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孩子爸爸聊天的时候,深刻体会到了现在家长的困难。表面波澜壮阔的佛系,实际内心已经波涛汹涌。
这位娃爸家有一四年级小朋友,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不提学习父慈子孝,一提学习娃就表演“变脸”。他说孩子课业成绩一般,不过在兴趣爱好等方面倒是表现得很不错,还拿过不少奖。
相信跟这位娃爸一样拥有同款娃的家长不少。要说自家娃不优秀吧,他们用编程制作的机器人炫酷十足,演讲比赛上也是妙语连珠,街舞更是跳得有模有样...可是看到成绩单的那一刻心头不免窜过一股凉风,多少有些没底。
这种担忧太正常了,但也不必太过焦虑。从描述来看,这是碰上“大器晚成型”的娃了。
这类孩子,成绩往往不是数一数二,但也说得过去。除此之外,他们大多拥有一两样专注的爱好,对各种新奇事物也保有极强的好奇心,虽没有把全部精力用在课本上,但生活中处处都在学习。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成绩会在某一阶段开始突飞猛进,或有节奏地提升,令人眼前一亮。
原因就是,当别人在为分数纠结时,他们却完成了一些必要的底层能力的打磨,所以后劲儿十足。
一、抗挫能力十足,甚至带点“迷之自信”
大器晚成型的娃,大多具备这两个特质:心大,且自信。
考得不好没关系,错题认真改正,但绝不沉湎于糟糕的分数上。考得好也不会骄傲自满,高兴一会就把成绩放一边了。是不是有点成功人士那味儿?
上文中的娃爸表示,孩子确实是这样,他认为和孩子平时练街舞、学编程有关系。练舞时,一个动作反反复复练习,经常被要求重来。学编程,总在解决从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说处处都是挑战,有时都急得自言自语。小朋友身上确实多了股不服输的劲儿,遇到事不爱哭咧咧了。
小贝老师也认为,相比于一时的成绩,良好的学习心态更重要。有好心态,还怕成绩上不去吗?
二、既能十分专注,又能持之以恒
纵观社会各界,很多大人物在早期都是默默无闻的。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85岁才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扬名天下。但从考入北大医学院到获得诺奖,她用了64年;
任正非43岁才创立华为,但在早期艰苦年代,他依然坚持读完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数学等专业课程,进入部队后又深刻意识到掌握核心科技的重要性,这些无一不为他创立华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功没有偶然,不过是日复一日的专注与坚持。
很多“大器晚成”的孩子也是如此,他们平日看起来闷声不响,但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却十分专注。
两年前,因报考北大考古系而被大家熟知的钟芳蓉同学,拿着湖南省文科第四的成绩,却选择了一条与主流背道而驰的路。报考考古系的决定她只用了几分钟,但对历史的兴趣却在很小年纪就已开始萌芽。
从“留守儿童”到“北大名校生”,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和时光里,她一直默默地为目标耕耘。这也是看起来“不务正业”的孩子被误会最多的地方。
三、爱琢磨爱创新,极具思考力
很多娃爸娃妈都有过这种困惑:感觉孩子很聪明啊,为啥成绩总是没起色?
各位家长的感觉是对的,孩子们都挺聪明,而且也非常爱思考。但正因他们很聪明,所以感兴趣的东西也很多,精力相对分散,不会全部放在考试学习上,甚至表现得标新立异。老师让做个飞机,有的孩子就老老实实做飞机,而有的娃,脑子都开始琢磨航天飞船架构什么样了。
在贝尔机器人编程中心,很多学编程的孩子也是这样,十分善于思考、创新,不少出色的作品都来源于他们的奇思妙想。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孩子们能将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
大器晚成的孩子就像古时的剑客,出招前总是细细打磨手中兵器,才能利刃出鞘,一击即中。家长们也要给予更多耐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