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晋代有什么电视剧推荐】专题国产玄幻剧都得叫山海经“爸爸”

2016-06-15夏天和秋天捡莎莎

奇幻电视剧的灵感来源

这段时间,无论是大屏幕还是小屏幕,魔法玄妙都是国产电影行业不可忽视的素材。

不管是去年大热的《花千骨》、《捉妖记》、《华胥引》,还是今年接档的《美人鱼》、《青云志》(《诛仙》)、《青丘狐传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或者早几年的《仙剑奇侠传》、《画皮》,甚至根据经典摄制的《西游记》、《聊斋》、《封神榜》、《白蛇传》等等,都或多或少和一部奇书有关。

这部奇书便是涵盖了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人类学、海洋学等诸多内容的《山海经》。敢不敢一口气念完这句话,不带换气的?

这部书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素材或许来源于更古老的时代,起初只是口耳相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增益,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电视剧《山海经之赤影传说》剧照

已知最早记录《山海经》这部书的史籍应当是《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今本《山海经》为西汉刘歆所校定,共有十八篇,一般被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前者多是叙述山川地貌、神灵异兽,后者侧重异邦风貌和神奇事物。此书的一些内容还与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屈赋》、《庄子》和《列子》等作品吻合。

《汉书.艺文志》将其归于“数术略”中“形法”类;《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地理类;明代胡应麟认为《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觉得它是小说;还有些专家学者坚持《山海经》是信史。总之怎样给这部书定性,正如论证该书作者是谁一样,争议就没有停止过。

《山海经》是上古时代完备的百科全书,相信这一点是没多大争议的。据统计,光《山经》部分就记载动物316种,其中兽类227种、鸟类89种;植物60种,其中花草33种、树木27种;又记录了58种矿物。与此同时,《山海经》也是中国古代神话资料保存最为丰富的著作。《山经》介绍了各山系总共429位神灵,黄帝、西王母等是其中比较脍炙人口的代表。

那么问题来了,对着一堆文字去想象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神灵异兽,感觉有点费劲。这就不得不提到东晋的郭璞,他是最早给这部奇书作系统注解的人,他的《山海经图赞》还图文并茂,可以提供更直观更细致的解说。

一般人一辈子能给一本奇书做注,就已经够了不起了,郭璞不是一般人,他还给《尔雅》、《方言》、《穆天子传》、《楚辞》等书做注,总计数十万言。除此之外,他还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撰写《洞林》、《新林》、《卜韵》等易学卜算的文章。只是这位东晋文士命运不济,王敦造反前让他占卜,结果占出个“不吉”,王敦一怒之下就把他杀了。精于卜筮,死于卜筮,再没有比这更讽刺的了。

图文并茂有助于直观理解《山海经》的神话和物种体系

2.《山海经》的神话传承

由于篇幅和主题的关系(其实是因为懒),这里只讲和《山海经》有关的神话。

上古神话应该是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口耳相传了,文字出现以后,这些神话就被保存记录下来,并不断演化增补。正是因为《山海经》对神话传说进行了系统化的记载,通过对后世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影视创作产生影响,才使得中国丰富的神话思维得以传承下来。

2.1 女娲

还记得《仙剑》里的赵灵儿吗?她的人设是女娲后人,而关于女娲最早的描述,见于《山海经》。

赵灵儿时的刘亦菲在颜值巅峰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山海经》中没有描述女娲的形象,只说女娲之肠化为十个神人。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在西汉时期形成的,而女娲“人首蛇身”以及抟土造人的神话是到东汉以后才确定下来的。所以东晋郭璞做注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女娲后人这个设定,在《仙剑3》和《轩辕剑》这两部剧里也有。

唐嫣饰演的紫萱和古力娜扎饰演的小雪,居然都是人首蛇身的女娲后人

说到女娲就不得不提伏羲,他与女娲被共同尊为人类始祖。至于伏羲女娲共同创世的神话到底始于何时,众说纷纭,但是记载两者结为夫妇的文献出于唐代。郭璞的《山海经》注解里也有说到伏羲。

《山海经·内东经·郭注》:“华胥履大迹生伏羲”。说的是华胥氏有个小姑娘,看见地上一个巨大的脚印,就踩上去玩,结果怀孕了,生了伏羲。华胥原本应该是个部落名,这两个字你们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华胥引》这部剧去年刚播过,虽然没有直接从《山海经》里挖素材,但多多少少有些借鉴,比如说鲛人、鲛珠,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电视剧《华胥引》剧照

2.2 白蛇

说到人首蛇身这个形象,除了女娲之外,《山海经》里塑造了大量的“蛇身人面”或者 “九首蛇身”这样的异兽, 如《北山经》之诸山神、《海外西经》之轩辕国和烛阴、《大荒北经》之烛龙、《海外北经》之相柳、《海外西经》之窫窳、《海内北经》之鬼国、《海内经》之延维。

看到这么多和蛇有关的神怪,你们想到了哪些剧?和我想的一样吗?

