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新年农历新年。今天仍然订购电影和电视单独文章的读者肯定是忠实的用户。
在这里,先向大家拜年,祝新春愉快,万事如意。说完吉利话,还回到我们的日常讲述中来。影视独舌一直以“做有价值的思想分享”为己任,如果有一天不聊专业话题,会觉得光阴虚度,没做好服务。所以,让我们继续谈论一些创作命题。
今年1月启动了“2022类型剧报告”系列策划,之前已经做了7期。从军旅谍战、都市言情、主题创作、武侠玄幻、职场行业、悬疑警匪、年代传奇等不同题材、类型出发,做了回溯和分析。今天是最后一篇,聊聊古装、历史剧。
历史正剧转向丰功伟业
早前,古装剧和历史剧是泾渭分明的。历史剧往往是指历史正剧,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做主角,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一板一眼严肃范儿。而古装剧里的人物,是实有其人还是纯然虚构不限,基本上是戏剧之说和游戏之说,不能要求剧情和历史的贴合度。
过去十年来,古装剧一路繁花似锦,而历史剧渐渐萎落。古装剧中的宫斗剧、古偶剧和仙侠玄幻剧乘着大IP的东风,强力切割市场。而以帝王将相的平生功业为主的历史正剧退居边缘,一年也出不了两部,甚至剃光头的年份也有。
这是不是市场的自然选择?算是。但这也是一种急功近利心态主导下的市场选择。历史正剧是最能体现中国电视剧创作实力的题材,是我们放之于世界范围内也毫不逊色的类型。我们有一批内功深厚的编导演制创作者,掌握了历史剧高精尖的技能和方法。
历史正剧归于沉寂,这绝不是一种行业的荣光。让一批国剧文胆式的创作者闲置,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好在事情正在发生变化。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性,并在两个月前召开了专题座谈会。这为近年来关在闷罐车里的历史剧开了一扇窗,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相关创作者。
不过,创作格局的改变总需要一个过程。从今年各重要播出平台发布的片单来看,历史剧的身影依然寥落。在五大卫视片单上,有正在制作中的《天下长河》和已经完成的《山河月明》两部。在总台央视的片单上,有《大汉赋》和《阳明传》两部,都还处在采风或策划的阶段。
《天下长河》由张挺编剧并执导,讲述清代名臣陈潢、靳辅搭档,跨越半个世纪治理黄河的故事。人与人斗的故事好写,人与河斗的故事难工。这是张挺十年前创作的剧本,因为题材“冷僻”而长期无法上马。
现而今创作风向变了,情怀深挚的历史人物越来越多地成为主人公。张挺这次调整剧本,一方面是加强了水利方面的专业性,另一方面是去掉那些肤浅游离的“娱乐性”。实际上,正剧自有万钧之力,各守其道不动摇就对了。
高希希执导的《山河月明》是2018年拍的,杀青后就进入了漫长的修改期。调整的方向是:去掉宫斗线和阴谋论,更多体现朱元璋和朱棣的治国理念。
历史剧的创作,一度过度涵盖了皇子夺嫡和后妃争宠的戏码,走向了没有价值引领的丛林法则。前朝后宫的乱斗当然有问题,但去掉这些之后怎样构筑新的戏剧性,也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大汉赋》和《阳明传》不存在价值虚无的问题。《大汉赋》上下两部,第一部写汉武帝“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威扬故事,第二部写汉光武帝中兴大汉,再度崛起的故事。汉唐是中华民族的青壮年时期,这样的故事写好了能极大地壮人胸怀。
《阳明传》是为王守仁作传。所谓“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五千年中华史上能做到的也只寥寥数人,而王守仁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是一个早该用影视作传,但就是没有黄钟大吕作品相伴的人物。这从侧面见证了这个选题的创作难度。如今,一个黄金三人组形成了:申捷编剧,张永新执导,刘和平任文学顾问,这道难关攻克在望。
《山河月明》和《天下长河》是在上一代历史剧的基础上翻新而成,《大汉赋》和《阳明传》则是站在新的创作周期中开始的历史剧写作。它们都有机会获得观众的青睐。
从根本上说,历史题材因其时间的古早和距离的遥远,脱出了一般人的知识视野,没有太多的价值框框,具备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同时,历史长河蜿蜒曲折,可供采撷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众多,是精彩戏剧赖以长出的肥沃土壤。
魏晋南北朝就是历史剧富矿。衣冠南渡、萧衍之治、魏孝文帝都值得大写特写。需要注意的是,再显赫的文治武功和再飘逸的文采风流,都只是背景和底色,而不是戏剧的主体和终点。作为一种文艺形式,电视剧的本质是戏剧,把戏写好了,历史功业和诗情画意才有附着之所。
泛历史剧创作随风飘荡
