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书。
谢奇香夫人被马烨羞辱,光着身子鞭打后背,气冲冲地去南京告她赢了鱼奖,马海进了监狱,谢奇香夫人光荣地回来了。
沿途百姓黄土铺地,鲜花遍洒,点香献礼,夹道欢迎。朱皇帝下令,所经驻军,列队迎接,接受奢香夫人的检阅。
终于洗尽屈辱,王者归来。
沐英给了她很高的礼遇和自治权,沈万三也以商人敏锐的嗅觉和高瞻的视界,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商机:
一个红得发紫的政治明星就是最好的资源和自带流量;
一块尚未开拓的蛮荒之地就是最大的空间和充满生机;
一个没有竞争的原始市场就是最丰的红利和垄断行业。
沈万三不可谓眼光不毒和善于抓住机遇。
奢香夫人的龙场九驿
他向沐英提出到贵州去,去帮助奢香夫人去完成对皇上的承诺:刊山凿险、开置驿道。
沐英同意了,还授予他为王府全权代表的权力,还有一个光明正大的头衔:沐王府长史(从五品),总理负责贵州驿道及商贸业务。
沈万三带着长子沈茂,次子沈荣来到了贵州。
贵州山高路险,行旅维艰,与内地的交往受着很大限制,境内各地的联系也不紧密,出贵需三个月。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元代时,贵州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个行省,为三省毗连的极边之地,居民为苗彝及少数民族,尚未开化,为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亟待开发交通。
奢香夫人得知沈万三父子的到来,以极其隆重的礼仪接待了他们。
为早日完成对皇上开修贵州通往云南驿路的承诺和敕令,奢香夫人和沈万三父子,历时九个月,风餐露宿,完成了从龙场到毕节,共二百八十里的堪测工作。
开修驿道和建筑驿馆需要一大笔钱,他动用了十三年前,刘伯温为他转移的资金。
接着他和奢香夫人达成了一个商贷和商贸的协议:由他货款给奢香夫人,修凿驿道,分年(按揭)由当地的药材,马匹,山漆,桐油和茶叶偿还,完成当年的还款后,多余的可以按市价收购。
驿道开通否,奢香夫人可以抽收厘金,开拓税源。
这是一个多方赢利的方案,山民们的土产有了销路,家庭有了收入,沈万三有了稳定的货源,土司们增加了税收,政府有了岁入,朝廷有了贡品,地方经济得到发展,边疆得到稳定。
驿道全长五百六十里,分为九个驿馆,中间有站点,间隔三十里,俗称九驿十八站。奢香夫人率领部众自备口粮、工具,披荆斩棘,开山凿道,逢水搭桥,历时四年,修通从“开偏桥、水东以达乌蒙、乌撒及容山、草圹诸境,立龙场九驿。”(《明史》卷《贵州土司传》)
龙场九驿
各驿由水西土官管理,马匹、夫役、驿馆等给养,驿道的维护,概由当地头人、土民自行备办,以分包形式,厘金分成。
“龙场九驿”的驿道,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一条向西,经水东(贵阳东北)过乌撒、去乌蒙(云南昭通);一条向北,经草塘、六广,过黔西、大方而达于毕节,与川黔滇驿道相接,从而连通四川的蔺州和永宁。
龙场九驿线路图
驿道的开道,极大方便了云贵川三省的商旅往来与物资交流,也加强了内地与西南边疆的联系和统治,保证了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政令畅通。
“龙场九驿”的九个驿站,依次是龙场驿、陆广驿、谷里驿,水西驿、奢香驿(西溪驿)、金鸡驿、阁鸦驿、归化驿和毕节驿。
贵州水西驿道的开通,朱元璋高兴地说:“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
明代诗人吴国伦在《次奢香驿因咏其事》咏道:
我闻水西奢香氏,
奉诏曾谒高皇宫。
承恩一诺九驿通,
凿山刊木穿蒙茸。
至今承平二百载,
牂牁僰道犹同风。
西溪东流石齿齿,
呜咽犹哀奢香死。
中州男儿忍巾帼,
何物老妪亦青史。
君不见,
蜀道之辟五丁神,
犍为万卒迷无津。
帐中坐叱山川走,
谁道奢香一妇人。
十二年后,年仅三十八岁的奢香夫人英年早逝,朝廷封为大明顺德夫人,子世袭贵州宣慰使职。
沈万三马帮的神秘生涯
几百年来,在云贵川的崇山峻岭之间,行走着一群群人,一驮驮马队,马铃声脆,马蹄哒哒,赶马调的歌声回荡在山谷:
夜晚,我在松坡坡上歇脚,
叮咚的马铃响遍山坳。
我唱着思乡的歌喂着马料,
嘶鸣的马儿也像在思念旧槽。
搭好宿夜的帐篷,
天空已是星光闪耀。
燃起野炊的篝火,
围着火塘唱起赶马调。
远处的山林里,
咕咕鸟在不停地鸣叫,
应和着头骡的白铜马铃,
咕咚咕咚响个通宵。
我听见呼呼的夜风,
在山林间不停地呼唤,
夜风啊夜风,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心神不安?
