白眉,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人(就是剧中“虎二爷”居住的地方)。俞白眉在剧中也有出境,饰演了一位靠“灵鸽”逍遥撞骗的江湖术士。
除了演员上的精雕细选,整部剧在时代背景、场景布置、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对西安的风土人情做了十分深入的刻画。
这个画面是用的最多的转场画面
剧情主要是围绕着居住在顺城巷631号的一家人的生活琐事开展。融入了大量西安“风土人情”设定,同时也反映了时代发展中新旧两代人因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各种隔阂和在城市变化中小市民对于“老宅”感情的错综复杂的心情。
剧中都有哪些关键性人物呢?
1.家里辈分最大的“家长”
要说剧中资历最老的人物,莫过于虎太爷虎松林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虎太爷”的扮演者朱龙广先生同时也是《武林外传》中“佟掌柜”的父亲)。
这位“太爷爷”在解放前是粮食署署长,也是虎家最为年长的一辈,身边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出现过(貌似都已经过世)。
虎太爷已经整整100岁了,患有老年痴呆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中。但思想却不落伍(虎大爷反对家人开烧烤摊的时候,因为虎太爷的支持才获得批准),虎太爷轮流和几个儿子住,不过日常大家都在一个屋檐下,也不分彼此,剧中虎太爷最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在院子里晒太阳了。
2.主角虎大爷一家
虎大爷虎常德曾经是国家一级厨师,也正因如此他才特别抵制在家门口开烤肉摊(他认为一级厨师是不能放下身段去卖烤肉的),平时为人固执、性子急。但快人快语,有什么说什么,厚道朴实热情,同时也不服老,虽然大字不识得几个,却经常把“我年轻时候......”挂在嘴边,典型的西北汉子性格。
对老伴是百依百顺,但遇到“原则上”的问题则毫不退让,比如去斗门镇找他兄弟住几天,即使虎大妈千万个不愿意也不行。
虎家有两个儿子,长子虎鹏是典型的西安闲人,三十好几了仍单身在家混着,没个正经工作,平时奇懒无比,口头禅“把人XX成马咧”。
虎二毛放到现在,可以称之为“佛系青年”
次子虎勇,二十出头就已经结婚,有着和年龄不符的外表,在市里一个商场当保安(商场原型就是开元商城),后来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创业在家门口摆烤肉摊子。性格内向,平时几乎都听媳妇的。
虎勇的媳妇邱小春是位四川妹子(为何四川妹子操着一口正宗的陕西话?这可能是剧中一个BUG),为了虎勇嫁到西安,在康佳彩电厂工作,性格泼辣,刚好和虎勇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那个时代,经常穿睡衣出境二毛媳妇,在男性看客心中无疑是宅男女神一般的人物,不亚于《乡村爱情》里的王小蒙。
邱小春扮演者王子瑜
3.“虎二爷”虎遂德
下乡时落户斗门镇,从此就在那里扎根,看不惯城里的一切(这一点很符合老陕的性格),每次回家里都骑着一辆“二八大驴”,进屋就说着城里的种种不是以及畅谈农村的各种好。
4.虎三爷虎曾
是市作协会员,一股子书生气息,平时喜收集文玩,对文物鉴赏也有一定造诣(曾鉴别出虎二爷家地理的文物真假)。
早年离过一次婚,和前妻育有一女虎兰,小名“毛仨儿”,是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学生,虎兰是虎大爷带大的,和虎大爷的感情十分深厚。
现任妻子是是比虎曾小二十余岁的方梅,为人比较高冷,瞧不起身边这些俗人俗事,尤其对虎大爷一家瞧不上眼。
小儿子虎亦奇十一岁,小学四年级学生,是虎曾和方梅的掌上明珠 。
5.最后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十二能”虎四爷虎明德了
虎四爷扮演者石国庆(王木犊)
虎四爷年龄似乎比虎鹏还略小。看似每天都忙忙碌碌但又不知道在忙些什么,为人好面子、脸皮厚,喜欢吹牛,遇到各种事都会说自己有能力托关系解决,但实际上又什么都办不好。
正是这性格迥异的一家子,每日里发生的生活琐碎事情引得我们发笑的同时,也能从剧中看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轨迹。
这部剧背后的一些事
这部剧是继先后推出《 我爱我家 》,《新七十二家房客》,《东北一家人》等带有不同地域色彩情景喜剧的英氏公司鼎力制作的一部西北风味的喜剧。
虽然当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什么轰动的影响(毕竟方言剧传播本身就不容易),但是在西安,绝对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剧”,不论是大人小孩,都会把看这部剧当成茶余饭后的休闲时光。
虽然有些段子是放在那个时候或是拿到现在看,都略显乏味,但如果你回头再看,你会发现这部剧并不是单纯以一些“搞笑段子”来作为主打,那股浓浓的“本土情节”会让你对这部剧恋恋不舍——如果你是个地道的西安人。
也难怪有人说“没看过这部剧,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西安人”。
这部剧共40集,98%的演员都是陕西籍。对白也是本地方言,比如眼睛不叫yanjing,叫nianwo,说不叫shuo,叫she,听起来有着浓厚的西安味道。
不过,剧并不是在西安拍摄的,而是在北京的摄影棚。剧组专门搭建了一座西安风格的小院子,所有演员在里面表演。甚至还有观众在现场看,像是录综艺节目。
好处是,在北京这个影视中心,便于明星过来客串角色。张铁林、尹相杰、雪村等人,都在剧中露了脸。
因为导演就是李琦本人,所以《西安虎家》的剧情中能看到很多在西安生活的影子。比如小巷子里的烤肉摊,公园里下棋的老头,走街串巷卖馒头的大爷,很多当年生活的轨迹现在都已难寻觅,只能通过一些影视剧来回忆。
西安地处西北,经济相对来说不如南方城市,但人们的生活也悠闲了很多,也因此才能提炼出这些“日常琐碎”来供人们消遣,剧里的很多地名、人名、甚至大街小巷都是真实存在的,就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而剧中的人物,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时至今日,我为什么怀念这部剧
现如今,我们早就不再缺电视剧了,而且关于西安的电视剧,有着更丰富、更好看、更精良的制作水准的剧集的出现,比如前段时间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
但是,为何唯独对这部“小成本”情景剧情有独钟呢?更多的还是情怀吧!