以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正剧。如果我们把视野稍稍打开一些,把带有传奇色彩但趣味严肃的古装剧也算作泛历史剧,可以在视频网站的片单上发现六部作品:《清明上河图密码》《风起陇西》《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大明书商》《唐朝诡事录》。
出现在片单上的其它古装剧,基本上就是武侠、仙侠、玄幻、虐恋、甜宠、喜剧等类型了,在此不作讨论。
把上述剧目的源头加以审视,一言以蔽之,就是马伯庸作品和其他。《风起陇西》《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大明书商》来自马伯庸的小说或网文,6席中占了4席。
《风起陇西》创作于2005年,是马伯庸的出道之作。讲述三国时期的两个“小人物”陈恭与荀诩,在蜀魏谍战中写下英雄传奇。
这部剧由路阳执导,陈坤、白宇领衔主演。路阳是电影导演,拍电视剧一定会有影像上的别致追求。他过往的作品,显现了对政治角力和朝堂阴谋的兴趣。现在拍这样一部剧,应该是正打手。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实体书,我在出差途中一口气看完了这部考据详密的纪实作品。它讲述了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的始末,情节跌宕,耐人寻味。看了这本书,你会感受到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制度设计,以及无处不在的歪嘴和尚们对制度的破坏力。
这部剧的改编,现成的思路是以单元剧的形式,真名实姓地加以述说。故事是足够精彩的,但那些抽象的制度考据和文案绞杀,如何深入浅出地讲明白,是难点。
《两京十五日》和《显微镜下的大明》有关联,马伯庸把为后者搜集的资料中没用上的部分,写了一个新故事:朱瞻基奔丧并登基。这段历史在《大明风华》中有过呈现,具有一定传奇性。这样的故事到了马伯庸手里,少不了脑洞的注入和考据的加持。虚实之间,魅力横生。
这部剧的改编可以《长安十二时辰》为镜鉴。把悬疑感和历史感做足,就能抓住观众。而如果能有一条强劲的主线贯通全篇,就能避免重蹈《长安十二时辰》中部塌腰的覆辙。编剧常江创作过《大军师司马懿》,值得期待。
比较有意思的是《大明书商》。这部剧的源头是马伯庸发在微博上,写盗版书商的一篇文章《枉是便宜卖纸人》。作为散文,它是趣味盎然的。作为故事,它是松散琐碎的,也并不拘泥于明代。这都能改成剧,可见马伯庸炙手可热,也可见投资方心如热炭。
把历朝书商故事集中在“大明书商”身上,这不是问题,但情节量的填充,需要做大量原创的工作。也就是说,编剧的任务不仅是转化,更要生发,而且是无缝对接式生发。不可谓不难。
马伯庸IP之外,还有两部悬疑色彩浓重的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是阿里文娱出品的新国风悬疑剧,改编自冶文彪的同名小说。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画了824位人物。到了《清明上河图密码》中,他们每个人都有名有姓,而且各有心事。看似太平盛世,其实杀机四伏。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刺客已经潜伏入画,拉开北宋王朝覆灭的序幕……
看这个简介,已经让人心生好奇。“密码”两个字一加,悬疑感顿生。全书一共6部,5年构思,3年写作,布局宏大,出版以后一纸风行。成败的关键在于情节的取舍和氛围的还原。
《唐朝诡事录》由郭靖宇监制,改编自作家魏风华同名原著,讲述了唐朝发生的一系列奇闻异事。长安金吾卫中郎将卢凌风,与狄仁杰亲传弟子苏无名携手破案,揭开灵异表象下的真相。
这部剧由杨志刚和杨旭文主演,在2021年5月杀青。目前已完成后制工作,专家给出的评价是:全剧传递出破除迷信、正必压邪的坚定信念。正常情况下,今年一季度就会与观众见面。
纵览这6部剧,马伯庸当红固然以创作实力打底,但也见出了历史故事创作人才的凋零。写架空、穿越、仙界故事易,写有踪有影有考据有厚味的作品难。托名古人的网络小说,几乎都是写到哪算哪,用脑洞代替考据功夫,用情绪和欲望代替思考,想改编成严肃趣味的影视作品,比登天还难。
6部剧全是IP改编,则见出了历史剧本原创能力的衰弱。平台只想复制成功案例,不敢相信原创编剧的能力,也没工夫去锤炼原创编剧的能力,造成了今时之局。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种循环。
当然,我不是说改编有罪,而是改编和原创的比例已经严重失衡,这一定是有问题的。
总结几句。历史正剧,未来应该会有政府部门入场,抓历史正剧要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接资源、放手等待是最好的方式。
而泛历史剧更多是商业行为,一个案例成功了后头会不断有人跟上。连续两个案例失败了,就会无人问津。市场会自然选择前进的方向,且由他去。我们能做的,是期待更多的原创编剧横空出世。
【文/李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