我看见密麻的松针,
在枝头不停地抖颤,
松针啊松针,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思绪万千?
我看见闪亮的星星,
在夜空里不停地眨眼,
星星啊星星,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难以入眠?
马蹄声声,在青石板路上一路得哒,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远方的故事;烟雨蒙蒙,在山间峡谷中弥漫,仿佛是母亲在抚摸着游子的面容。
老街门前,古驿渡口,倚杖的老娘亲,翘望的婆娘们,望着远方的马队,等待着儿子和丈夫的归来,还有他马背上驮载着的希望和温柔。
在这遥远而漫漫的南丝绸之路上, 常年行走着的马帮队伍, 它仿佛一首艰难而雄壮的历史长诗, 把古老的马帮故事四处传说。
马帮
在马蹄得得的山间驿道, 布满了马蹄的印迹和旅人的脚步, 系在马脖子的铜铃, 一路洒下串串乐音,一个个辛酸的故事。
王阳明的《瘗旅文》讲述,来自中原的一吏目父子及一仆,三人惨死蜈蚣坡的伤感文。
赶马人大裤脚包裹着青头布套, 火枪长刀,辔头的红缨,峻冷的飞镖,还有那长长的竹烟管。
篝火和烈酒陪伴着赶马人, 颤悠悠的马鞭时不时在空中,丢下个炸响,惊飞了枝头的夜莺。
马背上驮着兽皮和药材, 驮架上满载着盐巴和粗布,马铃声声,随风飘荡在乌蒙山中。
马铃唤来漫天的朝霞, 吆喝声把响水滩的雾霭驱除,唤醒乌江的一江水晨。
赶马人挥舞着手中的长鞭, 清脆的鞭声响彻林密的山谷, 风雨兼程是赶马人的旅途, 在篝火深箐中露宿,数着天空闪烁的晨星。
山巅的星星仿佛晨晓的露珠,一般晶莹;长刀弯月映着东方的旭日,一样亮眼。
马帮的路走了千里万里, 走过彝民的村寨和苗家的坝子。
茶马古道并不是一条单一的道路,它是由主线以及延伸出来的大大小小的若干分支的统称,像条奔腾不息的大河,纳百川而入海。
远去的马帮留在了岁月的年轮,尘封的记忆是一首沧桑的歌,站在古道的驿站回首来时的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这千年古道,扑朔迷离,犹如一张巨网,有踪迹而不定形,全凭世世代代的商帮和赶马人的马帮来传承。
因而,茶马古道更像一个神话,一种传说……
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从云南向西北,横跨世界屋脊的原始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的这条神秘茶马古道。
它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道路之一,至今入藏之旅仍是探险之旅。
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穿行,或丧身异土他乡。
沈万三的马队就从这条古道,驮着茶叶和各种山货,来往于雪域藏区和云南贵州之间。
我不知道,沈万三是否随马队到过雪域西藏;
也不知道,他是否到过缅甸,暹罗和印度。
也许八旬的高龄,己不允许他再跋山涉水,但他的心肯定早己到过,那是他的商业版图,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商团与马帮的神秘组织
古代,官方驿制的时兴时废一直社会发展交通方面的大问题。明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的商团化马帮便迅速发展起来。
专门从事大宗货物长途运输的马帮,骡马多者数百匹,有的甚至多达数千头。在云贵川之间,就有大量这样的马帮商团在来往运行。
走马帮
马帮商团化的出现,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马帮与工商业主之间建立相对固定的依存互利关系。
马帮首领俗称为“锅头”(东北叫垛头或舵头),他既是经营者、赶马人的雇主,又大多是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马锅头经常与商号密切合作,相当于现在物流园的物流公司与工厂的合作。
商号与马帮在产销和运输之间,形成的专业分工与依赖合作关系,这对双方扩大再生产极为有利,也是马帮运输业的稳定保障和发展的基础。
与东北马帮不同,一般来说,云南马帮的组织形式有三种。
一种是家族式的,世代都投入马帮,以赶马为职门卫,骡马自家所有,还以以自家的姓氏命名,如昭通陈家,毕节王家都是几百年的马帮世家,兼中原镖局功能。
第二种是逗凑帮,一般是同一村子或相近村子的人,每家出上几匹骡马,结队而行,根据业务可大可小。
各自照看自家的骡马,选一个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赶马老人作马锅头,由其出面联系生意,在沿途都有熟人,对天气地理都非常了解。结算分红时可多得两成左右的收入。
第三种姑且称之为结帮,它没有固定的组织,只不过因为走同一条路,或是接受了同一宗业务,或是因为担心匪患而走到了一起。
这是临时和松散的,到了地头,道一声珍重就分马扬鞭。
这几种组织形式有时会搅和在一起,成为复杂而有趣的马帮现象。走西藏的马帮一般都是家族大商号的马帮,因路途遥远,几千里征途,往复一载。
而沈万三的马队是行走在云贵川藏最大的新兴马帮组织,他是半官半商的形势,依靠驿站,又建设了大量服务区性质的酒店旅馆和货栈,服务于马帮,可供歇息补给,也可易货,办理托运。
