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打仗电视剧推荐最火的搞笑,干货看这篇!《王牌部队》烂在哪里?看看苏联版李云龙的故事就知道了

最近,一部名为《王牌部队》的电视剧被媒体称赞为“军旅剧的新天地版”,但也有小伙伴私信。这个电视剧真荒唐,我去看看。


我跑去看了几集,差点当场去世。


光是看第一集,你都会觉得觉得这俩男主怕是有点大病。


一号男主刚出场时,还在一脸深沉地思念牺牲了的哥哥,他说自己参军是为了接过哥哥的钢枪,怎么看都像是一心报国的大好青年。


结果不到一分钟,他就突然偷了指导员的衣服,冒充首长吓唬战友,被发现挨批的时候他还嬉皮笑脸,完全没觉得自己做错了啥。


二号男主也是新兵,连部队营房都没见到,就在火车上突然对着首长化身霸道总裁:“24个月以后,我在军校,72个月以后,我在野战部队带兵!”


更离谱的是,主角听说女兵要和他一起去找人的时候,很不屑地说了一句女兵跑得慢,我自己去吧。


这要是在现实中敢说这话,不被微博各路女拳大V花样diss喷到公开道歉就不可能收场。


可剧里的一大群女兵不仅不生气,还在主角走后集体高呼“好帅啊”。


且不说这是社会风气比较保守的上世纪80年代,没人会这么浮夸,这些女兵明明几秒前才被男主当面羞辱过,就这还要集体犯花痴,做作到了极点,派大星对海绵宝宝的感情都比你们的喊话真诚。



在后面的剧情里,主角们也疯狂违反军纪,什么和女主偷跑去洗脸拍照啊,什么演习的时候被俘虏了还不尊重演习规则继续到处乱逛啊,什么偷了别人的手榴弹还当场引爆啊,什么和老兵斗殴还振振有词啊,窒息操作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这哪是什么天花板,这明明是棺材板,按都按不住非要起瓢的那种。



而且越往后看,这种离谱的剧情就越多,完全不像是一个了解解放军的团队拍出来的剧。


我猜,这剧估计是某些资本眼看这两年大家喜欢军旅题材,为了捞钱硬凑出来的一道黑暗料理。


因为他们自己平时只会偶像剧,所以强行把偶像剧和军旅片凑在一起,拍了这么一个四不像的玩意儿。


如果现在谁能把这剧送到白宫办公桌上并且让美国人相信解放军都是这种纪律,战忽局3年的KPI都能被瞬间刷满。


我看完之后只想找一个现在还在部队的问问,就剧里这俩装逼犯的种种行径如果搁现实里,到底够判几年的?



有人跟我说,你们对他宽容一点,《王牌部队》讲的是一个新兵的成长经历,讲的是他们怎么被部队改造成真正的军人的。


部队的确是能改造人,但这剧里我根本看不出部队怎么改造了人,倒像是这个主角在改造部队。


有人说你们不要要求这么严格,老是按照主角严守纪律的拍故事不好看的。


这话要是几年前说,那可能还不好反驳,但今年李延年的口碑爆棚,已经证明了尊重军纪的故事拍出来,一样可以很好看。


包括这部剧在内,很多当代军旅剧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总喜欢无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主角不是靠正确的路线和谋略打败敌人,而是靠着各种开挂、犯纪律歪打正着地成功,还被人捧成“敢创新”、“有魄力”。


正好,最近我看了一部很有意思的老电影,叫《恰巴耶夫》,还有一个译名是《夏伯阳》。他讲的就是一个鲁莽但有才华的苏联红军师长恰巴耶夫,怎么在政委的帮助下变成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


《王牌部队》这个烂剧槽点太多,继续喷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今天我们不如结合《恰巴耶夫》这个电影跟大家聊聊,为什么近些年的某些军旅片忽视政治工作是不对的。



1


电影的主角恰巴耶夫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他农民出身,大字不识几个,面朝黄土背朝天,是红军给他的家乡带来了希望。


