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草莓红,干货看这篇!引起设施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原因是什么?

设施草莓红中柱根腐的原因是什么?

红中柱根腐病是草莓栽培过程中的主要根病害,发生在育苗及栽培各个阶段,很难预防,轻则降低草莓产量和质量,重则导致植物死亡,绝产。

症状描述

红中柱根腐病发病症状可分为急性萎蔫型和慢性萎蔫型2 种。

急性萎蔫型

急性萎蔫型主要危害叶片及植株,受害症状表现为:叶尖突然萎蔫,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

慢性萎蔫型

慢 性 萎 蔫 型 主 要 危 害 新茎、叶片及植株。新茎受害症状表现:发病初期新茎韧皮部产生红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点(图1),中期病斑逐渐扩大并连成片,此时韧皮部及维管束大部分被侵染,病部呈红褐色,严重时形成环形黑褐色病斑,侵染整个韧皮部,阻断植株养分和水分的运输(图 2)。叶片受害症状表现:发病初期新叶叶缘微卷,叶尖萎蔫(图 3);老叶褪绿、黄化;中期叶片颜色加深,呈深绿色,植株萎蔫时间拉长(图 4);随着危害程度增加,新叶变褐、干枯,老叶失水、干枯且表面变红(图5),植株萎蔫后不恢复;严重时植株干枯死亡(图 6)。

红中柱根腐病慢性型主要症状是植株萎蔫,且萎蔫时间从中午向早晚拉长,正确辨识红中柱根腐病和其他引起植株萎蔫的原因,有利于及时分辨病害并针对性解决问题。①草莓青枯病:叶色不变、叶片失水萎蔫、似烫伤状,叶柄呈紫红色下垂,随危害程度增加萎蔫时间从中午向早晚延长;危害严重时植物萎蔫死亡。病株根茎部横切,根冠中导管褐变,湿度高时可挤出乳白色菌液。②高温日灼:叶缘呈褐色、失水性干枯,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植株呈失水性萎蔫;叶柄、匍匐茎失绿、呈红色,灼伤部位呈黑褐色焦枯,严重时环圆形灼伤部位以上,植株干枯死亡。

发病特点及检测

红 中 柱 根 腐 病 是 低 温 病害,土壤温度 10℃是发病最适温度,土壤湿度大发病加重;当土壤温度超过 25℃时,即使湿度再大,该病也很少发生。

红中柱根腐病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综合危害的结果,主要是由卵菌纲、疫霉属的疫霉菌引发,但其主要致病、致死菌为半知菌纲、尖镰孢菌属的尖镰孢菌。显微镜下疫霉菌的孢子囊呈卵形或倒洋梨形,孢子囊有明显的孢子梗,孢子梗单一或假轴式分枝。尖镰孢菌子囊壳群生,子囊圆形或棍棒型,子囊孢子卵圆或椭圆形;无性世代中小型分生孢子肾形或卵形,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形。

图 7 受侵染根系从根尖向上腐烂

发病原因

导致红中柱根腐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归结于以下方面:①连作障碍,多年连续种植草莓,栽培介质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导致介质中病原菌积累,从而引发病害;②前茬作物影响,番茄、茄子、马铃薯、甜菜等前茬作物的栽培能加重红中柱根腐病的发生;③植株长势弱,抗性下降易发病,在草莓栽培过程中茬口交替期易发病;④农艺操作伤口过多,增加病原菌侵染风险;⑤肥料管理不当,氮肥过多、植株生长过快导致光照、通风不良,降低植株抗性;⑥水分管理不当,大水漫灌导致草莓根系湿度过高,易滋生病原菌。

传播途径及侵染过程

红中柱根腐病主要通过栽培介质传播或植株带菌传播。一般病原菌以卵孢子的形态存活,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侵入根系,根部出现菌斑,菌丝沿中柱生长,中柱受侵染逐步变成红色。

防治措施

红中柱根腐病涉及的致病微生物较多,治疗效果有限,因此该病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在整个草莓生产各环节中做好预防工作,也就是说防病大于治病。具体防治共有 6 个步骤要严格注意。

品种选择

近年来红颜草莓以其浓郁的口感、靓丽的外观、较高的产量和收益,受到广大种植户的喜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该品种抗病性相对较弱,尤其在育苗过程中红中柱根腐病多发,为后期草莓栽培管理埋下隐患。因此选择抗病性强或品种纯正的无菌草莓种苗,是有效降低红中柱根腐病侵染的方法。目前综合口感、颜色、外观以及品种抗性等因素,草莓在品种上多选择‘圣诞红’ ‘金藏香’‘京御香’‘京桃香’等品种。

育苗环节

在草莓育苗过程中特别要做好红中柱根腐病的防治。

(1) 植 株 整 理 尽 量 选 择晴天上午,不要一次性制造大量伤口,以免削弱植株生长势,降低抗性,进而侵染病害。

(2)夏季雨后需及时处理种苗,注意排水,以免田间积水,影响种苗根系呼吸,从而降低植株抗性;其次,积水能增加土壤粘度,改变根系环境,易于疫霉菌的发生;最后,及时喷施药剂,预防病害。一般使用阿米西达、百菌清、恶霉灵等药剂;施药时注意交替使用药剂,避免草莓种苗产生抗药性,增加后期病害防治难度。起苗环节

