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动漫cos里80可以买什么名字】戏剧版虾饺西施长什么样?90后玩转广式戏服Cosplay

设计、画画、购买材料、刺绣、熨烫、剪裁、钉珠。制作广式服装需要近20个工序。

一件戏服就代表着一个人物的故事,“宁穿破、莫穿错”。

几乎在每套广式戏服制作前,都要多次和导演编剧等人沟通,了解角色故事。有时单在设计画图、针图印图上就要花费7天甚至一个月,涉及手绣,则需要6个月到一年才能完成。

90后广州戏服制作技艺传承人何凤婷。

“那时我就知道,做戏服是很辛苦的,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开始在广州戏服制作技艺90后传承人何凤婷眼中,粤剧都是给阿公阿婆看的,没前景。转折发生在2014年的广府庙会,正值换工间隙,戏服厂人手不足,她的阿姨、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董惠兰请何凤婷来帮忙,她开始慢慢领会到粤剧戏服的内涵和品位。

带着“要把状元坊戏服厂做好”的心愿,何凤婷将粤剧戏服带入漫展,完成一场广府文化版的cosplay;在广府庙会推出“虾饺西施”“蛋挞貂蝉”“糖不甩杨贵妃”“叉烧包王昭君”等戏剧主题公仔文创产品。受疫情冲击,线下展演频频延后、取消,她还开拓了公仔服饰这一产品线,让状元坊戏服厂走进更多80后、90后甚至00后的生活。

守住老字号

离不开一代代的活化传承

漫步状元坊,不时听到手推车在石板路上经过时发出刺耳的“嘎吱”声。这里曾是扬名海外的戏服制作集中地,鼎盛期聚集了50多家戏服店,现如今已经变成时尚服装发货地。

状元坊服装厂是仅存的一家老字号戏服制作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粤剧等文娱活动随着改革开放而兴盛,戏服生意兴隆。自小在状元坊长大的董惠兰,看着家家户户制作戏服,也逐渐萌生了以戏服制作为生的想法。

1979年高中刚毕业,她在亲朋好友的介绍下拎着小板凳坐进状元坊戏服厂,坐着看了一年,有师傅看她有灵性才带她入行。

一开始董惠兰被安排到设计部,她总会利用休息时间游走在不同的部门。渐渐地,设计、画图、放样、开料、绣花、过浆、剪裁、车缝等戏服制作的每一个步骤她都烂熟于心。1995年,她终于能独立制作戏服,并当上了副厂长。

可惜好景不长,逐渐随着外来文娱方式的传入,戏服行业式微。1995年,状元坊戏服厂面临解散危机,在店里工作学习了十年的董惠兰毅然提出承包戏服厂,“那时我已经在这行十几年了,又年轻气盛,想着与其失业,还不如搏一搏。”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董惠兰。

承包了戏服厂的董惠兰大刀阔斧、推陈出新,在传承和发扬戏服工艺基础上横向经营,承接各类民间表演服饰、道具。随着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工艺引起人们的重视,生意慢慢好转。状元坊戏服厂成为不少著名艺人指定做戏服加工的地方,还负责过亿元舞剧项目《长恨歌》的戏服制作。

从咿呀学语到豆蔻年华,再到成家立业,董惠兰师从谭权、谭暖、朱开、欧培、杨丽琼、麦登、黄庆秋老手艺人,一干就是40年。可要想继续把戏服厂传承下去,守住这个老字号,离不开一代代的活化传承。

传统改良

“我们就是千年前cosplay的鼻祖”

从小在戏服厂的环境长大,何凤婷经常跟着妈妈到状元坊戏服厂,对五彩缤纷、款式多样的戏服尤为敏感。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何凤婷做了一段时间外贸工作。直到有一天,阿姨董惠兰对她说,“阿婷,如果你再不来接班,这门手艺要断送在我手上”。在了解广式戏服技艺背后故事的过程中,何凤婷发现广式戏服没有想象中那么古老和沉闷,它也可以很时尚、很美。

广式戏服融合了广绣的绒绣、线绣、盘金银线、珠绣等技法,再加上钉金、钉珠等艺术特色,服装的舞台表现力很强。以前舞台灯光没有现在发达,演员通常会选择订制满密珠片绣的戏服,甚至还有灯泡戏服。

广式戏服也可以很时尚。

到了现代,广式戏服不再局限于剧场,更多地与动漫、国潮结合。一次在逛中国国际动漫节时,何凤婷发现漫展上的cosplay多来自日本、欧美动漫,少了一些地道的中国元素。抱着好玩的心态,何凤婷给两位好朋友打了电话,召集他们化着传统粤剧造型的妆,cos成黄飞虎和貂蝉这两位的模样。

漫展中人来人往,不时停下来问东问西:为什么服饰上的图案和刺绣这么漂亮?是怎么做的?我们能不能也尝试一下这种装扮?合影的要求纷至沓来,搞到最后黄飞虎和貂蝉都忙不过来了。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不是漫画也不是游戏角色,你们来这里做什么?”何凤婷来了个回马枪:“粤剧里的孙悟空、杨忠宝、穆桂英,都是cosplay故事里的人物,我们就是千年前cosplay的一个鼻祖。”

“年轻人不是不喜欢粤剧戏服,只是缺乏一个窗口。”带着这种想法,何凤婷开始了一系列新尝试:她将改良的现代戏服和文创产品放在商城的潮牌店之间;推出“虾饺西施”“蛋挞貂蝉”“糖不甩杨贵妃”“叉烧包王昭君”戏剧主题公仔文创产品;设计包含戏服元素的钥匙扣、冰箱贴、装饰项链等。

