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丝路】一个是丝路的奠基人,一个是丝路的开拓者,这两人中国人得记住

班超和张健,一个是丝绸之路的创始人,一个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藉由丝绸之路,他们的名字传遍了公元一世纪的亚洲大陆。

虽说张骞是一名大汗使臣,是出色的外交家,但他的生平事迹让他更像一名冒险家。就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张骞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通商之路。张骞用了十三年时间,游走于西域诸国,每个西域国家都知道张骞的大名。在张骞之前,从来没有中国人的足迹遍布中西亚。

汉武帝具备所有“武帝”共有的特点——穷兵黩武。在当时,汉朝主要的对手就是盘踞在北方的匈奴,为了打败匈奴人,汉武帝可谓煞费苦心。一次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在匈奴人嘴里听说,有个西域国家名为大月氏,匈奴人曾杀掉了大月氏的王族继承人,所以大月氏与匈奴有世仇。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本着这一原则,汉武帝想要联络大月氏,与该国夹击匈奴。为了与大月氏建交,汉武帝开始挑选使臣。

就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风沙、飞雪、炊烟、驼铃,这四个元素就是古代西域的真实写照。张骞的目的地远在七千公里之外,在这段路上既有夺人性命的流沙荒漠,又有虎视眈眈的敌国。使臣想要顺利地穿越险地,靠的不只是无所畏惧的胆识,还要有一副能言善辩的口舌。汉武帝招贤纳士,在全国张贴招贤榜,看热闹的人有不少,可站出来揭榜的寥寥无几。

最终,在为数不多的应征者中,汉武帝选中了张骞,将其任命为郎官,赋予他出使大月氏的光荣任务。

公元前一三九年,张骞正式出发,他的队伍中除了匈奴向导堂邑父外,还有一百多名随从。一行人自陇西开拔,浩浩荡荡地向西而行。西行之路,不同于长安,匈奴人的踪迹随处可见。为了掩人耳目,张骞不得不走小路,逐水草而行,防止随时可能袭来的匈奴人。

然而,就算张骞如此谨慎,一百人的目标还是太大。在甘肃临挑一带,使团遭遇了一队匈奴骑兵,除张骞和匈奴人堂邑父之外,其余随从均被屠杀。匈奴单于早已通过其他渠道获知汉朝联络大月氏的目的,所以于情于理单于都不可能放过张骞。

不过,由于张骞毕竟是汉朝使臣,将其杀掉未免有些不妥,所以单于将张骞和向导堂邑父拘禁在北地,让他们牧马放羊。为了控制住张骞,单于还胁迫张骞迎娶了一个匈奴女人,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迫其投降。

不得不说,同时期的汉朝人非常有骨气,张骞与后来的苏武一样,哪怕沦为匈奴人的奴隶,仍不肯就范。虽然遭到了拘禁,但张骞始终在寻找逃出生天的机会。

张骞在北地苦熬了,十一度寒暑,连匈奴人都差点忘了有这样一号人。趁着匈奴人放松警惕,张骞带着妻子找到了同样被拘禁的堂邑父,一起跑出了北地,继续完成他们的使命。

虽然恢复了自由身,但张骞丝毫不敢马虎。如今他仍要完成汉武帝赋予的使命,而不是安于现状。由于张骞在出逃之前,没有准备任何粮食和饮水,所以他们在荒漠上九死一生。所幸,堂邑父是个神箭手,靠着他出色的箭技,三人总算靠着野兽的血肉充饥解渴,挺过了荒漠。

被匈奴人活捉的教训使张骞变得愈发警觉,他重新规划了西行的路线,沿着天山山麓小心而行,先后途经焉耆国、龟兹国、疏勒国,终于越过了戈壁,翻过了冰雪覆盖的帕米尔高原,抵达大宛国。大宛国在西域诸国中实力较小,但却比较富庶。

别看这个国家只有七十多个城镇,几十万人口,但大宛人却靠着当地盛产的名马“大宛马”赚取大量利益,成为中亚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大宛王想要将自己的生意做到汉朝,正赶上张骞途经大宛,他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将张骞请入王宫盛情款待,并派出熟悉大月氏环境的翻译、向导,陪同张骞一块出使大月氏。大宛王想要靠这种方式给大汉使臣留下好印象,与汉朝建交。

遗憾的是,如今距离张骞出发已有十多年,大月氏的形势早已事过境迁。如今的月氏人,已经来到大夏,建立新的政权,名为“小月氏”。小月氏从游牧转型为农耕文明,逐渐成了一方强国。由于月氏王室易主,现在的月氏王族已不再对匈奴抱有敌意。

