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电视剧,想随便说几句话。
以前听说过原著的名气,是网络小说vs IP,但是把原著翻了一遍,辞藻很好,剧情不太通顺,没看过。
但是也有原著党说整个的情节已经改得面目全非,除了剧名和书中人物关系,整个前40集都和原著没关系。 鹤剧中有多位演过大明王朝的演员,所以有些人也拿这部剧和大明王朝来比。一般都认为,大明王朝才是真正的权谋剧,鹤的那点格局真的不够比。 据说这部剧服饰精美,情节紧凑,可是网上也有批评,说女人穿的唐代服饰,男人穿的宋代服饰,情节完全是为反转而反转。 关于演员,虽然里面有王劲松(王老师近几年口碑杠杠的就不用说了),张志坚(大明王朝的严世蕃),黄志忠(演过大明王朝的海瑞,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杨立仁),刘德凯(孝庄秘史的皇太极)这些老戏骨,其他配角也都评价不错,但是对主演罗晋的评价比较两端,有人说他年纪大了,38岁来演20岁男主角,而且全剧哭戏太多,也有人说罗晋是真正的近景演员,越拍特写越好看。 我看在这部剧的演员名单份上,终于在这个宅家假期的最后,看完了这部60集的剧。 第一天看了10集,第二天就一直看到次日凌晨五点多,第三天看到次日凌晨三点追完,然后还要跑到网上聊两句。 是的,网上的批评都是对的。情节非常紧凑,一句话看掉了就看不明白后面的剧情,但是剧集从头到尾就是在君臣父子兄弟争储上在斗来斗去,看上去格局远不如大明王朝有民生有朝政有大历史感。服饰虽然考究漂亮,确实不与历史符合。情节也有明显不合理的地方。罗晋确实已不在他最光鲜的年纪,面部皮肤在特写之下已不够紧致。 但是,这部剧在我看来,是在讨论“道”和“术”。中国人其实不太愿意把这种话题搬到台面上来说。当既得道和又有术时,自然要大书特书;当无道又无术时,显然是身败名裂;当有道而无术时,鄙为宋襄公之仁;无道而有术时,则是胜者为王败为寇? 那么,这部剧把人物处境摆在对方不仁不信,我如退让则死路一条,我有翻覆之术,但是会让无辜者不能昭雪,用还是不用?鹤剧剧情从一开始卢老师的教导,就开启了艰难选择,台词说“有的路容易但是不可以走。有的路难一些,险一些,但他作为储君必须经历。阴险诡诈之君,只会吸引阴险诡诈之臣。作为君王看似在摆布这些阴险诡诈之人作为棋子,其实臣下也终会摸透他的脾气反过来操纵他的喜怒。以荣华富贵攀附之人,也会因利息相关背叛。他可以臣你,也可以叛你。”,最后面对人性大考生死一线,“哪怕留下了伤痕,也请你做一个青春和干净的人”。 但是最让我想说的,不是剧本本身的立意,而是这部剧为什么要这么写。 我一向认为,从文艺可见民气。受欢迎的作品,一定代表最普遍的民气。资本才是最敏锐的,哪种立意会更被观众喜欢和接受,最市场化的连续剧制作就会往这个方向走。2011年最火的还是最后黑化的甄嬛传,2015年最火的就是保持了赤子之心的琅琊榜,2018年的延禧攻略的宫斗设定是绝不伤及幼子。而近年最热的一些青春偶像剧,也越来越不为了情节曲折而设定极端反面人物,人物冲突更多以良性竞争推动情节发展,主角人物不做违心错事。例如2014 杉杉来了,2016微微一笑很倾城,2018全职高手,2019亲爱的热爱的。这说明这一代的受众们,年青和干净。受众愿意看干净和美好的故事,编剧也愿意这么写,资本愿意投资这么拍。很好。 所以,当鹤唳华亭这样一个服饰华美,台词和制作精良,情节烧脑,巨资购买网文ip,明显用老戏骨加偶像剧制作方式融合的大投资剧集,技术已备,在人物设定上都保留人性,在最后剧情的选择上,是放弃拥兵自重清除对手的机会来换取国家的胜利和百姓的安宁,我很喜欢。 最后还是要花痴一下众演员,都是我喜欢的演员啊,全都演技上线,大家都是360度大特写都耐得住看的演技。尤其男主罗晋,古装和现代装都很好,气质干净,演技也好,情深款款时尤其迷人。评论区里对于“罗晋的哭戏”的探讨还蛮多。剧已过半,可以说一说了。 事实上这个话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太子的哭戏是否太多(剧本问题);二是罗晋的哭戏演技(演员问题)。 太子的哭戏太多。看到现在,剧已过半,我没有发现哪里有“为哭而哭”的嫌疑。这是一个自小现实中失恃(母亲早亡)和心理上失怙(父亲亡故)的孩子,连老师都是爷爷给找的。