他的马队与别的马帮不同,马帮是单程的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而他的马队己有现代物流园的萌芽形式,可以中途组团和配载,一程一程的接力。
这样极大地方便了小商户的小额配送,降低了成本,缩短了时间和路程。因为半官方组织,沿途有驿卒和土司官兵的保护,也很安全。
茶马古道路线图
茶马古道的起点和终点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是西藏,经四川,湘鄂,终点是江苏,为东西运输大动脉。
第二种说法就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是昆明,经云川入藏,终点是亚东,甚至是新疆,到中亚。是西南运输大动脉。
而且茶马古道全长有一万多里,是输送茶叶到西藏的道路。
茶马古道是从唐代开始,四川绵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叶慢慢的开始流入西藏地区,开始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出现了茶叶开始送往西藏的道路。
在唐代,青藏道是藏区与中原地区往来的主要交通道。
茶马古道就像是西南的一张运输大动脉,使得各民族通过这一张网,加强了联系和沟通,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和融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马帮
西南边疆的云贵而言,贵州地区在历史上茶马互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经由沈万三在云南(现包括贵州、云南两省)进行了近二十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将中断的贵州部分古驿道打通。
当时云贵一代经济的发展与商品流通,很大程度上要倚重于此通道。至二战中后期,马帮经济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最后直至抵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由于沈万三的参与与提升,不仅疏通了国内运输网络,还开通了国际的南丝绸之路。
由于明朝运往西北藏区的茶叶,仅占全川产量的十分之一,即100万斤,支付在甘青藏区“差发马”所需茶叶,其余大部川茶,则由黎雅输入藏区。
而藏区僧俗首领向明廷朝贡的主要目的,又是获取茶叶。因此,他们就纷纷从川藏道入贡。
“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鸟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茶。”(《明太祖实录》)
沈万三也以岁入白银三万万两,相当于年贸易额达九百亿,又迅速积攒了巨额财富。
这不但在当时的民营企业中,即使在今天,也是牛逼克拉斯的巨贾,一般的企业难以望其项背的巅峰。
贵州高原既出产茶,又出产马,茶马文化,相当发达。贵州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宜茶树生长。
历史上,贵州盛产马匹。古代贵州产马,宋代就已有名。
相对北方如蒙古马,这种贵州马个头虽小,但吃苦耐劳,适应性强,负重量大,尤善翻山越岭,长途奔走。
飞越峰的水西名马
在明大军征讨云南时,贵州马的种种优点就为朱元璋及其属下看重。有位叫李学一的贵州官员就在一篇碑文中说:“ 贵州为西南重地,而远在万里,安能一日忘兵,又安能一日忘马!”
被朱元璋赐名曰“飞越峰”的水西名马,奢香夫人首贡500匹,后其媳妇又带60匹入朝献恩,岁岁入贡。
南宋推行茶马制度,贵州也成为茶马交易的重要省份之一。
贵州茶马古道,主要地处川黔、滇黔、楚黔,奢香夫人的龙场九驿等官道和商道的开通,使贵州茶叶和土产东走中原,北上川藏,西出滇缅,南下两广。
不仅作为贡品随马进京,还沿滇黔驿道远销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及马来西亚等国家。
古时贵州,其地四塞,鸟道难寻的生存环境,人们只得以寨群居,各个寨子的精壮汉子们组成马帮,将茶叶、马匹等运送上茶马古道。
出门在外,讲究的是团结和义气,他们不靠天、不靠地,靠的是与兄弟们的互相照应和帮衬,一起满载希望出发、一起平平安安回家。
贵州的茶马古道是一部史诗,是一个西南少数民族的贸易史和奋斗史,其中的艰辛困苦,可以想象,无需赘述。
贵州的茶马古道又是一个宝藏,是一个星罗棋布的文物带。沿途数十个文物遗址之中,它为我们编织的,是一个地域文化的传承。
马帮驮队
贵州的茶马古道,它不光为贵州人提供了一份民族记忆,还是历史与文化得以延续的现实标本。
它的存在,让贵州的地域文化,变得立体而丰满;
也因为它的存在,久远的历史,为现代人提供一份珍贵文化。
沈万三
沈万三也被后人尊为黔商鼻祖,中华商圣。
他当之无愧,迄今也是一座丰碑。
这仅是他在商业上的成熟,在工矿上,他更是大开大阖,布局全黔,开辟了远比辽东更大更全的矿业王国。
他如何在短短十几年里,建下如此不世之功业,请看下集《沈万三的矿业王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