无法与月氏人结盟,张骞不想无功而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骞游历西域各国,开始调查各地的风土民情以及军事情报,希望这些情报能于汉朝有益。考察了一年以后,张骞已对西域情况了若指掌。随后,张骞踏上了归国之旅。

在回去的路上,张骞为了避开匈奴人的治地,不得不多次改换路线,沿着昆仑山麓返回。悲剧的是,张骞再次遭遇了一支匈奴骑兵,被掳入匈奴为质。公元前一二六年,匈奴内部爆发战争,张骞与妻子终于趁机逃离,重返中原。

张骞荣归故里后,将所获悉的全部情况全部汇报给汉武帝。汉武帝深知这份情报来之不易,张骞的考察填补了军情的空白,使汉朝对西域了若指掌。随后,汉武帝将张骞封为博望侯,慰劳他多年的劳苦。

七年后,张骞再次从蜀地出发,考察西南地区。遗憾的是,因为当地蛮人顽固不化,多次派兵滋扰,以至于张骞无功而返。张骞晚年第二次前往西域,代表汉朝与诸国建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自此,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沟通愈发频繁。

在与西域诸国进行通商的过程中,两地商人重走张骞的西行之路。在当时,汉朝最有名的商品就是丝绸,因而这条路亦被称作“丝绸之路”。由于在古代,世界上唯有中国率先培育桑蚕,其他国家根本没有丝织品,所以这种商品一来到西域立马成为紧俏物资。

根据我国考古学家的发现,从商周时期开始,我国就已经有了一套完备的丝绸生产技术。当丝绸生产技术发展到汉朝,工艺已臻完美。虽然,陶瓷、茶叶同样是汉朝的特产商品,但它们都没有丝绸畅销。所以,这条商路在现代史学界始终被以丝绸冠名。

到了西汉晚期,尤其是王莽篡汉之后,由于国家动荡,中国的外贸发展倒退了几十年。早年汉朝与西域之间的通商盛景再也见不到了。由于丝绸之路的阻断,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原与西域再未通商。张骞曾走过的这条路,被历史的风尘掩埋。

东汉建立政权后,中原重新恢复稳定,国力恢复到西汉时期的强盛。永平十六年,汉明帝派大将军窦固北征匈奴。值此之际,班超毅然弃笔从戎,投身行伍,北上追击匈奴。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班超靠着出色的军事天赋无往不利,一举扫清了汉朝的边患。至此,张骞所留下的丝绸之路终于被扫清,汉朝得以再次与西域建立交流。

班超来到西域后,与西域诸国国君缔结了友谊,帮助多个国家平息战乱,抵御外敌。公元七十六年,汉明帝曾想将班超调回中原,然而此时西域诸国极力挽留班超,希望他能继续代表汉朝留在西域。盛情难却之下,班超选择继续留守西域。在后来的岁月里,班超带着军队继续驻守于边疆,多次打败了汹汹来袭的匈奴军,确保了西域的稳定。

由于班超的原因,西域诸国对汉朝的好感度越来越高,纷纷表示要与大汉王朝恢复邦交。随着两地使臣交流越来越密切,重启丝绸之路的事宜也被提上日程。陆陆续续开始有商队重新走上这条商路,开展外贸。河西走廊恢复了往日盛景。班超就像是这条商路上的守护神一样,在丝绸之路上缔造了“大漠无兵阻,穷边有游客”的神话。

随着中原王朝改朝换代,丝绸之路的使命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开始的商路,到后来的宗教、文化交流之路。直到明中期之前,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从未停止。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贸易逐渐成为明朝的外贸重点,所以丝绸之路终于逐渐衰落,直至被尘封在历史长河中。

很少有人知道,“丝绸之路”的名字之所以传遍世界,还得得益于一个外国人李希霍芬。“丝绸之路”这个贴切的名字,便是李希霍芬在一百多年前取的。与众多痴迷于华夏文明的外国人一样,李希霍芬渴望来到中国进行地质研究。

自1868年开始,李希霍芬先后进行了七次中国行。像两千年前的张骞一样,李希霍芬的足迹遍布丝绸之路沿途数个省份。一个连中文都听不懂的外国人,用自己的偏执,将丝绸之路文化带向了世界,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固有印象。

参考资料:

【《汉书》、《资治通鉴》、《中国“丝绸之路”》】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