当时苏维埃政权刚成立不久,外国干涉军利用在西伯利亚的白匪高尔察克的三十万反革命军作主力,越过乌拉尔山进攻莫斯科。


整个东线战场上,大量的农民武装起来和反革命军作战,恰巴耶夫领导的师就是其中之一。


恰巴耶夫知识水平不高,是自己在战斗中琢磨出了一套打仗的方法,用简陋的武器打出了一片天,成了师长。


他的部队英勇善战,打起仗来鬼点子特别多,把兵精粮足的敌人玩得一愣一愣。


但与此同时,他的缺点和优点几乎是一样突出。


他没啥文化,动不动就出口成脏,“特喵的”、“尼玛”满天飞,开口不带几个脏字儿简直都不知道怎么说话。



他在电影里嫌弃手下的方案不行,就毫不留情地说:“你们刚才说的都是屁话,现在听我指挥”。枪炮声一响,全师都得听我的。



他对自己的指挥才能特别自信,但政治素养很欠缺,总是闹笑话儿。


电影里就有个桥段是他的勤务兵问他:恰巴耶夫,给你一个军你能指挥吗?


恰巴耶夫很自信地说:“当然可以。”


“那给你一个方面军呢?”


“也可以。”


“把全国的部队都给你呢?”


“还是可以。”


“那把全世界的军队都给你指挥呢?”


“那不行。”


“为啥?”


“因为我不会外语。”



显然,这样的军官和部队能打仗,但要当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那还差了很远。


因此,红军就给恰巴耶夫派去了一个政委富尔曼诺夫,也就是《恰巴耶夫》原著的作者,这本书是根据富尔曼诺夫当年在恰巴耶夫师的真实经历写成的。


整个电影的情节,讲得就是恰巴耶夫和政委这俩人相爱相杀的故事。


电影一开幕,就是恰巴耶夫的部下被捷克人偷袭,丢了农场,提桶跑路了,正好被赶来增援的恰巴耶夫撞见,他一听就不乐意了。


他捷克的小鬼子,敢和老子抢地盘?当初他们进攻的时候,是我把他们打得抱头鼠窜的,现在成了精了还。


恰巴耶夫一顿怒吼,弹压住了这帮溃兵,带着人马打了回去。


打完以后恰巴耶夫检阅部队,结果这群人完全没有一点正规军队的样子,穿啥样衣服的都有,站着也没个站像,松松垮垮的。


最搞笑的是,明明刚打完仗,好些人手上却连枪都没有,一问他们就说跑的时候把枪藏河里了,气得恰巴耶夫赶紧让他们去河里捞枪。



这时候,上面派的政委富尔曼诺夫也到了。


这个政委一出场就把所有人都震住了,因为他带来的部队纪律严明,步伐整齐,唱着嘹亮的军歌,一走过来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富尔曼诺夫跟恰巴耶夫自我介绍完,正好看见刚才的士兵从河里把枪捡起来,富尔曼诺夫很好奇,问这是在干啥呢?


恰巴耶夫觉得手下太丢脸了,没好意思说实话,说:“他洗澡呢,天太热”。



进部队几天时间,政委就把恰巴耶夫的优缺点都看得明明白白:


在这支农民组成的军队里,恰巴耶夫确实很有才华,每次打仗都很有主见,被他否了方案的部下也心服口服。


他虽然是农民出身,但却善于学习,经常思考。打完仗以后,他痛骂受伤了的旅长是个傻瓜。旅长很委屈,说子弹又没长眼睛。


他火气更大,那你长没长眼睛?大家都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怎么就你受伤了?


说完他就拿土豆和苹果摆出战场局势,分析什么时候应该身先士卒带头冲锋,什么时候应该站在有利地形俯瞰全局,指挥若定。说到高兴的时候,恰巴耶夫眉飞色舞,兴高采烈,复杂的形势被他用大白话讲得清清楚楚。



但与此同时,恰巴耶夫又很瞧不起知识分子,喜欢不讲科学胡来。


政委刚进部队没多久,俩兽医就跑去抱怨,说恰巴耶夫非要他们给人发医生证明,他们说不行我们是兽医,恰巴耶夫就破口大骂,还掏枪威胁,说要枪毙他们。


政委好言相劝,恰巴耶夫就把椅子给砸碎了,觉得知识分子就是事儿多。


恰巴耶夫本人这个样子,他手下的兵就更不像话了。


在村庄休息期间,有士兵晚上跑到农民家里偷了一头二师兄,被人家发现以后还说,现在是战时,吃你个小猪仔就不给钱了。



农民看了直摇头,说,白匪来了抢我们,结果红军也抢我们的,我们庄稼人咋活呀?


政委发现后,马上就下令把抢来的东西还回去,还把日哈列夫关了禁闭。


一听说心腹爱将被抓了,恰巴耶夫火了,他找到政委大闹一场,说你知不知道他是我的老战友,敢关我的人?