有舆论基础(嫡子是尊道统的言官们最认可的太子人选),有兵权扶持(舅舅),可他最想要的只有父亲的认可与江山的清明。前者是幼年的自己一直没能得到的,并不随着长大成人就淡忘;后者是成年的自己必须面对的,单枪匹马地去厮杀,谁也帮不上忙。心理学上有补偿机制,即幼年时的缺失成年后会下意识地拼命补偿。太子在小时候就没学会正确面对父亲的疏离和淡漠(事实上皇后也没学会),长大后一直敞开一颗被戳得血淋淋的心给父亲看去追求(毫无技术含量)。我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案例,二个,都是富二代。父亲给了一切,绿卡、国内和国外的房子、存款,唯独没有给出认可。我记得在杭州的餐厅里和台北的街头咖啡座,那两个平时傲娇尖锐能力卓越的男孩子如何在我面前涕泗交流。那个感觉,在太子对着卢世瑜痛哭时,我再次感受到了。太子对父亲哭,对老师哭,因为那是在心理上唯二与他有深刻联结的人,也是心理上他最不设防也最不愿意设防的人。 有一种观点是太子可以不必如此脆弱,因为手上握有强大资源(舆论支持与外戚的力量),可以有一锤定音一战定鼎的方式。而且爹爹强势而多疑,对太子的爱成谜。其实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以夺位的方式实现的权力更迭凤毛麟角,且往往短命,原因就在于取得权力后更难的是经营权力。要经营权力,就要遵循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习俗。剧中的皇帝数次提到太子背后的舆论力量,也几次表现出了皇权与相权与舆论的争斗与角力,原因就在这里。真正接近过权力的人都明白,权力从来不能为所欲为,否则必定为其反噬。所以最新的剧集里皇帝眼含热泪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是接近权力的人能够明白的”。至于爹爹对太子这个储君的爱,其实是每一个自身能力卓越对后代有殷切期盼和拳拳深望的君王式父亲概率最高的选择。太子其实很明白这一点,只是面对皇帝时,他心中对父亲的无限感情往往压过了臣子对君王的有限责任。从这个角度说,他不是太子的最佳人选,这也是皇帝屡次将他逼入绝境“不成功便成仁”的偏激做法的深层原因。这个太子,不是一个主流的理想人选,如同现实中的你我。 罗晋的演技。只説哭戏也可以。我看出他比表哥大,但没想到他已经过了35岁。他能把一个20岁的少年在面对上文所説的那些复杂感情时的少年维特式感性应对通过不同层次的哭戏表达出来,这个不容易。他的眼睛里有一些很纯净的东西,这个年纪的演员很难得,要留住这种感觉,不然年纪再大就会出行活。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说他演这部作品时经常回到房间后连卸妆的力气都没有,需要先缓2小时。这个状态是对的——哭戏一条过或是拍数条再剪辑都需要耗尽演员的体力与精力。面对黄志忠和王劲松,他松一口气就会被看出来。老师代表他的理想和人格追求,代表他最珍视的温暖和真挚;爹爹代表他的使命与责任,代表他爱而不可得的亲情和天伦,最要命这俩演员功底之扎实他唯可望其项背。他对谁哭都得尽全力,一不留神,就假,就浮,就被黄志忠和王劲松这种段位的对手挑落马下。但如我原回答所说,看后半段吧,看太子的覆灭才能完整评估罗晋的演技。 他还要学习的是剧中爹爹的台词功底。这会让他在后面拿到更有力量感的角色时极富表达力与创造力。 最后,这是我看的首部罗晋的作品,评价正面。他到了一个男演员最好的年纪,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实力,有资格等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我的原回答居然登上了知乎电视剧话题知友墙,意料之外,荣幸之至。 评论区亦收到很多真知灼见和真诚探讨,不能一一回覆,万望见谅。 @CeliaS 和 @Jenny 的解读尤为鞭辟入里,力透纸背。谢谢两位,谢谢大家。 如果说,我的原回答更多聚焦于对这部影视作品的艺术赏析和个人审美,那么我的这次补充则关注真实人生中的理想实现与自我成长。 20岁的时候,我是陆英与卢世瑜。一腔孤勇,挥洒随性,立意为忠贞纯粹不惜舍身成仁。30岁的时候,我是张陆正与李柏舟,权谋机变,相时而动,聚焦于个人理想的实现与个体付出的回报。