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真香,谁知道呢。不仅如此,还向我们展示了很多优秀的英美剧、日本电视剧。
还能从一些相对冷门的国家里,挖掘出一些宝藏。
既拓宽视野,又增长知识,还能提升我们的——逼格。
岂不美哉!
鱼叔时不时喜欢在网飞上找一些冷门剧来看看。
之前也给大家推过以色列剧、德国剧等等。
今天,则安利一部冷门的土耳其剧。
虽然看得人很少,但看过的都说好。
口口相传之间,在豆瓣网上竟然一直维持在9分以上——
《相遇伊斯坦布尔》
Bir Başkadır
伊斯坦布尔,历史名城,旅游胜地。
要不是现在疫情耽搁着,鱼叔也想找机会去玩一趟。
《相遇伊斯坦布尔》,稍稍满足了一部分我没机会去旅行的遗憾。
这是一部讲述当地普通人生活的剧。
一共8集,目前在豆瓣高达9.2。
对于这部剧,光是冲着摄影,都非常值得一看。
一方面归功于精巧的构图和配色,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土耳其独具特色的风情。
随手一截都是一幅诗意隽永的油彩画。
分分钟让人以为是在看土耳其电影大师锡兰的作品。
不禁让人惊叹,连拍个电视剧,都直逼戛纳艺术片的级别。
高级,就是高级。
锡兰导演作品《野梨树》
而这部剧的内容,更是朴实而有韵味。
如同在有着暖阳的冬日里,细细品尝一杯乌龙奶盖。
清新,浓郁,绝不腻味。
本剧的主人公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女人。
故事从一次心理咨询说起。
这天,咨询室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说她特殊,是因为这位病人非常传统。
头上裹着头巾,严严实实。
玛利亚
病人名叫玛利亚,来自乡下。
她来这里,是因为自己之前多次意外晕倒。
其他医生没有查出有任何身体异常,于是就把她转到了心理医生佩里这里。
佩里
一开始,这场心理咨询看起来很顺利。
玛利亚喋喋不休地诉说着周围的一切:
哥哥的工作,嫂子的身体,自己泡的咖啡......
直到话题突然停在了一个叫「希南先生」的人身上。
等佩里想要深入询问时,对方却一次又一次地转移话题。
最后,玛利亚不耐烦了起来。
她把佩里训斥了一顿,离开了心理咨询室。
但玛利亚最后还是吐露了,有关希南先生的事。
原来,她每周都要去希南先生家打扫卫生。
而上次去干活时,在床底发现了一条女人的内裤。
身为一个保守的女性,她感到非常震怒。
大概几小时后,玛利亚搭车回到了家里。
而佩里走进了另一间心理咨询室。
原来作为心理医师的佩里,自己也一直在做心理治疗。
为佩里做咨询的,叫古碧林。
这也是本剧的第三位女主。
古碧林
在古碧林面前,佩里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她家境富裕,曾出国留学,接受过高等教育。
回国后从事心理医师,第一次看的病人就是玛利亚。
虽然鼓励着病人说出自己的全部想法,但实际上没有一点同情。
她完全不能理解,像玛利亚这样思想古旧,保守落后的土耳其人。
「她说她要去问智者,简直了。」
晚上,古碧林来到情人家里,但心里还在琢磨佩里白天说的话。
她是一名库尔德人。
由于过往的经历,对传统宗教更加不信任。
实际上,个性洒脱的古碧林也不喜欢佩里,反感她那种高人一等的感觉。
还对着情人一阵吐槽。
情人对此总是照单全收。
不过他也没有真正在关心古碧林。
其实,他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
古碧林会留下来过夜吗?
古碧林抵不住情人的诱惑。
心情烦躁的她,也渴望有人陪伴。
于是,当晚留了下来。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佣人走进家里来打扫卫生。
这位佣人正是玛利亚。
——古碧林的情人,竟然就是让玛利亚惶恐不安的希南先生。
玛利亚,佩里,古碧林。
三个来自不同世界的女人,就这样被联结在了一起。
三位女主,各有自己的困扰。
佩里家境最好,从未经历什么大的磨难。
她苦苦学习了六年,才拿到心理医生这份工作。
但厚重的书本教会了她知识,却没有教会她心理医生最重要的素质——共情。
她能快速找到病因。
但她在乎的只是疾病本身,对于病人真正的烦恼,无动于衷。
这样的佩里,冷漠又刻薄,令人生厌。
就像她总是扎得一丝不苟的盘发一样,缺少人情味。
但另一面的佩里,内心也在渴求关怀。
总是独来独往的她,早已厌倦了一个人在小屋子里工作,然后固定健身,做瑜伽的日子。
佩里真正想要的,是「被爱」。
这一点被同样聪明的古碧林一眼看穿。
佩里已经习惯了封闭自己的内心。
而活泼机灵的玛利亚,正好打破了佩里的无聊日常。
她对佩里的不近人情并不记恨,甚至处处以善意回馈。
玛利亚相信她,喜欢跟她聊天,一口一句「姐妹」相称。
甚至还一次又一次地找机会坚持在佩里这里做治疗。
久而久之,反倒是作为医生的佩里,内心先被打开。
向来克制的她,头一回卸下了负担,大哭了一场。
玛利亚总是裹着头巾,穿着高领大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这显示出她是一个传统守旧的人。
但是,玛利亚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并非愚昧无知的宗教信徒。
佩里都承认她是聪明伶俐的人。
她相信「智者」(地区宗教长老),但同时也有自己的判断。
比如做心理治疗这件事,就一直没有向「智者」坦白。
不仅如此,玛利亚还有一个小秘密。
那就是她其实偷偷喜欢着雇佣自己的希南先生。