(1) 在 草 莓 苗 出 圃 之 前2~3 天用阿米西达对整个苗圃经行防治。施药最好选择在傍晚进行,以免白天温度过高,蒸腾过快,导致药剂浓度增加、产生药害。

(2)起苗时提前在苗圃中浇水,即可以使土壤松软利于起苗,又能保护种苗根系,避免伤根过多,定植后影响种苗成活率。

(3)人工起苗时尽可能保留较多的草莓须根,有利于后期草莓种苗栽培及缓苗。

(4)尽量按照种苗大小分级起苗,利于起苗后种苗运输。

(5) 起 苗 后 种 苗 需 放 在流动的水中冲洗,一方面可以让流水散掉草莓种苗的田间热,利于后期运输;另一方面可以清洗掉苗圃土壤,能有效降低土传病害发生。

运输环节

(1)预冷处理:在种苗运输前,可提前在冷库中对种苗进行低温锻炼,以提升其抗性,降低运输中损耗。

(2)避免种苗失水:用塑料袋、毛巾等对种苗根系进行护根处理,以免运输时间过长,种苗失水,降低其活力。

(3)冷藏运输温度温度控制在 8~13℃,以免温度过低,导致种苗冻伤;温度过高导致种苗失水死亡。

定植前环节

种苗运输到定植地,往往需要短暂的存放,在种苗存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存放地的选择:种苗存放地需背风、避免阳光直射,以免蒸腾作用旺盛,导致种苗失水;②种苗存放密度适中,以免种苗之前产生内热;③存放地面需洒水。

草莓种苗在种植前必须经过再次人工选择,将种苗进行分级,一方面有利于定植后种苗管理,另一方面提早去掉带病苗,降低定植风险。注意事项:在种苗整理时尽可能少制造伤口,尤其是基部伤口,以免增加病害侵染。

种苗整理后需进行植保,降低种苗自身带菌,提升定植后种苗成活率。一般植保环节可先用自来水冲洗种苗根系,特别是异地裸根苗;之后用阿米西达或多菌灵等杀菌剂浸泡对种苗消毒。浸泡时要先放种苗根部,然后整株没入,浸泡时间在 3~5 min,之后种苗放置阴凉处晾干。

定植环节

定 植 草 莓 时 不 要 干 旱 缺水,也不能长时间大水漫灌,一般水淹后的草莓苗易产生红中柱根腐病。

除了以上环节以外,草莓发生红中柱根腐病后,不同的危害程度其防治措施也是不同的,具体内容如下:①生长期草 莓 发 病, 可 选 用 25% 阿 米西 达 3000 倍 液、70% 代 森 锰锌 500 倍液交替喷施,或选用1200~1500 倍液恶霉灵灌根,7 天左右防治 1 次,整个生育期使用 3 次。②对于危害严重的温室,可选用 50%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喷施或 58% 甲霜灵锰锌灌根。注意对于红中柱根腐病危害严重的植株可立即拔除,之后用 30%杀毒矾 500 倍液消毒病穴,避免得病植株及病土二次侵染。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急性型和慢性型的发病高峰不同,其防治方法也有差异。

◆急性萎蔫型

一 般 急 性 萎 蔫 型 发 病 高峰有 2 个,第 1 个发病高峰是6~7 月较强且持续降雨后。发病原因:①雨水滴溅导致土壤中病原菌大量接触种苗,增加染病风险;②雨后排水不畅易形成田间积水,导致根系缺氧,抗性下降,严重时能引起根系腐烂;③雨后晴天蒸腾作用旺盛,田间易形成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及侵染。第 2 个发病高峰是 10 月草莓覆盖地膜后。发病原因:①覆地膜时易产生新茎损伤,有利于病原菌侵染;②膜下湿度过高,有利于病害发生及侵染。

针对急性萎蔫型具体防治措施如下:①及时通风散湿,改善田间种植环境;②合理灌溉,浇小水,避免引起积水;同时注意浇水时间,选择晴天上午浇水,避免降低根温,影响根系生产,导致浇水后产生沤 根; ③ 增 施 有 机 肥, 提 升种苗抗性;④可选用青枯立克200 mL+ 大蒜油 15 mL+ 有机硅兑水 15 kg 进行均匀灌根,一般 3 天施用 1 次,连用 2~3 次。

◆慢性萎蔫型

慢性萎蔫型发病高峰有 2个,第 1 个发病高峰是 11 月开花结果初期。发病原因:①花器及果实对养分有极强的调运能力,导致种苗自身抗性下降;②此时温度较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第 2 个发病高峰是次年 2 月底换茬期。发病原因:一茬果养分消耗过多,导致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营养失衡,从而引起种苗抗性降低。

针对慢性萎蔫型具体防治措施如下:①及时补充肥料,一般种苗自身消耗过大时,需选择速效性肥料,以快速补充植株养分的缺失。每 667 m 2 可追施肥料 1.5 kg,选择氮磷钾比例为 20:20:20+TE 的水溶肥。②水分管理,浇小水,保持土壤湿润。③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病残果及残余果柄,避免过多营养消耗,同时增加种苗透气、透光性。及时采摘成熟果,合理疏花疏果,防止早衰。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