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
看到一件事就不吐不快。
刷到话剧,女主人画着浓妆,诉说着对外貌的不安。
结果……看看这些弹幕……
容貌焦虑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这是赵薇导演的国内首部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一听名字,便知道这是聚焦于今年大火的女性话题。
它前两天在腾讯视频上线播出了第一集——《魔镜》。这集聚焦探讨女性容貌焦虑,通过女主自卑的心路历程,向女性传递出“自信的女生才漂亮”观念,想要鼓励女孩悦纳自我,摆脱容貌焦虑。
但是看到这弹幕,感觉这仿佛一场互动式行为艺术,艺术照进了现实——上线时还是半成品,但最后却由这些弹幕的发送者共同完成了它。
极其讽刺。
听见她说,她还没说,你就闭上了她的嘴。
这幕魔幻现实很是扎心。而这一集的海报文案也很是戳心。
这是个看脸的时代对吗?
不对,不全面。
不光要看脸,还要看胸看腰看屁股,
看头发看指甲看脚后跟。
颜值似乎成了某种话语权。
我就是那种认真照镜子的人,
平均每天大概是在两小时三十七分钟左右,
惊喜的时候少,失望的时候多,
我不是对镜子失望,镜子有什么错,
镜子是诚实的,镜子是无辜的,我是对自己失望。
最为包容、广阔的美,
变得狭窄、单调,
纵容这种变化的,不是别人,就是我。
美的标准是什么?
是谁定义了这样的标准?
这样的标准又是为谁定义的?
我没有质疑高白瘦。我质疑的是“一定”。
我不完美,完美多苍白。
我很完美,完美的成了我自己。
同时在剧中也有很多的台词,特别犀利且很有力量,更是容易引发很多的共鸣。
这些文案抓住了当代女性关于“容貌”的痛点,有对现实的无情披露,有对自己内心的质疑,通过女主的痛苦、质疑与和解,表现出很强的张力。
让人们在感受到女主内心力量蜕变的同时,也引发很多的深思与内心共振。
其实在现实中关于容貌焦虑的问题无时不在,女性无时无刻不在被judge、被贬低。
这种困境已经存在良久,如何掌握自己的身体,并从无休止的羞耻感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议题。
▼
然而,“容貌焦虑”只是女性困境的一小点,问题远不止于此。
《听见她说》一共分为八集,每一集都聚焦于女性不同的生存痛点。
剧中并没有选择宏大的视角,而是以独白的形式,将八个主题融入同一房间。
并且通过不同女主的演绎,去攫取个体情感,诠释她们的困境,以此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具有广泛性的女性问题,并唤起更多力量去为女性发声。
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单元。
从这些预告海报文案中,便可以清晰地看到主题的尖锐力量。
01
《云重传》,探讨社会中一直存在的“重男轻女”现象。
——“传男不传女,我自己几乎都忘了,我是一个女人。”
02
《时间表》,探讨当代女性单身问题。
——“我十九岁的时候,给自己定制了一个时间表,你也一样。”
03
《失眠人的梦》,描绘了一个全职主妇的状态,失眠成为其很大的困扰。
——“我在出版社工作,算是编辑的助理吧,但我也希望被发现。”
04
《魔镜》,探讨容貌焦虑的困境。
——“你到底在取悦谁啊,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活的如此卑微,是谁定义了这样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又是为谁定义的?”
05
《她和她的房间》,讲述了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故事。
——“我十八岁就跟他在一起了,你到底在取悦谁啊,你想怎么活?”
06
《许愿》,围绕一个“原生家庭”的问题展开讨论。
——“为什么要因为他的问题,而惩罚你而惩罚我呢,你自由了。”
07
《完美女孩》,聚焦于社会严重的“物化女性”问题进行探寻。
——“如果身体总能修复,意味着伤害不存在吗?从今以后没有人能伤害你了,你是完美的。”
08
《重塑》,围绕着女性的“中年危机”来展开故事。
——“我想学地质,想触摸岩石。你那么懂事,为什么你夜夜还会在洗手间里哭。所有的声音,那都不是我的喉咙,该怎么做,我有我的方式。”
文案只是截取了一些剧中独白,但组合在一起便能够感受到人物情绪的转变,以及故事的生动曲折。让这些真实的心声,对观众产生同样的情感冲击。
虽然剧还未完全播出,但从海报中便可以预感到八个女性的内心独白,会将一些最现实的问题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这很值得期待。
▼
今年是女性议题大热的一年,从官宣之始,《听见她说》就吸引了太多关注的目光。
因为这部独白剧脱胎于BBC为女性权益发声而制作的《她说:女性人生瞬间》,除了形式上的独特性,相比起之前的综艺和影视剧,它对女性议题的挖掘更加深刻,在台词文案上也都显得要更加真实和尖锐一些。
第一集就因为弹幕的残酷和台词文案的锐利,而上了热搜。
如果说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综艺出现时,很多人开始反思女性的美,那么这一集则让人们更直接狙击——“到底什么才是美的标准”。就像《魔镜》女主齐溪发微博说的那样“‘美’是一个多豁达的词啊,为什么只能形容眼睛鼻子嘴呢?”
除此之外,“大龄单身”、“全职主妇”、“家庭暴力”……每一个故事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女性的原型,《听见她说》打破了第四面墙,直接与摄像头后的观众对话,将女性的困境摆在台面上,让人们更清晰地看见女性的愤怒、呐喊与力量。
对社会而言,这些议题真正在公共领域探讨得极为有限,所以这部独白剧的出现,可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虽然现实比剧可能残酷得多,但有时候发声比结果更重要,希望我们都能认真去“听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