为了引起希南先生注意,她还偷偷放了一条自己的头巾在希南先生家里。
不过,玛利亚与希南先生必然是不会有结果的。
她选择了更适合她的乡镇青年。
乡镇青年虽然害羞,不够帅气,但却对玛利亚非常爱护。
与他相比,希南先生就像一阵永远抓不住的风。
玛利亚的爱情故事就像一颗青苹果,酸酸的,但又有些甜。
导演借这一角色来刻画土耳其新生一代的乡镇青年。
他们从乡镇来到城市,受到现代化世俗观念的冲击。
虽然保守的思想不会立刻摒弃,但改变正在悄悄发生。
而古碧林,有点像佩里和玛利亚的结合体。
她既像佩里一样聪明,又像玛利亚一样通情达理。
但是,她也有自己的烦恼。
让她痛苦的不是别人,正是亲生姐姐。
姐姐是个非常诚恳的宗教信徒。
两个人平时相处就不愉快,弟弟的疾病更激化了这一矛盾。
面对重病的弟弟,姐妹俩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
古碧林认为必须遵医嘱,喝药,姐姐却认为医院不靠谱。
两人为此争执不下,甚至大打出手。
争执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原因。
那就是,他们库尔德人,曾经被土耳其当局政府坑得很惨。
清醒之后,妹妹放弃了宗教信仰。
世俗化的她,会喝酒,健身,找情人,人生态度非常潇洒。
而保守的姐姐,对妹妹成见很深。
在她眼里,妹妹就是一个任性胡闹,大龄未婚的人。
获得姐姐的接纳和认可,一直是古碧林内心深处的愿望。
只可惜,两姐妹之间的鸿沟日益增大,难以和解。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主题非常丰富的剧集。
表面上,它讲述了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困境与和解。
深层里,又描绘了宗教伦理与世俗观念之间难以平衡的难题。
正如剧中佩里所说的那样——
土耳其社会的不同人群,好像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他们之间,无法理解,难以认同。
我们既可以看到根深蒂固的穆斯林文化。
朴素而虔诚,封闭而保守。
也可以看到,与日俱新的现代化生活。
时尚而叛逆,张扬而放纵。
还真想象不到,这些都属于土耳其的一部分。
剧中,有一个很特别的角色——「智者」。
在玛利亚口中,他是个庄严、睿智、正直的长老。
实际上,他在剧中并不显得高高在上,反而是个贴近生活的神职人员。
他会耍小聪明,用相同的话语和方式,应付玛利亚兄妹二人。
会利用教徒来帮他修车子。
但智者也会因为妻子的突然死亡而悲痛欲绝。
会对收养来的女儿视如己出,辛苦抚养她长大。
导演借这一角色说明,「智者」并非完美。
他和所有人一样,也要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
即便智者总是对别人说着富含哲理的话语,但他也知道宗教信仰并不能解决一切人生问题。
剧中还有另一个可怜的女性——玛利亚的嫂子。
她因为被强奸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一直呈现出恍惚的精神状态。
但在闭塞的乡村里,没有人知道她到底怎么了。
玛利亚哥哥是个暴躁易怒的人,使得嫂子病情更是雪上加霜。
嫂子发病的时候,哥哥只会大吼大叫,激化矛盾。
导致嫂子只能拿头撞墙发泄,甚至几次割腕。
像这样的,不知道还有多少个「疯了的」女人,隐藏在农村的角落里。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落后乡村下人们的情感压抑。
没错,「情感压抑」其实也是全剧的主题。
也许你会说,这都是宗教的保守、农村的落后带来的问题。
不妨让我们再看看生活在大城市里世俗化的中产阶级。
佩里同样无法表达快乐或悲伤。
她接受了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知识,甚至去过许多国家开阔了视野。
但作为心理医生,也依然治不好自己的心病。
而看似潇洒随性的古碧林,始终也迈不过心里的坎儿。
她的所为,更像是一种对于姐姐偏见的逃避和逆反。
而不是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
这就是伊斯坦布尔,一座古老而又崭新的城市。
但这样的不幸,又何止存在于这里一处。
历史与发展,乡村与城镇,宗教与科学,传统与现代……
观念上的矛盾与冲突,似乎正在世界各个角落里发生。
不禁想起剧中几次印象深刻的转场:
古老的寺庙与新兴的吊车,遥相呼应。
城区的高楼大厦与乡村的庙塔电塔,相互叠影。
细品之下,着实有味儿。
人们总喜欢将心中的幻梦,物化成高耸入云的建筑。
一种是消费主义回馈的安慰剂。
一种是宗教信仰赋予的庇护所。
执念于其中任何一样,都只是将自己的内心封闭在壁垒之中。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都是因为这样的方式产生的吗?
「当情感被关进了牢笼,不愿被释放,不安也随之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
人生充满了不测。
如果只是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感,必然会导致更多的矛盾与不幸。
许多时候,我们需要的解决之道,并非信仰。
而是敞开心扉,将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