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军队电影,我认为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士兵突击》,但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这部创造了收视奇迹的电视剧遇到的困难。《士兵突击》在拍摄前被王宝强拒绝演出,被各大卫视“讨厌”,甚至拍摄资金也不均匀。
那么在面对如此多的困难的情况下,《士兵突击》是如何在一片唱衰声中成为中国电视剧上里程碑式的军旅片呢?
一、前身
“ 一声霹雳一把剑,一群猛虎钢七连。
钢铁意志钢铁汉,铁血为保家园。
杀声吓破敌人胆,百战百胜美名传。
攻必克,守必坚。
钢刀七连惊天地,踏敌尸骨唱凯旋!”
2004年,在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的舞台上,一群穿着军绿色军装的战士正在用自己对部队的一腔热忱完成着这一场名为《爱尔纳·突击》的话剧,每个战士的眼里都流淌着热血和真诚。
这群战士们的全身心投入的表演,不仅让台上的自己燃起了激情,同样也点燃了台下观众的热情,可能这时候这群小战士还预料不到,今天的这场表演,将会为一部影响颇深的军旅剧,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康洪雷,一个在影视圈已经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导演,因为自身对军人的那种向往,所以他一直想要拍摄一部能够真正反映现代军人的影视剧。
可能因为康洪雷不愿意将就,兜兜转转寻找了三年依旧没有寻找的称心如意的剧本,2004年某一天,他应邀来到了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看到了舞台上由兰晓龙编导的话剧。
那一刻,康洪雷知道,自己心心念念的剧本,终于找到了。
二、剧本
话剧演出结束后,康洪雷立刻就来后台找到了这场话剧的编剧兰晓龙。
“兰同志,你好!这台话剧太出色了,不瞒你说,我这些年来一直在找寻这样的剧本,想要把咱们现代军人的风采搬到大荧幕上!不知道你愿意把这台话剧改变成电视剧吗?”
还沉浸在刚刚看完演出的激动心情中的康洪雷一看到兰晓龙就迫不及待得把自己的想法给说了出来。
没想到兰晓龙听到康洪雷的话语后并没有回答,而是从自己的抽屉里拿出了厚厚的一摞封面上印着《士兵突击》的本子递给了康洪雷。
“电视剧的剧本我五年前就写好了,但是没有人看好这个剧本 ,如果你愿意拍,哪怕不给钱都行,只要能够把拍出来!”
“兰同志你放心!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不管如何,我一定要把这部剧给拍出来!”
手里握着兰晓龙给的剧本,康洪雷满怀壮志得对兰晓龙说道。
就这样,两个同样都怀有军人情结的男人走到了一起,立志要给观众带来最真实、最激动人心的现代军旅片。
三、资金
有了剧本,下一步就是找投资,可是这么一部没有感情戏、没有男女戏、没有狗血戏、没有大场面、甚至耗资巨大的电视剧,没有投资人看好,哪怕此时的康洪雷和兰晓龙都手握不少大奖。
在四处碰壁之后,康洪雷只拉到了一个投资方,那就是八一制片厂。
可以八一制片厂对这部戏的期望也并不是很高,只愿意提供一部分资金,可这距离电视剧开拍的预算还差得很多。
无奈之下的康洪雷只好继续到处拉投资,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康洪雷拜访华谊兄弟的王中军时,同样是军人出身的王中军一下子就被康洪雷讲述的剧情大纲给吸引住了,仅仅七分钟,王中军就决定答应投资这部电视剧。
资金到位后,这部承载了不少人的“军人情”的剧本终于重见天日了。
可是解决资金问题之后,康洪雷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选角。
四、选角
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好的剧本只是一个优秀的框架,而合适的演员则是为这个框架填上斑斓内容的关键,在这些内容中,主角则是最为浓墨重彩从的那一笔。
那么对于《士兵突击》来说,许三多就是关键中的关键。
为了寻找适合许三多这一角色的演员,剧组开始四处找寻符合“唇红齿白,笑起来一口大白牙、最好说话还能带点口音”的年轻人。
可是面试了一众人之后,康洪雷始终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许三多,为了不耽误进度,只好先来找其他角色的演员。
康洪雷先找了自己曾经合作过的陈思诚,认为他的机灵劲和剧中的成才十分符合,可是陈思诚对于这个角色却并不是很满意。
一场饭局上,陈思诚寻摸了一个间隙,像随口一说似地提了句:
“康导,您觉得我演许三多这个角色咋样?”