政委说那你知不知道他手下抢了……,他话还没说完,恰巴耶夫就一顿抢白,我管他做了什么事,他的事只有我一个人能禁止!


眼看政委还是不放人,恰巴耶夫气得质问政委:“这师部到底谁说了算?!”还把衣服脱了,一副要打人的样子。


政委不卑不亢:“你和我说了算。”


就在两个人僵持不下的时候,农民们来了,他们收到了还回去的东西,一样不少,他们知道犯事的士兵被处罚了,他们觉得红军和以前的军队不一样,就专程过来感谢恰巴耶夫了。


这一下恰巴耶夫破防了,他终于意识到了这次的问题是自己的。


他自己也是穷苦人,因为被欺压无路可走才奋起反抗的,怎么刚有点功劳就欺负老百姓了?


恰巴耶夫知错就改,他召集大伙儿,向战士们宣布了军令:谁再敢抢老百姓就枪毙,我恰巴耶夫也不例外!我们既然是红军,就得有红军的样子!


到这里,恰巴耶夫无产阶级战士的一面开始觉醒了,可他对政治的理解却还是一团浆糊,他刚讲完话,就有一个战士凑过来问:


“恰巴耶夫,那你是拥护布尔什维克党,还是拥护共产党啊?”


没读过多少书的恰巴耶夫露怯了,一脸懵逼,愣了一会儿后才转移话题说“我支持共产国际!”,想搪塞过去。


结果政委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教育他的机会,故意逗他,说:你既然支持共产国际,那你支持第二国际,还是第三国际呢?


这问题又把恰巴耶夫整不会了,整张脸直接变成了表情包:



恰巴耶夫支吾了一会儿,问道:“列宁在第几国际?”


政委说“第三”。


恰巴耶夫说那我就支持第三国际。



电影只用了这两次小尴尬,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部队要讲纪律,为什么军人也要学习文化知识。


意识到自己政治素养不足以后,恰巴耶夫再也不敢骄傲了。他听政委的话,开始把军装穿得整整齐齐,也跟着政委恶补文化知识,不断整肃部队的纪律。


没过多久,恰巴耶夫的部队就变得像电影开头时政委带来的人一样了。


而相对应的,白匪的军队,还是一副旧军队做派。


电影里白匪的长官有个勤务兵,勤务兵有个兄弟去投靠红军没跑成,被抓了回去,按规矩要处决,但就因为勤务兵和部队长官有关系,就改成了鞭刑从轻处罚。


在军队里搞裙带关系,赏罚不严,怎么可能打得过纪律严明的红军呢?


有了政委的恰巴耶夫如虎添翼,在战斗中连战连捷。


当富尔曼诺夫要调去其他地方工作时,恰巴耶夫很是舍不得他,但也没大吵大闹,说什么“那政治部主任有什么当头啊?”


而是和政委拥抱在一起,依依惜别。



可谁成想,两个人这一次分别,居然就是永别。


恰巴耶夫的指挥部被白匪突然袭击,恰巴耶夫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可是,他的队伍已经完全成长起来了。恰巴耶夫牺牲后,他手下的指挥官们依然保持了战斗力,他们重整旗鼓,带着大伙儿把敌军彻底打垮了。


《恰巴耶夫》这个故事没有忽视政治工作,但他不仅好看,艺术成就也很高,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大家会很容易联想到《亮剑》,因为恰巴耶夫和政委的关系,跟李云龙和赵刚简直是如出一辙。


但不同的是,《恰巴耶夫》电影里强调的是政委把恰巴耶夫同化了,而不是政委反过来被恰巴耶夫同化,也学会了喝酒,也学会了骂人,也学会了搞山头主义。


这其实才符合历史,因为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里,从来都不缺乏军事天才,他们那么能打,最后还是失败了,就是因为他们具有阶级局限性,没有完整的指导思想。


而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军队之所以不一样,就是因为有政委的存在,给了他们思想武器。


2


可惜,因为政治工作本身说起来比较枯燥,不如硝烟弥漫的正面战场吸引人,很长一段时间里,自由主义的思潮又在国内横行,追求个性是主流,大家都不喜欢被管着。


再加上某些文艺工作者对于部队的政治教育有种天然的反感,因此他们笔下的政工干部,也总是扮演了坏人的角色。


他们要么满嘴官话套话只会念经,要么心理阴暗、两面三刀,只会打击、迫害战友。


政治工作也被理解成“管生活”、“空喊口号”、“不接地气”。



但事实上,政治工作本身,就是军队战斗力强大的来源之一。


举个例子,大家常说“打土豪,分田地”,好像是把地给大家一分,群众马上就会踊跃参军,立刻就能夺取天下。


可是,李自成也喊过口号,他也给老百姓分过田地,封建贵族们养的私人武装,分田地的力度也很大,可他们怎么就没建设出新中国?