身着广式戏服的公仔。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她将渠道拓展至小红书。翻开何凤婷的小红书,公仔身上穿着精致的广式戏服。

这一灵感来源于去年10月。好朋友结婚,她做了两个身着喜褂的公仔作为礼物,顺便发了一篇小红书。不少人在底下留言问在哪里买,还有一些人先看上了衣服,再去买公仔。

新的产品线由此应运而生。公仔只有一个尺寸,不像成人的衣服还得分大中小,容易压货。在发出的每一套衣服还会附上一个卡片,介绍衣服制作使用的是一个省级非遗技艺——广式戏服。刺绣、中国结制作的小扇子都透露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这不仅是增加额外收入的渠道,也是一次很好的非遗推广。”何凤婷说,“放在现在,不光是要传承,还要走出去,不要把自己框在一个圈子里。”

手艺传承

发扬非遗应该是社会行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非遗愈加重视,戏服厂的生意维持得还不错。20%-30%订单来自政府推荐的大型演出项目,40%订单来自中国香港,其余来自庙会、龙舟节等民间活动。很多粤剧名伶看着何凤婷从小长到大,包括郭凤女、曹秀琴等。

然而近几年受疫情冲击,各种演出、民间节庆活动都被取消,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广式戏服行业迎来新的挑战。

每年香港芭蕾舞剧都会有一系列表演裙饰的订单,还有《南丁格尔》《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阿拉丁神灯》等儿童剧剧服会更新换代。但疫情过后,很多小的剧团解散了,舞台上的剧目多是重新演绎,对于新戏服的需求急剧下降。偶尔补一两套戏服,也只有两三千块钱的营业收入。

广式戏服文创衍生品。

端午节期间常有的龙舟活动也被停止,一般每年四五月份,要准备端午龙舟、罗伞等装饰。活动被取消,订单也一并受到影响。基本上传统市场很难再有多余订单。

不仅如此,由于一些地方物流中断,布料等原材料也受到影响。“丝绸这些布料很多原产地是在江苏,因为疫情部分交通枢纽运行缓慢,一些快件已经停留了一个多月都发不出去,我们针对上海客户的货物暂时也发不过去。”何凤婷说。

一些非遗传承人选择进军直播带货领域,但一场直播四五个小时下来卖出货物的总是少数。甚至一场直播只卖了几百块的东西,再扣除成本,盈利并不如预期。

“非遗文创不是生活必需品,像广式戏服更像是一种奢侈品,对于品质要求很高,一套上万元,大众消费不足。”何凤婷说,不同于批量生产的戏服纹饰死板,广式戏服做工精致讲究合身,定制客群多是企业团体,个人定制偏少。

市场的萎缩,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人才的流失。在状元坊戏服厂二楼,仅有两位制衣工在赶制即将发往香港的货物,他们都是头发花白的熟练工,仅有一名年轻人仍在学习戏服制作。

“戏服制作和其他行业不一样,新人往往头一两年都没有产出,而是学习戏服种类、名称等知识,戏服厂基本是付费培养新人,希望政府能够考虑为培养传人提供资金补助,降低传承成本。”董惠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只靠一间厂培养效率是很低的,如果能够支持戏服制作技艺学习进学校,也能扩大广州戏服接班人范围。广州戏服要传承,最重要的是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但手艺的发扬光大不能只靠手艺人,而应该是社会行为。

热爱与坚持

一个工序要十年才学精

一直以来,广式戏服的传承都是一件难事。

制作一件戏服并不简单,包括量体、设计、绘图、针图、印图、绣花、过浆、裁剪、车缝、钉珠等十多道工序,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工期更是漫长。董惠兰是“十年磨一剑”,才基本熟悉了所有的工艺,即便今日仍在不断学习。

除了技艺的复杂外,广式戏服的制作要求贴近人物、情节设置,还要与背景相配,需要了解海青、大汉装、大靠、帔风、蟒袍、小古装等不同种类的异同。有时光是一个头冠,就囊括了十几种不同的材料。

基于此,广式戏服技艺的教学需要更长的时间。有时我们到学校里教学生帮公仔做一件衣服,都很困难,既要教会剪裁、缝制又要教钉珠。“不要说小学生,很多大学生来上体验课都很难学完整,90%需要一个个手把手教。”何凤婷说,吸取了教学上的经验,她将传承课实操的内容减少,更多从理论科普出发,加上戏服试穿体验。

制作一件戏服并不简单,至少要十多道工序。

很多人很难沉下心来学习,稍微有一个工资更高、待遇更好的工作,就离开了。但非遗项目恰恰是要时间的沉淀,不断的练习。董惠兰也曾收过不少徒弟,不少都是做了三四年就走了。还有一个男生,学了几年,就出去自立门户了。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基础功不扎实的学徒很容易因为技术跟不上去丢失客户。“很多人认准的是董惠兰,认可的更多是手工本身的质量,反而不一定认识我们这个品牌。”何凤婷感叹,一旦做出来的手工别人不满意,不管价钱多便宜,对品质有追求的人还是会找回来。

“工作你可以做两三年就换,做得不开心可以换。但当你要成为传承人,需要对这项传统技艺充满热爱和坚持。”何凤婷说,广州戏服涉及的十多项工艺,一个工序需要十年才学精,要用比别人更多的精力把每道工序都学会。无论天气炙热还是寒冬,都要亲自跑各地的布料市场,找寻最令人满意的布料或材料,让这件戏服用最美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阿姨从18岁入行,从当学徒开始,一做就将近四十年的坚持。她用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我现在也在这路上坚持不懈的前进,而你愿意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吗?”这是每一个传承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李旭馗

视频:南都记者 彭雨欣 实习生 黄俊霖

编辑:南都记者 李思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