听到这句话的康洪雷立刻就接收到了陈思诚的意思,但是康洪雷并没有生气,只是淡淡地说:
“坐在一桌子吃饭,许三多最不招人待见,但是你确实这桌子上最漂亮、最招人待见的,你只能演成才,不能演许三多。”
康洪雷的一番话既打消了陈思诚的念头,还夸了陈思诚一顿,听到导演这番话的陈思诚也意识到了自己演许三多这件事是没可能了,只好认真地琢磨起成才的戏份。
在之后,康洪雷陆续找到了适合其他角色的演员,比如邢佳栋的伍六一,张国强的高城,李晨的吴哲,段奕宏的袁朗,可是许三多这一角色却仍旧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五、张译自荐
这时候,康洪雷收到了一封自荐信。
这样一封陈恳的自荐信的主人就是张译。
张译和《士兵突击》的缘分并不浅,张译所在的文工团正是话剧版《士兵突击》的演绎团队,可是张译在剧团中却没有饰演过什么角色,只能在幕后默默付出。
剧团打磨话剧版《士兵突击》的三年,也是张译在幕后为《士兵突击》付出的三年,张译早就被话剧版《士兵突击》所折服,一直梦想着能够出演其中角色,所以在听到康洪雷在招饰演许三多这一角色的演员时,张译便迫不及待得递上了自己的推荐信。
可是很明显,张译并不符合康洪雷心中许三多的形象,但是和他心中班长史今的形象却是十分符合。
可是听到康导邀请自己出演史今一角的张译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此时的张译还处于服役期间,不能影响本职工作,要是去参演电视剧,那么势必会影响自己的服役,张译的领导给了张译两个选择。
“要么转业拍戏,要么拒绝。”
听到领导这句话,张译实在是不知道如何抉择,一边是自己九年的军旅生涯,一边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最终张译还是选择了转业。
收到转业确定通知的张译此时正在拍摄路过国旗这一场戏。
这一天,张译借着哭戏肆意得发泄出了自己心中的难受和苦闷,哪怕张译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可是这场哭戏却感动了无数人。
因为此时的张译的哭戏并不是演戏技巧,而是真情流露,而真情实感,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六、找到许三多
马上就要开拍了,可是最为关键的主角许三多的人选却还没有确定下来。
整个剧组都陷入到了焦急的状态下,这时候剧组一个人突然想到了“傻根”,仔细想来,饰演“傻根”的演员和导演要求的许三多不是十分契合吗?
于是他立刻向康洪雷推荐了“傻根”,也就是王宝强。
导演一看,立马拍板决定,就是他了!
可是王宝强却拒绝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康洪雷在导演界也是有一定名气的,而此时的王宝强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新人而已。
原来王宝强此刻同时接到了一个武侠剧的面试邀请,要知道在少林寺长大的王宝强从小就有一个武侠梦,所以他更倾向于去这个武侠剧的剧组。
但是王宝强的老板徐帆细细比较了两个剧本,认为王宝强还是接《士兵突击》更好,因为在这部戏里他能演男主角,而多少演员一辈子都演不了主角。
虽然王宝强有自己的梦想,但是老板说的话也很有道理,最终王宝强还是接受了《士兵突击》的邀请。
等到看完剧本后,王宝强更加确定了出演许三多的决心,因为他和许三多有太多相似之处了,仿佛他就是许三多,许三多就是他。
可以说,不光许三多成就了王宝强,王宝强也给许三多赋予了灵魂,正因为这种演员和角色的高度契合,所以许三多这一角色成了所有军旅剧中最不可忽视的存在,甚至还登上了央视的招兵宣传片。
七、开始拍摄
人员终于全部就位,电视剧终于要开始拍摄了!
为了让演员们能演出来真正的军人精神,康洪雷特意联系了某部队,征得同意后带着演员们一起进了军营,和真正的军人一同训练生活,甚至在部队里用的名字都是剧情中的名字,为的就是能更快得找到感觉。
同宿舍的其他军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人是演员,还以为真的是刚入伍的新兵蛋子,不免有些看不起这些有点“弱”的“新兵蛋子”。
甚至在训练不到位的时候被班长狠狠骂道:“你们哪里来的兵,我从来没见过你们这么笨的!”