过了40岁,当我从一方诸侯进入权力中枢成为二号人物之后,我是太子与皇帝的混合体,我有菩萨心肠,亦有金刚手段。我信奉人间正道与素白初心,亦深谙蛇蝎之术与狐鼠行径。我已经真的知道怎样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虽不敢“为往圣继绝学”(知识储备和文化水平都不够,汗颜),但有心“为万世开太平”(在我有些微存在感的领域)。但我亦时时想要与魔鬼交换灵魂再次上演浮世德戏码,亦在暴风骤雨来临时恐慌怯懦暴躁失控,亦在很多个时候,活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 但在这个时候,我坐在老舍茶馆的精致茶室里翻开《四世同堂》时,坐在皇家粮仓里观看昆曲《牡丹亭》红色的花瓣从头顶缓缓飘落转瞬落英缤纷时,走在留园的幽深小径上轻声吟诵“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时,再一次打开《锁麟囊》的音像资料听到“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时,乃至第N次翻开脂批红楼看到“其不知排场已立,收敛实难,从此勉强,至成蹇窘”时,我终于咂摸出了,我在20岁30岁都未能体察的艺术作品的又一层滋味。 在这个年纪,我依然赞叹卢世瑜和太子的恪守礼法渴望亲情追求光明正大纯粹绝对清澈干净的权力与感情,但也接受张陆正和李柏舟谋求个人理想和个体利益的人性诉求,更能深刻理解陛下那颗望子成龙殚精竭虑处处提防时时立威处心积虑巩固君权限制相权与言官的君王心。知友@吴美君 的评论说“皇帝过于权衡,原著中还是略微有点人味的”令我忍俊不禁,因我也得到过此项“没人味”的殊荣,其实,皇帝对太子的那些提防与绝情无不是因为在血淋淋的皇室政权更迭和意绵绵的父子?犊之情当中人类的艰难取舍,那是很有人味的,或者说,那才是真正的人味。身在最高权力的中心,个人的欲望与理想必须要与集体的利益和诉求有机结合,但又时时面临分庭抗礼与尖锐对决,个中的本能警惕与理想大道、不能宣诸于口的心底幽微与无法一言而尽的良苦用心,对自我的逐渐深入的认知和对对手的不断加强的了解,对人类之间的轻微角力就会对历史和集体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预判和体会,是每一个权力之巅的人每时每刻的灵魂拷问。 同时,我也很能理解觉得这部作品不够精彩不够痛快不够即时满足的朋友们。4字头的年纪之前我也奔走呼号喋喋不休振聋发聩痛心疾首于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让自己的态度被看见,让自己的观点被认同和拥护,让不同的立场被同化和征服。40岁之后,当我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观察、深入思考和反复追问最终形成了不易被煽动或影响的硬核观点后,我具备了敞开怀抱、接纳异质、拥抱多元、开放包容的能力。我不再对追求圆满和绝对公平嗤之以鼻,不再对阴险虚伪和利益至上怒目而视,但也不再为所有的舍生取义和不畏强权而封神朝圣。在艺术作品里,我们可以尽情选择我们独特的主张和审美,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智慧和能力看到每一种灵魂的长短板优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在特定的情境和形势下,选择苟活于世、趁势出击、暗中部署还是等对方出错。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给不喜欢这部作品的朋友们,戴上浮躁、浅薄寡义和趋利避害的帽子。我也老是喜欢用一些情绪色彩浓重的词汇来表达心底汹涌的感情,但是年纪渐长之后,我开始更多地看到,除了大是大非问题之前,大多数时候,那样的表达能够起到的建设性作用真的不大。更多的时候,它会关上沟通的大门。 不执著于心底魔障,才能在形势顺应心意时不失控不忘形不过分,亦能在形势比人强时不焦躁不疯狂不郁结,此时,会发现在人生的某处,自有其精彩。也在此寄语知友 @夏天 在即将30岁的年纪对我原回答的最后一段话表示”深有体会“,我想说的其实是,即便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那真实的最低处也调整了自己误判过的最高处,但时间的手会带我们继续上路,直到再大的风,也迷不住我们的眼睛。