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区一家土生土长的影视公司投拍的影片先后斩获首届南美洲拉巴斯国际电影节“2016年度最佳故事片奖”及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特殊贡献奖”,在影视、新闻界引起了轰动。由成都影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影誉文化”)投拍的这部获奖作品,是反映和描写撒拉族文化的故事影片——《永远的绿盖头》。影誉文化自2011年在我区西部智谷成立以来,公司由最初10多个人发展到现在近百人的团队,其制作的《王保长新篇》喜剧连续剧热卖各大省级卫视。近日,影誉文化董事长陈蓉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将立志于拍摄正能量院线公映片弘扬正气,努力为我区文化产业作出积极的贡献,竭力为我区电影走出成都、走向世界奉献力量。
陈蓉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成都“60后”,是一个致力于民族文化推广、红色题材宣传、励志故事传播的电影文化使者。陈蓉从一名列车长成长为国内外具有知名度的制片人、影视文化企业的“掌门人”,其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和励志。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制片班的陈蓉为人低调,此前鲜有媒体对她进行报道。近日有幸对陈蓉进行了深度采访,了解她缘定影视、情系武侯的幕后故事。
从小拥有文艺情怀
上世纪60年代,陈蓉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陈蓉是家中的幺女,在其一兄一姐病故后出生,因而集父母的万千宠爱于一身。陈蓉父母是成都铁路局的领导,教育她从小学会自立、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做事要干出成绩。因此,陈蓉从小就有一股要强的拼劲,做任何事情都力求做到极致。
陈蓉家中从小就有录音机、音响,在铁路局小学读书的她养成了唱歌、跳舞的文艺爱好。初中时,陈蓉经常到铁路局宣传队参加演出,梳着一头乌黑长辫的她很受欢迎。期间,曾被一家杂技团相中,由于父母担心训练的艰苦而放弃。
高中即将毕业时,父母对陈蓉的未来走向出现了分歧:父亲希望女儿能够考读大学,争取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母亲却希望女儿接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养家糊口。最终,父亲没能拗过母亲。
16岁的陈蓉高中毕业后一个月,就开始到成都铁路局客运段上班。经单位挑选后,她分配到北京线路,从一名列车员开始做起。陈蓉先后在硬座、硬卧、软卧车厢为旅客服务,通过不断地自学工作手册、纲要,掌握服务要领、提升服务水平,最终因不怕吃苦、工作勤奋而提升为列车长。
在铁路局工作期间的闲暇之余,陈蓉喜欢钻研学习电影方面的书籍,加之在列车上经常会遇到电影界的老艺术家,因此逐渐在心中种下了一个电影之梦。随着兴趣爱好的不断加深,陈蓉有了进入专业学校深造学习影视制作的强烈欲望。
迈上影视制作之路
通过不懈努力,陈蓉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制片班。2002年,陈蓉毕业后就着手拍摄电视剧。2003年,由李保田、王大安和侯继林主演的26集喜剧连续剧《王保长新篇》开始拍摄。该剧一经推出,就在全国各大卫视热播。该剧的影碟还发行到了美国、加拿大,喜剧的是,不少老外竟拿着碟子跑到电视剧拍摄地“龙隐镇”寻找“王保长”。
《王保长新篇》火了,陈蓉没急着拍摄影视,而是潜心学习和思考。陈蓉说:“我在深入学习和思考中得到深刻认识:文化产业中的文学影视作品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够破解更高思维,那么它的功效就在于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唤醒人们沉寂的思维。”
让民族电影立足于世界电影之林,这是陈蓉树立下的宏伟目标。一直以来,国外的文化入侵成为了陈蓉的心中之痛,这也就是她拍摄传递正能量民族文艺电影《永远的绿盖头》的初衷。介绍电影拍摄情况时,陈蓉说:“《永远的绿盖头》由王硕、戴望伊等主演,是一部干净、纯粹的文艺片,在拍摄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很多东西都不熟悉,就边学习边实践,最终历时两年杀青。”
陈蓉具有居安思危的民族情怀,她说:“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属性及历史的传承足以影响世界,然而现在的文化市场却被国外的文化侵入,直接影响了后人牢记中华文明史,从而因不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贸然随性于外国文化。
走向世界电影之路
电影《永远的绿盖头》斩获大奖后,近日又迎来了双喜临门:入围金秋9月的“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和“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Canada Golden Maple Film Festival)是由加拿大第一学府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电影学院和电影协会发起,加拿大 M.E传媒科技集团和北美万事德电影公司联合主办的大型中西电影文化艺术活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Golden Rooster and Hundred Flowers Film Festival)是由中国文联和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影展,是历史最悠久、最具权威性的电影评奖活动,同时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的电影节。影片《永远的绿盖头》入围这两个电影节,陈蓉没有停滞。
对于影誉文化的未来,陈蓉表示在不断向老艺术家学习的同时,去不断完善艺术、完美艺术,以优秀的民族电影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是一个和谐的民族、团结的民族、奋进的民族、伟大的民族。影片《永远的绿盖头》斩获大奖并新近入围,这更加坚定了陈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对于影誉文化的良性发展,她表示:“影片《永远的绿盖头》能斩获大奖与武侯区良好的文创发展环境密不可分,而推广民族文化也是文化企业责无旁贷的使命。”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陈蓉希望不断拍摄正能量院线公映片来换回中国心,同时期望达到“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爱我中华、弘扬正气、民族团结、强盛祖国”的宏愿。与此同时,陈蓉也呼吁作家们写出中华文明、历史传承的优秀剧本和文学作品,用国人骨子里的中华情结留笔后人,她说:“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优秀作品,将其改编并搬上银幕,但是太难。一方面是有的作者不懂影视而不允许修改,另一方面,有的自以为是的作者写的剧本胡编乱造却还有人喜欢。这就引起了‘文化属性’的思考。‘文化属性’能够透视社会的技术、制度、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不会以个人的意志而产生转变。”
红色电影献礼十九大
影誉文化有着庞大的编辑队伍,致力于民族文化推广、红色经典题材、励志故事的挖掘和编剧。拍摄民族文化方面的电影,是希望后代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正确的认识;拍摄红色经典题材电影,目的是让下一代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史;拍摄励志故事电影,是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母亲要求陈蓉从小就关心国事天下事,从而养成了良好的爱国情怀。同时,她也善于从历史的碎片中汲取民族的正能量,民族文化和红色题材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陈蓉电影拍摄的主旋律。陈蓉介绍说:“建设影艺院线,拍摄并播放老百姓喜欢看、看得起的电影,这是我们最大的梦想。”如今,陈蓉的影誉文化计划拍摄的电影已达20部,电视剧有4部。
今年8月底到9月初,陈蓉将拍摄一部红色题材的电影献礼十九大,这部电影的名字叫《鹰笛》。该影片以信仰、忠信、感恩为主线,讲述长征过草地时一群被国民党打散了的女红军的故事。故事中,国民党围追堵截女红军时,鹰笛之声响起时,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一名女红军在分娩时被国民党军队围捕,鹰笛之声响起时,国民党军队魂飞魄散而退……
陈蓉介绍说:“藏族鹰笛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由秃鹫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由于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所致,制作鹰笛的原材料鹰翅骨极难寻找,往往只在海拔高达4000多米的高山上才可能发现,再加之厚重的民间传说,因而鹰笛被藏族奉为神圣之物。”
据介绍,电影《鹰笛》邀请了斯琴高娃做主演,故事内容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