骚瑞,图不对,是下面这张。

各种各样的白蛇和青蛇

《山海经》里《北山经》和《中山经》都说到过白蛇。“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柴桑之山,多白蛇、飞蛇。”但是白蛇化为人身的故事是唐朝才开始出现的,比如《博异志.白蛇记》。

到宋朝的时候,白蛇闹许仙的故事就在江南地区流传开来。明代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第一次把这个故事完完整整地写了出来,情节上更加生动。清乾隆三十六年,剧作家方成培在前人的基础上,增补了端阳、求草、水斗、断桥、祭塔等情节,扩大了戏剧张力,这就是三十四折的《雷峰塔传奇》。自此以后,《白蛇传》就成了昆曲、京剧以及其它传统戏曲的常演剧目。

2.3 人鱼

讲过了蛇,我们来讲讲鱼,反正好像都是冷血动物。《山海经》里半人半鱼的形象多得不得了,没错,我们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的书里就记载了人鱼。

《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有一种说法是,这里的互字和氐人国的氐字形似,很有可能是误写,所以这里的互人国就是上文的氐人国,国中之人都是人面鱼身。另外郭璞的注解说:“尽胸以上人,胸以下鱼也。”这和西方的人鱼形象就很接近了。所以我觉得周星驰的《美人鱼》应该多多少少和《山海经》有点关系,就算没有关系,我也打定主意扯上点关系,哼。

《大荒西经》还记录了一个死后复生,化身人鱼的事情。“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死后,正巧风云突变,大水涨潮,蛇正在纷纷变成鱼,趁着蛇化身为鱼还未成形的时候,颛顼托身到鱼的躯体中去,复活而成为半人半鱼的 “鱼妇”。

《南山经》和《北山经》还讲到了吃人鱼可以治病,某种程度上《山海经》应该也是一种“药补食补大全”了吧:

“其中对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其中多人鱼,其状如䱱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西山经》和《中山经》的人鱼表示,虽然没说吃我们可以治病,但我们以数量取胜:

“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

“厌染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杨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其中多人鱼。视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汝水,其中多人鱼,多蛟,多颉。”

《海外北经》的人鱼起初让我有点费解 :“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脑子里美人鱼的形象根深蒂固,人面鱼身还好理解,有手有脚,下半身的鱼尾巴要怎么放?于是,我去搜了一下陵鱼的图。

作者憋稿前和交稿后的心情写照

之前讲到《华胥引》,里面有个重要道具是可以使死人复活的鲛珠,这个珠子和人鱼也有关系。

晋代张华《博物志》是这么形容的:“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比他稍晚一点的干宝在《搜神记》中差不多和张华写的一毛一样,大概是抄他的。南朝梁

代的任昉在《述异志》中作了发挥:“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又说“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所以这里晋代至南朝时期神话里的人鱼,除了药用价值,还增加了新功能,可以为人类带来财富,眼泪化作名贵的鲛珠,还可以搞搞纺织,为人类提供入水不湿的鲛绡纱。#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奴役其它物种啊。#

《华胥引》的电影版《鲛珠传》也在筹备中,据说由太子妃张天爱主演

鲛人算是人鱼更新版了,大体上应该还是来源于《山海经》。

欲知《山海经》中还有什么神仙妖怪,请听下回分解。

作者今天不想说话并朝你扔了一个胡巴

上一期: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表现究竟怎么样?

往期精彩推荐

《伦敦新闻画报》:让英国人惊呆的大清国7件奇葩事

“延迟退休”这个事儿,古人是咋干的?

为什么万历没能带大明走进资本主义

关于时拾史事

搜索微信号:historytalking 关注时拾史事,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时拾史事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时拾史事读者群号 535858375,欢迎喜欢历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ou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