而在那路上,真正精彩的,是生命的不确定性。那种不确定性,让我们在未知中尽情体验、恣意挥洒,不断地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和一个没有预料到的人生。再向前走一段,你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体悟。 最后,以我的外国网友的一个Post结尾,与各位共勉:there are three similar questions about life. The first one is about "what is about life?"; the second one is "how do you define it?"; and the last is "what do you want from life and sacrifice for it?". Obviously they are so huge and philosophical to be given right answers, but life, originally, is meaningless, and actually we add to it diverse meanings through making choices almost on a daily basis. 没看过原著。为了黄志忠张志坚王劲松去看剧。 截止目前,正面评价。原因有三:立意,演员,表达手段。 立意深远辽阔,纯粹悲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太子,有着纯粹绝对的灵魂追求(道),亦有着诡谲阴暗的斗争手段(术),还有着一个集两者于一身更为入世更为平衡的标杆(爹),如何自处?如何找到自我并成就自我?跟甄嬛的真心错付和梅长苏的伸张正义匡扶社稷相比,太子的“敌人”更抽象,更复杂,更无形,不是宫斗,不是权谋。这个故事既不全是清醒认知后绝地反击保全所爱,也不全是不惜此身以恶制恶以术扬道,这是一个游走于入世和出世之间的理想主义者打自己心里的“怪”的故事,一个关于选择和代价的故事。真的要类比,其实人物的特质更接近如懿,比起甄嬛和魏璎珞,更难令人共情,令人激越,令人膜拜。但走过了略长一段岁月的人都明白,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都不是人生的常态,与自己斗才是。而越复杂幽微的灵魂,与自己斗得越辛苦。跟甄嬛爱错了人与梅长苏被诬陷逼入绝境相比,太子的痛苦看起来并不明显,并不深重,并不宏大,而且,没有智慧、深邃、坚毅的主角光环。但那才是人生的底色,唯结果论总是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但却没有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努力与奋斗都会必然通向成功。更多的时候,人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是“家祭无忘告乃翁”。 演员彼此烘托,共同成就。黄志忠张志坚王劲松苗圃邱心志,将主要配角的情感层次和表达异质化推到极高的高度,倒逼青年演员突破舒适区和模式化,追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成就了作品的丰满和立体。张志坚和王劲松稳稳地立住了中书令和卢尚书这两个正邪两派也是道术两派的代表人物,黄志忠苗圃邱心志将各自扮演人物的复杂性和多层次表现得极为立体,丝毫不脸谱化。皇帝深谙为君之大道与御下平衡之术,但其在婚恋与父权领域的人性弱点与纠结表达亦相当鲜活动人。贵妃的确不够美,但她每在太子面前与皇帝奏对时其眼神与面中部的表情可以收敛至混沌的程度,内心的欲望与机变掩盖得一丝不露,与她相比,即使是以装傻著称的端妃和敬妃都显得太过聪明外露了。要知道,黄志忠版的陛下,可是有着鹰一般的眼睛和狗一般的嗅觉。最重要的,这一版重臣组成的朝廷,才是朝廷该有的样子,全是中书令当然不行,但全是卢尚书的朝廷其实也有相当的隐患。这一点,是《瑯琊榜》弱的地方,过于一分为二,主角的对面要么言侯要么夏江,太不现实了。 