同样,红军的战斗力也不是一分了田地马上就强的,南昌起义失利之后,很多人觉得革命没前途,经常是一个排一个连地跑路,说散就散,完全没有后面长征时期那种韧性。


道理很简单,怕死,是人的本能。


光靠喊口号说我们理想很伟大,不足以打动人参军,也不可能让人在死亡的面前依然勇往直前。



红军对根据地的政治建设,是细致到了每一个地方。


红军占据的地方,如果有地主霸占良田却不交税,政委们就会带着人去重新丈量,统一收税,不准搞黄四郎那套“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穷鬼的钱三七分成”。


部队需要兵源,宣传干部们就会组织战士们,用大家看得懂的大白话到处宣传“参加红军分田地”、“来当兵,吃烤红薯”,而且考虑得非常周全。


按照政策,凡是参加红军的战士,家属都可以分土地、房子、水池;从白军投靠过来的,就分公田;如果你家里没有青壮年劳动力,苏区政府会派人帮你耕地;你参军你的弟弟妹妹读书都不花钱,义务教育。


还有每月免费看一次戏,家里缺必需品的时候可以在国家商店优先半价购买,家属房屋免租金等等等等很多好处。


除了家人没了后顾之忧,部队生活本身也是非常有趣的。


只要不打仗,红军战士严格过8小时工作制,不搞996,上午军事训练,下午学认字、打球,晚上还有联欢会,给大家看话剧。


政委还会规定,战士每天要写够2条原创标语,内容要直击用户痛点,还得用上新学的生字。


游戏不仅好玩,还能顺带学文化,这些政策都是政工干部去落实的。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以前你天天给地主种地,收成7成都被黄四郎拿走,国民党动不动拉你去当壮丁,日子过得狗都不如。


现在有人解放了你的家乡,让你家人过好日子,你去当兵后日子也过得跟大学生一样,又能学东西又好玩。你愿不愿意去参加这样的军队?


当然愿意啊,因为不仅是让你吃饱穿暖,给了你做人的尊严,还给了你一个生活的希望。


结果你这样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蒋校长哼哧哼哧带着他的部队来围剿了。你很清楚,国民党要是回来了,你和你的家人还得回去过那种狗都不如的日子,那你愿不愿意为了捍卫自己的美好生活,拼了命地战斗?


就是因为有这种切中要害的政治建设,根据地的老百姓才会积极地把自己的骨肉送去参加红军,红军战士才会个个舍身忘死。


政治工作不仅保证了红军的兵源和韧性,还总是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化敌为友,让部队渡过难关。


长征时期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当时红军要过大凉山,蒋校长的部队在背后穷追不舍,按照刘伯承的回忆,情况非常危急,在路上只要被耽搁了三天,就会被追上。


而那个时候大凉山的彝族和汉族之间有很深的民族矛盾,因为四川军阀和国民党从来没把彝族人当人看,动用各种手段压迫彝族同胞,让被征服的彝族部落的头人或者家人到县城坐牢当人质,控制他们。


所以彝族人只要是看到外人过来,本能地就会很抵触。他们家家都有土枪,这里山高路险,如果彝族头人反对,哪怕你的队伍再能打,短时间也是绝对过不去的。


太平天国的石达开,一代名将,就是在这条路上失利,兵败大渡河。


蒋校长听说红军也走了石达开当年的路,大喜过望,他觉得红军三天之内绝对不可能从彝族的地盘上过去,派了人前后堵截,要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


但红军的政治工作是逆天级别的,我们政策很明确,红军把县城打下来后,就把彝族人被关起来的人质都放回去。朱老总写了个著名的布告,宣传红军是来帮彝族同胞打反动派的。



同时,部队严格命令所有人经过彝族地区的时候不许开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有一个部落的彝族武装,不信红军的宣传,把一个工兵连的物资和枪都抢走了,甚至把有的战士的衣服都给扒了,但战士们也还是没还手。


