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明艺术史论家
《东方国学丛书》于1月15日在大石桥胡同53日举行了首次媒体见面会,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王小波、著名学者陈占国、艺术史论家刘传明等作为嘉宾出席。
艺术史论家刘传铭在接受中国网记者的专访时烟不离手,几缕烟雾缭绕中,更让这位儒雅的学者身上增添了几分禅意。他谈起新常态下的文化形式,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四点,也不忘强调这是他“个人”最希望看到的新常态。采访期间,刘传铭对《论语》中的名言信手拈来,不断强调希望媒体能多多传播并且弘扬传统文化,他也更希望中国能有安安静的时代环境,让史学研究者们能有心境做学问。新常态下的文化形式
新常态下的文化应该有四个特征:第一,是不断学习,孔子讲学而时习之;第二,要有自我批评精神;第三,要有足够的信心;第四,真理不排斥真理,美好不排斥美好。这是最健康的新常态,也是个人最希望看到的新常态。
我们满怀热情地拥抱新生活,但是我们也无比怀念那些不能丢掉的老传统。目前的情况下,做人的基本态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讲还是应该有理想追求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人,作为中国读书人应该体现家国情怀。我们应该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健康的人,应该有大义担当,不能只是考虑自己个人。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两方面的追求是不一一样的。这个问题往往会被切割,君子也要吃饭,不是说一天到晚只谈“义”不谈“利”。后面孔子还有补充呢,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不是方法,而是道德。所以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要中道而行,要解决“度”的问题。现在往往提到传统文化,就变成热潮,这不是一个应有的状态,也不是传统文化的形式。
现在社会风气变成这样,我们党也在反思、不断修正。严格来说,政治上有些地方是塌方式腐败,治理这样的政治文化环境,下猛药也许可以治标,但是不能治本。务必要标本兼治,可能文化就起到了治本的作用。行业有行规,每个人有自律,如果对普通老百姓来讲,不说大道理,就是干什么像什么。
中国文化研究缺什么
中国的文化史、思想传播史、或者国学研究史非常缺少一个安安静静的时代环境。新时期,我们看到了希望,大家尽量地排除政治偏见、干扰,也排除一些流行的时代思潮。这个时候,首先要安安静静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做解读,这是当务之急的事。不希望传统文化传播变成运动,不希望变成简单的潮流式的东西。这不仅是毁了我们自己,也毁了传统文化。
现在互联网的“快”,也还是从“器”的角度。工欲善其技,必先利其器,很大程度上互联网是一个传播工具,但并不是思想本身。它传播的是信息和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什么东西,“道”在哪里。用如此优秀的“器”、百变的穿透力、即时传达的优势,我们围绕着中国智慧本身,可以一以贯之。
就像我们那个时代见过的铜钱,也叫钱串子。一根绳子把钱串起来,但首先要有钱,要有宝贝,这个才叫一以贯之。所以我们每一次叙述、每一次围绕传统文化谈论的文章,就像一颗颗珍珠,这些背后应该有作为互联网也好、新媒体旧媒体也好体现的媒体人的良知和效率。
基层官员最该读《论语》
“郡县治,则天下安。”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200名参加中央党校研修班的县委书记座谈,告诫他们“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
如果谈到县委书记,那就太重要了。县委书记不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是介乎低层政权和高层政权中间最重要的环节,他们既可以到北京来倾听最高领导人习主席的话,也可以在地方亲力亲为参与具体工作,所以对他们的要求要高。
第一个要求就是,德不配位的一定要拉下来。如果一个人道德很差,又做了很高的官,这就是德不配位的。不仅仅是贪官污吏这些犯罪之人了,一定是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就要有相应的社会修养和人品学问。第二个要求是,贪腐分子已经属于犯罪范畴了,没有道德底线要严惩。第三,对现在的干部来说,目前谈反贪腐,我们只谈了一种倾向,就是在这样一个强力反腐的情况下,我们会造成误解——贪官等于坏官,清官等于好官。清官固然自己廉洁不贪,但如果不作为,某种方面上对社会、国家的危害同样不会小于贪官。贪官因为犯法犯罪,该怎么处理要怎么处理,但是这个人做的事,因人废事——从认识论上全部被否定是不应该的,又会造成思想混乱。这个问题在今后的党的思想战线建设上,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任务。
《论语》是中国人的第一本必读书,建议县委书记们都读一读。如果他是个聪明人,读不读对他的收益、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都有很大影响。(文字整理杨公振,实习生门凤晓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