剧中的很多细节,都体现出了导演对西安的深深的热爱,比如蹲在家门口吃油泼面、朋友邀约一起去看国力队比赛、每天晚上坐在烤肉摊上吹牛皮的客人、甚至虎家居住的顺城巷的描述,这些“细节”之处的描述让每个“西安娃”都倍感亲切。
那时候国力队在西安无人不知
同时,每个人物的性格,又都饱满且各具特色,比如“游手好闲”的虎大毛,整天不务正业但又做梦想着一步登天;性格老实憨厚的虎二毛,为了讨好媳妇经常去“坑”爹妈——那个时候看这部剧的年轻人,看到这些啃老族内心一定是鄙视的,但现在回看一下这不就是众多西安土著“城二代”的真实写照吗?有多少人活成了剧中人物的样子——了那个曾经被自己鄙视的样子。
小人物总有小人物的想法,也因此发生了很多让人捧腹的笑料,那个没有“双11”的年代,仍然有人为了“面子”而花冤枉钱:
- 比如二毛媳妇花钱请的“心理专家”其实就是一个带点神经质的骗子(张铁林饰);
- 而虎四爷为了圆自己的“歌星梦”被自己的朋友拿蹬三轮的王二蛋冒充音乐老师来取乐;
- 当大家得知虎二爷在家里的地里挖出文物的时候,又都兴冲冲的跑去斗门镇挖文物最终空手而归。
这些行为虽然我们在看的时候觉得可笑,但现实中又有多少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剧的最后,老宅面临拆迁的时候,有人表示要“誓死捍卫”,有人却高兴的手舞足蹈,这也反应了当时人们对于拆迁的不同态度。
老一辈人怀念的是那些曾经留下来的东西,而年轻人更多的是向往新的生活。
最后老屋没有拆迁,人们也都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好吃懒做的大毛十分高兴,因为又可以过上被人伺候着的日子了;而二毛家则就不那么高兴了,毕竟年轻人谁不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大家都是小人物,这就是小人物的生活,“大道理”是用来普渡众生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日三餐和脚下的一亩三分地——这和现在的年轻人想法又何其的相似!
时隔多年,我们仍然怀念那个时候
通过一部剧,反应一个时代,在西安似乎也只有这部喜剧能和《12.1枪杀大案》(之前也写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往前的文章二十年过去了,多少人记得这部发生在西安的刑侦剧?曾经家喻户晓)相提并论,成为老西安无人不知的电视剧。
而这些剧之所以家喻户晓,除了剧情上的引人入胜,更多的还有那些接地气的台词和事件,导演将这些情节和事件串联的恰到好处,在看到某一处事件时,我们也会给身边的外地朋友侃侃而谈那些只属于“我们”的独家新闻。
除此之外,新文化与旧文华的冲击也是这部剧的主题之一,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难免会有各种摩擦,但生活依然继续,每个人都如此,似乎逃不出这个围城。
除了结局的房屋拆迁,剧中还有一集讲的一众跳街舞的年轻人因为被“虎大爷”在报纸上发文辱骂而要来虎大爷家“讨说法”,这段剧情在我们看来略带荒诞却,那时候看似乎只是一笑而过也从未想过其中的含义,现在的电视剧中似乎已经很难出现这样值得让人去思考的情节了。
“石头”不跟董雷混跑去跳街舞了
正是因为种种除了喜剧之外的元素,让我们对这些流传下来的经典老片爱不释手。
一部喜剧片,反应了一座城市,更让人在多年之后回味时,还感到津津有味,或许这才是我们喜欢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