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随着主线案件江北人口贩卖团伙案的告破,近日热度居高不下的单元探案剧《猎罪图鉴》,迎来了大结局。
连续追完20集,最大的感受是意犹未尽。
虽然近两年的国产涉案剧,本格派、社会派、情感悬疑派各领风骚、佳作不少,但真的好久没看到过这样节奏利落干脆、奇情现实兼备的破案剧了。
大案小案接踵而来,智商很少掉线;奇技探案手法翻新,人物始终可爱。这样舒畅的观剧体验,让人停不下来。
从模式上看,《猎罪图鉴》有鲜明的美式奇案剧风格。具体来说,便是选择一种高概念奇技作为破案关键手段,采用灵活的单元结构,在高密度的案件情节中,反复验证这种“奇技”,让观众收获稳稳的爽感。
因为“奇”“稳”两手抓,这类剧曾是美国“长寿剧”俱乐部的常客,热播十余年的季播奇案剧比比皆是。国内观众熟悉的《犯罪心理》(15季)《超感神探》(7季)《识骨寻踪》(12季)都是这类剧的代表。
《猎罪图鉴》充分借鉴了这类剧集的模式优势,以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模拟画像”奇技,打开了探案剧的叙事新空间。但同时又有所升级,在案件选择上扎根当下的社会情绪和民生议题,切口选得巧、层面涉及多,还有恰到好处的意义延展。
奇案剧并不以深刻的社会剖析见长。但它能够在奇情框架下,灵活机动地采样现实,输出言简意远的人生警示。《猎罪图鉴》就是这样,为观众提供了大开眼界和心灵震动的双重体验。
模拟画像的“门道”
《猎罪图鉴》,题眼在一个“图”字。对于这种以“奇技”探案的单元剧,怎么在遵循专业规律的前提下,保持这个“奇技”对观众的持续吸引力很重要。
具体来说,刑侦中的模拟画像技术,普通观众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在近两年的大案新闻中,常有模拟画像师辅助破案的身影。比如,“警界马良”张欣为“白银案”所绘制的三张模拟画像,很长时间以来曾是这个案件最直接的线索;再比如,章莹颖遇害案中,中国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根据模糊视频绘制的土星车司机画像,也成为了案件侦破的关键。
但要论及模拟画像的过程,与口述者交流的技巧,画像背后复杂的多学科原理,以及模拟画像师的培养方法,观众就很陌生了。这种陌生,便给电视剧创作提供了艺术发挥空间。
《猎罪图鉴》选择了对模拟画像“门道”细致拆解、奇观化呈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细化模拟画像技术的应用情境。
虽然每个单元的关键破案手段都属于模拟画像大类,但画像和画像不一样。有的案子是要“三岁画老”,有的案子是要还原整容前的原貌,有的案子是要从头骨还原面庞,有的是要“翻译”脸盲患者眼中的变形面孔……
《猎罪图鉴》大大小小十余个案件,模拟画像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没有重样的。这样对核心“奇技”的细化表现,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保证了每个案件的新鲜感。
其次,是对模拟画像过程的“文戏武拍”。
不管画像缉凶听起来有多么刺激,但画画的过程就是拿着笔对着画板的涂涂抹抹。如果纪实还原,很难惊心动魄。《猎罪图鉴》在影像表达上放飞了想象力。为了表现天才画像师沈翊(檀健次 饰)的“下笔如有神”,用了大量超现实的视觉呈现。
比如,在为监控中带着口罩的人脸画像时,主创用了连缀星座的画面模拟他对面部骨骼关系的推断,绘像过程一目了然。再比如,在表现沈翊为了描骨画像做准备时,则用笔尖的绘线特写和古画叠印剪辑在一起,风格化地展现了他的学习过程。
这样的变静为动和化思维为具象,让模拟画像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提高了可看性,也增强了说服力。
最后,是对画像师技能的合理扩大表现。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模拟画像师在刑侦案件中的参与频率,并不可能像《猎罪图鉴》中表现得那么高。即便是在奇案剧的戏剧假定下,对模拟画像技术过度神话也是大忌。
《猎罪图鉴》的创作方法比较巧妙。它跳出了狭义的模拟画像,让沈翊的画家身份发挥了关键作用。从小学习美术的他,拥有极强的细节观察能力,渊博的美术史知识,以及对色彩、光影的高度敏感性。办案过程中,他的这些过人之处让他常能发现潜在的关键线索。
比如,在整形医生被害案中,他便通过比对监控画面中的室内光线,发现了篡改的痕迹,由此推翻了嫌疑人的不在场证据;在操场埋尸案中,他则是通过学生素描作业的明暗变化,识别出了受害者日记里的天气记录异常,由此推导出了画像可能存在的性别误差;在金店抢劫案中,他更是通过一张电脑桌面图推断出了嫌疑人是色盲,就此纠正了原本被误导的侦破方向。