都是大男人,哪能受得了这种轻视,本来每天偷偷开车回家休息的陈思诚都下定了决心要好好训练,不能让人看不起。
也正是因为这10天的“魔鬼训练”,这一批本来还有点懒散的演员都如脱胎换骨一般,往那儿一站,乍一看如真的军人一般。
康洪雷这时候就知道,到了真正开拍的时候了。
在拍摄过程中,整个剧组也遇到了诸多困难,李晨甚至险些丧命。
在拍一场山坡上戏的时候,李晨穿着迷彩服,窝着身子迅速前进,突然猛地一个转身,哐当一下掉进了一个将近一米八深的大坑里,此刻全组人员都吓坏了。
大家赶紧冲过去看,还好得益于作战服的防护措施做得很到位,李晨最终并没有受什么严重的伤。
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康导的认真,每每看到那些因为防护没有做到位而致使演员受伤的新闻,都觉得这种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希望那些导演都可以如康导一般,认真又细心。
因为全组上下的齐心协作,仅仅三个月,《士兵突击》就结束了拍摄。
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八、难播出
毋庸置疑,能在央视播出是最好的,但是洽谈的时候,央视问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们这部剧有什么吸引观众的地方?”
如琼瑶剧般痴情缠绵的爱情?
没有。
像《DA师》那样用上亿制作费得到的恢弘场面?
没有。
大咖演员的加持?
没有。
剧情狗血,美女如云?
没有。
这部剧什么都没有,最终不光央视没有看上,甚至其他的地方电视台都没有看上,最后只有陕西电视台2套同意播出,甚至陕西电视台是奔着赔钱去的。
可是这部剧的精良制作,和迎合当下价值观的核心注定它不会默默无闻。
果然,《士兵突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引发了收视狂潮,甚至成了“剧王”,如今依旧是军旅剧中的头部。
不仅如此,剧中的许多演员也凭借着《士兵突击》在影视圈得到了飞跃。
九、荣光从何而来?
为什么《士兵突击》能引发全民热潮呢?
小编认为原因有三条。
(1)
首先是一众演员的出色演出,他们把“不抛弃、不放弃”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宝强做的333个腹部绕杠,以及他脸上的青筋和汗水,完全体现了许三多从孬兵转变的决心。
邢佳栋在病床上的隐忍,体现出了伍六一对部队的不舍和倔强。
张国强在新兵连前的训话,把属于高城的将门虎子的自信完全表达出来了。
张译一边温柔地擦拭一边默默垂泪,将班长对部队的不舍,以及那种百炼成钢绕指柔的温柔无声地诉说了出来。
正是因为一众演员的出色表演,才让《士兵突击》这个画框充满的军绿色的生机。
(2)
这是一部在剧里完全符合当下时间线的影视剧,反映了我国进入新世纪后的高速城市化进程,影视剧里的角色可以说是你,是我,也是他,在这个年代常见的角色几乎在这部剧里都可以找到相似的人物。
《士兵突击》不是像《亮剑》那样讲述的是老一辈的抗日故事,也不是其他虚无缥缈的超前情节,而是切切实实符合当下的一部剧。
正因为如此,所以《士兵突击》才能更加让观众沉浸其中,乃至感同身受。
这一切通过节节攀升的收视率,和交口称赞的口碑中足以见得。
相信在当时,很多人都是因为看了《士兵突击》而选择参军,就是因为大家对情节的感同身受。
(3)
传递出了“不抛弃、不放弃”这一昂扬向上的精神,一种真正的军人力量,和这一群人最热枕,最纯粹的特性。
现在的军旅剧,往往都逃脱不了痴嗔情爱。
但是真正的战士,哪有那些闲工夫来谈情说爱,甚至影响到正常任务?
除此之外,现在的军旅文如给男主角开了“主角光环”一般,桀骜不驯、不服管教、我行我素、但是又能不费力气完成任务。
小学生都还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开了“主角光环”的男女主角却能有“手撕鬼子”、“石头砸飞机”之类的“超能力”。
《士兵突击》的队伍不叫做xx狼、xx鹰、xx虎、xx龙,很简单的“老A”就足够响亮。
正如袁朗说的:“你愿意来老A吗?”
一句话足矣。
如今,许多人仍将“不抛弃、不放弃”当做自己的口号,可见这部剧给大众传达的军人精神有多么深刻。
十、还能拍出来《士兵突击》吗?
《士兵突击》这部剧可以说已经是军旅剧的天花板了,那么如今影视圈还能拍出超越《士兵突击》的影视剧吗?
这个答案小编不敢妄下断言,但是小编能说:很难。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技术发达了,演员变多了,接收群体也十分庞大,却打造不出来下一部《士兵突击》呢?
首先因为如今影视剧的各项限制比较多,许多内容都无法拍摄。
其次是如今的大部分导演演员都太过于浮躁了,一味的追求流量、追求数据,反而忽视了最应该做到的本真和艺术追求。
最后可能因为珠玉在前,之后看什么都像瓦砾。
结语
不管如何,还是希望我们国产影视剧能够越来越好,能够塑造出更多的“许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