有一个彝族头人叫小叶丹被这种军纪打动了,这么多年了,以前但凡是有军队到他们这里来,就是来抢东西的,他从来没见过红军这样的部队。


于是,小叶丹主动找到红军,和刘伯承歃血为盟,让红军通过。



临走的时候,小叶丹很羡慕红军,让红军给他留两个政委,因为他也想要这样的军队。


最后通过彝族区域时,红军一天都没耽搁,畅通无阻,而且一枪未开,甚至还在当地搞了一个“中国彝民红军果基支队”,凭空多了一支部队。



还有一个故事,是1937年,粟裕遇到了一个难题。


因为他率领的部队一直在山区打游击,通讯全靠特派员传话,消息闭塞。


结果有消息说,现在国共合作,一致抗日了。


可粟裕看周围的国民党部队还没撤走呀。


那现在要怎么办就是个问题了,万一国共合作是假消息,自己不还击就要被敌人包围了;可万一已经联合抗日了,那自己贸然行动,不仅耽误抗日,还被国民党抓了把柄。



当时有个边区代理书记,误以为国民党真把红军当自己人,就带着部队直奔国军驻地,让大家放下武器,导致700人被俘。


江西有个游击队长,以为“联合抗日”是国民党骗他们的说辞,把好几个上山叫他们参与改编的同志,当成叛徒误杀了。


而粟裕部队收到消息后,马上和大家一起定下了研究方案。


他让政工干部们去搜集了附近能找到的所有报纸,发现国民党对红军的报道口径有了微妙变化,而另一份报纸上,则登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大家一合计后,马上向全军还有根据地百姓通报,“打倒蒋介石”的事先放一放。


随后,粟裕让刘亨云将军穿着国军的衣服跑去县城,吓唬县太爷说自己是来剿匪的,让县长给自己搞点军费。



县长一听马上表示:委座已经电令各地,要我们停止剿匪,红军也已经改名八路军和新四军参加抗日了。


对方不知道他这个国军长官是假冒的,所以这话肯定是真话。


这下粟裕终于确定了国共已经合作了,这才有了后面找国民党谈判,让对方给自己让开道路,直奔抗日前线的事。


除了这些事,人民军队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小问题,都是在政治工作中消除的。


比如刚到井冈山的时候,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过来的部队之间有分歧,南昌起义的觉得自己装备好,嫌弃战友武器差;秋收起义的又嫌弃那边有军阀气,油子兵啊。


陈毅就让两边部队的干部互换,到对面去体验一下他们的难处。


比如龙源口大捷之后,28团缴获了大量物资,但不愿意分给战友31团,陈毅就用一捆箭和一支箭的比方让28团主动把物资分给战友。


比如当时民族国家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所以很多人解放了自己家乡以后,不愿意背井离乡去打仗,因为他们觉得外省的人跟自己不是一家人。


也是靠着政委一点点给大伙儿做了思想教育,告诉大家你不去解放全中国,占据其他省的国民党就会一次次地来打你家,你就没有好日子过,才让红军成了一支走到哪里都能以弱胜强,战无不胜的军队。


这种小细节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有很多,人民军队一路走来,绝不可能一点问题都不出。


但政委的存在,就保证了红军出现问题就能很快纠正,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依然保持了极高的组织度,红军哪怕几十万人,都能像一个人一样统一行动,如臂指使。


这样的军队当然战斗力强。


不去描写这些真实的历史,大家当然就无法理解政治工作为什么这么重要。


3


幸运的是,像《李延年》这样能把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讲清楚的作品,这两年有了。


看过《李延年》之后,大伙儿再回头去看《亮剑》,就会发现亮剑的问题在哪里了。


同时,经过了资本主义的毒打,这两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开始发掘、学习前辈们的这套理论了。


出身低微、自学成才的猛人每朝每代都有,可他们要么失败了,要么推翻了旧秩序,却最终和自己消灭的人一样,变成了新的恶龙。


而我们的前辈们的成功,就在于他们不仅善于砸碎旧社会,还更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其实,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这几样政治建设的法宝,也不仅仅是在军队里有用。


大家平时上班的时候都知道,别说一个军队几十万人了,就是一个办公室十几个人,都能因为各种利益搞出一堆鸡零狗碎的矛盾,开始内耗。


很多时候团队战斗力不强,不是因为大家没本事,而是本事全拿来内斗了。


很多时候团队的组织度不高,就是因为整个公司都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员工的工资没有跟公司的发展绑定在一起,那打工人凭什么给你卖命?


前辈们的很多理论,其实放到现在也并不过时,还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