这种对模拟画像技术的拓展表现,不仅提高了剧集的真实感,还为后续故事的发展预留了空间。绘画归根到底培养的是人观察和再现世界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应用场景,可比狭义的模拟画像技术广得多。
奇案的现实筋骨
除了模拟画像的“奇技”,《猎罪图鉴》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扎根社会情绪和现实议题的“奇案”。
在《猎罪图鉴》开播之初,很多观众是把它当本格推理剧看的。毕竟,它采用的是和经典推理剧相似的单元结构。
但只要看完第一个单元案件,就会明确意识到,它没有止步于本格。本格推理,讲究逻辑至上的推理解谜乐趣,不追求与现实的相关性。《猎罪图鉴》中的案件,除了追求奇情反转,还冲在了现实矛盾和社会情绪前沿。
比如,女性议题。
在整形医生被害案中,整形医生变态的控制欲和女性的容貌焦虑碰撞到一起,酿成了多起悲剧。犯罪嫌疑人最终意识到,是自信、独立和专业,而非那张变美的脸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时,追悔莫及。
这呼应的,便是现实中女性在独立意识觉醒和颜值至上论之间的徘徊。
在轮奸案的模拟画像过程中,受害者挥之不去的童年性侵阴影扎根在她的潜意识中。在再次遭遇侵犯的刺激下,这陈年伤痛便化作一只巨大可怖的蝴蝶,萦绕、闪烁在她的描述中。
现实生活中,不少性侵案因为取证难和面子问题,而被轻描淡写地掩饰了。《猎罪图鉴》中对性侵受害者心理创伤的影像化表现,是警示也是矫正。
再比如,信息安全隐患。
在《猎罪图鉴》的所有案件中,沈翊恩师许老师夫妇的自杀案最令人唏嘘。许老师忠于艺术,一辈子高风亮节。但却因为一则换脸的假视频,误以为久未联系的儿子在美国吃了官司。为了给他筹钱,他变卖家产,甚至放弃了艺术坚守,最终走上了绝路。
荧屏之外,老年人成为诈骗案受害者的新闻也层出不穷。防范这些陷阱,警方对犯罪组织的严打自然不可少,但子女是不是也应当加强和老年人的交流和陪伴,当好父母的最后一道防火墙?《猎罪图鉴》在案件结尾时,用许老师儿子的悔恨做出了善意的提醒。
除此之外,《猎罪图鉴》反映的现实问题,还有校园暴力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人口贩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每一个都是社会情绪集中的争议话题。正是有这些议题的介入,看似三翻四抖的奇情案件才有了现实筋骨。
值得一说的是,《猎罪图鉴》的案件叙事还特意省略了一锤定音的定罪环节,在梳理完犯罪过程,对犯罪嫌疑人实施抓捕后,便将法理、情理的平衡,是非对错的评判交给了观众。
从戏剧的角度来说,这种叙事选择可能会让案件缺少最后一击的“爽感”。但放到《猎罪图鉴》中,却生出了一种别样的味道。
越是崎岖诡谲的案件,越是有复杂的犯罪动机和游弋变幻的人心。在不少悲剧案件背后,常常人人都是受害者。省略定罪环节,不仅是对警察工作的真实复原,也打开了观众延宕思考的开关。
群像的生命力
观众看美式奇案剧,一追十几年不生厌,除了高概念设定的吸引力,还有赖于人物的伴随性特征。
这类剧虽然是以事带人,但看主角缓慢却轨迹清晰的成长,感知办案小组内部配合有秩又微妙变化着的群体动力学,也是一种特殊的共情体验。这些角色和观众之间类似老友的伴随关系,也是奇案剧能够“长寿”的重要原因。
《猎罪图鉴》在人物塑造上也掌握了类似的窍门。
主角沈翊、杜城(金世佳 饰)都有前尘往事,但这前史不是一下就揭秘的,而是断续发展,需要观众慢慢探清。在这一季中,雷队遇害的真相随着两人携手告破的人口贩卖案,慢慢浮出水面。但两位主角身上的秘密还有很多。
比如杜城究竟出身怎样的豪门?他的姐姐杜倾为什么和江北的互联网大佬们这般熟络?沈翊那位神秘的师姐究竟是什么来头……既然请来于明加、田园这两位个性十足的女演员来出演,想必不会只让她们跑个龙套吧。
同样,主角在警局里的同事们,虽然戏份不多但每个人都性格突出、记忆点鲜明。
法医何溶月(张柏嘉 饰)冷感严谨,杜城的徒弟蒋峰(朱嘉琦 饰)大条喜感,女警李晗(陆妍淇 饰)可爱活泼带点花痴属性,预审闫谈生(房子斌 饰)则经验丰富、举重若轻,另外还有掌舵行船、顾全大局的张局长(秦海璐 饰),八卦热情的枫姐(王雅婷 饰)……按照奇案剧的创作规律,只要拍续集,这每个人都是一个戏剧宝藏,都能牵连出动人心弦的大案,或是组成让观众喜闻乐见的CP。
《猎罪图鉴》也许不是探案剧中最纪实、最复杂的那一个,但它却在可复制的故事模式下,兼顾了社会性和奇观性。
从口碑反馈来看,观众对这部剧的风格、人物和案件模式都已经相当认可,只要主创能从现实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案件灵感,《猎罪图鉴》便有望上演美式奇案剧的“长寿”神话,成为一部生命力旺盛的系列剧。
【文/铁皮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