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黄梅戏女驸马唱词】新科进闻喜宴

青岛日报2021年12月12日版面

文熙妍始于唐代,是过去时代的产物,是专门为考上真史的人举办的宴会。

隋文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至唐代更加完善,至清末被废除,前后延续1200余年,为历代王朝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科举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制度,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就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推崇备至。闻喜宴是进士接到金榜题名喜讯后举办的第一场庆贺宴会,名字起得很好,直观、形象。闻喜宴大多在曲江池举办,又被称为“曲江宴”。在唐代,闻喜宴一般是朝廷下令举办的庆贺宴会,具有浓厚的王朝色彩,高中进士的人需要自筹经费参加,有专门的“进士团”负责承办,进士们只要交钱,具体操办都由进士团负责。所谓的进士团,不是进士们自发成立的互助性组织,而是一个营利性机构,通过为进士们举办宴席挣一些钱。除了闻喜宴,新科进士还要参加一系列的其他宴会,被称为“关宴”,名目繁多,当然花费也很巨大,对于富家子弟来说应付没有问题,可是对于家境贫寒的人来说,却构成巨大的负担,有些人甚至要典卖衣物才能筹措经费。所以,唐代晚期曾经专门出台政策禁止新科进士的奢靡宴会,唐武宗、唐熹宗都曾颁布政策,对新进士宴饮的资费、参加人数以及时间范围都作了明确规定,但是效果不佳。


到了晚唐,闻喜宴开始由朝廷出资。据《旧五代史·唐书》记载:“新及第进士有闻喜宴,逐年赐钱四十万。”宋代沿袭唐代制度,由政府出资举办闻喜宴。宋代皇帝对闻喜宴非常慷慨,花费的钱数更多,宋哲宗下令赐钱3000缗,也就是300万钱,用于举办琼林宴。按照程民生先生《宋代物价研究》推测,“士大夫之间一次小聚,500文也就可以了”。照此推测,300万钱可以举办6000次文人小聚。当然,皇家赐宴的菜品质量非一般文人小聚可比,价格当然也不具有可比性。不要说皇家,就是一些高官家的正式宴席,一次耗费上万贯也是常事,蔡京一次举办宴会,有一道菜叫蟹黄馒头,仅仅这一项就耗费130万钱。如果照此标准来看,皇帝花费300万钱举办琼林宴倒是不算太奢靡。


虽然殿试不是自宋代开始,唐代武则天时期已经有了,但是,把殿试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是在宋太祖时期完成的。吏部考试以后,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也就是主考官,决定名次。按照科举惯例,考中人员把主考官称为老师。这种形式使得所有考中进士的人员都成了“天子门生”。如此一来,天下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都成了皇帝的学生,知识分子以此为荣,皇帝也达到了延揽知识分子的目的。对这些天子门生慷慨一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更何况这种事情对一个人来讲,一生只有一次。宋太宗、仁宗、徽宗对闻喜宴非常重视,都要赠诗庆祝。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以后,还要赐给《中庸》《大学》《儒行》文章,以示奖励,并且吩咐御厨做几个菜送来。不仅如此,皇帝还要赐花,进士把花戴在头上。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考试也走入了历史,“闻喜宴”这个词汇也早已融入了苍茫历史的背影里。


宋代闻喜宴举办地点前后有些变化,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8)在开宝寺,次年改在迎春苑,5年后又改在琼林苑。所以,此后的闻喜宴又被称为“琼林宴”。进士们宴罢往往结队游琼林苑,成为当时盛事。司马光、文天祥等人都曾经参加过琼林宴。于是,“琼林宴”在宋代以后的小说、戏剧中成为一个高频词。京剧专门有一场戏就是《琼林宴》,也叫《打棍出箱》,是谭鑫培、余叔岩的代表作。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赐宴地点改在辟雍,并恢复“闻喜宴”旧称。元明清以后又被称为恩荣宴,但是,恩荣宴这个词似乎不太受欢迎。虽然赐宴地点也一再改变,但是琼林宴这一称谓却沿袭下来。


琼林苑在东京汴梁西南,也是一处皇家园林,和金明池紧挨着。传为张择端所画、现藏天津博物馆的《金明池图》中左下角绘有琼林苑牌坊。黄梅戏《女驸马》中的唱词很有代表性:“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打马御街前是指进士骑马戴花游街的行为。


无论是闻喜宴,还是戴花骑马游街,都是皇帝对进士们的一种褒奖行为,以此激励天下的读书人努力读书。同时,也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有效手段。天下读书人都去考科举,一心努力读书,天下归心,万民归治。


与闻喜宴对应的还有鹿鸣宴,是在乡试结束之后,地方官为举人举办的宴会。当然,参加这样的宴会,也意味着命运的改变。中了举、中了进士对一个古代读书人来讲确实是改变命运的大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自然是一大幸事。古人说,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可以说是人生最值得炫耀的资本。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