重要表达手段完整,且质量过硬。服化道不必再说,台词其实也有《军师联盟》珠玉在前,但演员原音演出绝对值得提倡推广。黄张王苗的台词功底不消细说,邱心志不明显的台湾口音(所有的成都发成陈),青年演员代际感明显的低强弱对比、弱化节奏的台词特点和口型不到位的发音习惯,都让角色瞬间无比鲜活立体,观众观感复杂。这一种感受,只要想想胡歌和王凯原音演出的梅长苏和靖王就可以明白,或者对比太子萧景宣和誉王萧景桓,一个原音一个配音,其对角色的还原度的助力可见一斑。 至于题目问到的罗晋和李一桐,不说好像不算答案完整(轻微强迫症)。罗晋的太子截止目前无功无过,人物特征掌握得不错,太子这么一个内心极度复杂矛盾的人物太年轻的演员恐怕不太容易驾驭,与成熟配角对决的戏份他基本接得住,没有被碾压,他的表现对得起他的年纪和戏龄。但他的挑战估计在戏的后半段,那是太子历经波折磨劫作出选择并付出代价的部分,对演员的共情力和表现力的要求就不是一般的高了。至于李一桐,截止目前无功无过,看后半段吧,戏点有两个:一是感情线,这是一份轻灵飘逸岌岌可危却绵延不绝如《冰雪奇缘》中的遥远歌声般的恋情,要如江南秋日的烟云,如穿林踏水的笛声。二是斗争线,若只有爱情没有大义的结伴同行,那就太无趣了。以上两点,对这么年轻的女演员来说,够脱一层皮。只是有一点,她的卧蚕有点奇怪,总是让我出戏。 同样的问题还有齐王妃的额头和唇珠。我认出她是《军师联盟》中的小沅,但没认出她是《知否》里的小蝶。但我清晰地记得这两个人物每次出场我都情不自禁地死盯着脸上这两个地方,严重影响我的观剧体验和对演员专业技能的深度观察和挖掘。 唳,指高亢地鸣叫,形容声音响亮而凄清。这不是(千万别是)一个惩恶扬善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的斗争故事,我们不应对成功或Happy Ending有执念。生而为人,历尽一生,总得遇到看见一些愚蠢的坚持,无益的选择,和惨痛的代价,那些会帮助我们认清自己,认清自己实现理想坚持自我的能力和为那些坚持所能付出的最大代价。很多时候,我们人生的窘境其实在于,我们并不真的了解自己的最低处,却误判自己的最高处。
所有的罪我来承担,请陛下袒护您的孩子,袒护天下的希望。卢世瑜死谏,以当世大儒的命,为太子作保,为天下的学子作保。太子仁善,只想护住自己在乎的人。可你是天下的希望,天下必须护住你。卢世瑜死谏那番话是耐人寻味的,“君子德风,小人德草”,我教出了一个忠义仁善的君子,他作为在位者是可以影响天下的。还记得陆英给陆文昔说的话么?“可待的意思,是朝廷可待的希望啊”。要守住身边的人,首先要守住天下。守住天下,就是守住希望。卢世瑜给萧定权的书道命名为“金错刀”,错铸丽水,玉碎昆冈,辨别美媸,明善恶,保持内心……一句“金错刀”,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萧定权不怕死,但是身边的人也不怕死。卢世瑜玉碎,陆英即将顶罪处斩,他们后悔么?不悔。萧定权终于暴起,弄权而已。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你们想让我为,可以。你还有把柄在我手里。不用吴内人,是因为太子是君子。君子亦有不能忍的地方。萧睿鉴请回了太子。注意是“请”。李柏舟继续煽风点火已经失效。卢世瑜以性命作保,李柏舟就算做下了天大的局,萧睿鉴也不敢负天下人,令天下寒心。李柏舟不怕获罪于天,可是萧家并不想遗臭万年。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人都和李柏舟一样的,在最后关头张陆正也做出了选择,他选了皇帝没有选李柏舟。李柏舟处心积虑做的“搅乱重典”的大事,在张陆正的嘴里变成了“谏议”,给了皇帝台阶下,也给了这件事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不仅让皇帝满意,也可以搞死自己的政敌陆英。卢世瑜多有先见之明啊,评张陆正“人尽可君”。陆英不该死,可是陆英只能死。李柏舟,只不过擅长弄权。并不擅长治理天下。他做出来的一个一个的局,最终也抵不过人心,抵不过世道。萧定权终于明白一个道理,世间的正义敌不过时局的平衡,这是一只乳虎,被伤透了的乳虎,怎可善罢甘休?瓦解李柏舟的局,已经拉开了序幕,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