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游戏科普感兴趣
在我看来,《层层恐惧》不是一款出色的恐怖游戏。它的恐怖要素和表达恐怖气氛的手法太陈腐,不符合“恐怖”的名字。
然而若我们走近触碰游戏耐人寻味的主题,仍能感受到游戏特别好评的阵阵寒意。在游戏中玩家需要探索一个不断产生变化的19世纪风格的房屋,以此来了解一个疯狂画家可怕的内心,游戏中玩家看到的那些似梦似幻的经历,和鲜血淋漓的画布皆意有所指。说白了,整个游戏所体现的光怪陆离的灵异世界,就是画家自身的精神世界。《层层恐惧》
《层层恐惧》(《layers of fear》)是由波兰开发商Bloober Team制,作的一款恐怖游戏,该游戏已经登陆steam平台。游戏剧情围绕着探寻一个发疯画家的内心世界展开。于2016年2月16日发售,登陆Xbox one和PS4平台。
作为一个对恐怖游戏感兴趣的玩家,我也早已深谙大部分恐怖游戏的套路——不外乎是突如其来吓人一跳,或是在暗处营造一些骇人的氛围而已。当然这不是为了夸耀自己胆儿大,毕竟在游戏的接受度上人各有异,不可一概而论。今天想借由《层层恐惧》表现出的,那些画家不被世人所理解的“精神世界“,来深度探讨一下恐怖游戏中令人细思极恐的内核:这种艺术家们看似怪异的精神状态,其实也是一种很深刻的艺术表现主题。
为艺术而献身的决心
通过游戏我们不难得出,主角是一位肢体略有残障(通过一深一浅的脚步声得出)的执着于追求精湛作品的画家。他对艺术的执念让他的一些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变得怪异,也让原本平静的三口之家被一场大火摧毁的得更加支离破碎。这种“疯狂画家“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也并不少见,《月亮与六便士》(毛姆著)的思特里克兰德和《地狱变》(芥川龙之介著)中的良秀就是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
《层层恐惧》里的画作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早期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1919年。本书主要描述了一位平凡的中年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被艺术所吸引狠心撇下妻儿,放弃了原本平静安逸的生活,远赴南太平洋的小岛,将宝贵的生命献身于绘画艺术的震撼故事。这件在现实中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被毛姆用旁观者的角度书写成文。“疯“是思特里克兰德的主要代名词。要知道,抛家弃子的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连绘画基础都没有的人,为了追求绘画这种崇高的艺术,他宁愿流浪生活窘迫,甚至最后感染麻风病,在病逝前一年还瞎了眼睛。不过这宛如自杀式的献祭,反而让画家激发了自己的天赋技能点,所有儿戏般的疯狂幻化成了他最坚实的画布,最深沉的底色,最真实的光景,共同组成的岩壁之上的旷世奇作。
《月亮和六便士》
很多读者都被毛姆那一段描写思特里克兰德巨型壁画的文字所震惊。就算是对绘画一窍不通的人,也会感受到一股神秘和奇妙的力量。这些旷世佳作,让看过的人又惊又喜,那是一种美丽到令人窒息的惊喜。这个不被世俗理解的中年男人,耗尽毕生心血留下的旷世大作,也依然没有留给这个满是庸俗的世界。他给妻子留下焚毁所有画作的遗言,就黯然离世。思特里克兰德穷尽一生,不为名利,只为了追求对艺术的忠贞。这种行为让无数人为之倾佩。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毛姆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剖析非常到位:“我猜想,思特里克兰德在有形的事物上模糊地看到某种精神意义,这种意义非常奇异,他只能用很不完善地符号勉强把它表达出来。仿佛是他在宇宙的一片混沌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图案,正在笨拙地把它描摹下来,因为力不从心,心灵非常痛苦。我看到一个分离寻求表现手段的备受折磨的灵魂。“
思特里克兰德一直在世俗中试图抓住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种奇怪的动作很容易被普通人当成是出格的行为。同样,思特里克兰德也是众多不羁绘画艺术家的一个缩影。实际上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正式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作为素材。高更的艺术让人捉摸不透,生平也多做惊人之举,25岁“高龄“才开始业余学画的他,为了专心作画索性辞去了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但现实生活并没有名利双收的美好前景,而是贫困拮据的真实生活,甚至不幸与家庭决裂,孤身一人前往南太平洋的岛屿。并在那里娶了一位妇女为妻。
保罗·高更自画像
同思特里克兰德一样,高更的行为也不能被常人所理解。他是一位与自己较劲的孤独艺术家,坚定地追逐着艺术的脚步,放弃了现代文明,在原始民族中寻找最纯洁、干净的艺术。想象一下,一个有稳定工作,儿女双全的成功人士,抛弃了家庭去了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画画,嗯……极少数人会夸他勇敢对艺术的热爱吧,大部分都会骂他有神经病。
保罗·高更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陶艺家、雕塑家以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并称为法国后印象主义的三大画家。代表作品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黄色的基督》《游魂》《敬神节》等。
高更的作品
无独有偶,芥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地狱变》(又名《地狱图》)中,也讲述了一个关于画家的惊世骇俗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芥川龙之介刻画了一位服务封建诸侯的画师良秀,他是一个形象丑陋、脾气古怪的怪人。为了逼真传神的作画效果,总是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比如作弄自己的徒弟,就为了画出他们惊恐表情的瞬间,比如养一些奇珍异兽,为了给自己灵感。
《地狱变》与《罗生门》等众多短篇小说被一齐收录在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短篇小说集中。
《罗生门》
最让人咋舌的情结,就是他明知自己的女儿被困于火海,还是沉默不语以此为蓝本画完了“地狱屏风图”。传说堀川大公想要讲良秀的女儿收房,被良秀拒绝以后,便命良秀画一幅名为“地狱变”的屏风。半年之后良秀提出,最核心的部分找不到灵感,需要实物展示:让一位穿着华贵的侍女扮演公主,乘坐在车内点燃大火。大公答应了他的请求。可当良秀到现场观火时,却发现车内被锁链困住的侍女,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虽然惊慌,但良秀却在这个惨绝人寰的场景中,露出了一丝愉悦的表情:这正是他作画所需要的核心表现力。
《地狱变》
从《地狱变》这个故事,读者可以看到芥川龙之介坚持艺术至上的观点。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感受到了作为艺术家的无奈。《地狱变》的结尾,良秀完成这副旷世奇作之后,上吊自杀了。对于画家来说,对艺术的无上追求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它能浓于血水,也能重于生命。而艺术家作为突破世俗阻碍的人,需要放弃一些常人不能放弃的东西,消化一些常人难以承受的伤痛。
在此引用一段芥川龙之介的原话:“当我们奔向艺术完美之路时,有某种东西会妨碍我们的前进。是苟且偷安之念?不是。那是一种更加不可思议的东西。就好像登山的人越往上爬,越莫名其妙地留恋云层线面的山麓。”
芥川龙之介
实际上我认为不管是艺术表现形式,还是艺术本身。艺术家所拥有异于常人的天赋,必然要舍弃一些常人习以为常的东西。也有一种“艺术家都是神经病”的说法,我认为这里有一个认知误区。人们习惯将不熟悉或者无法接受的对象对象规划到“神经病”,“有毛病”这一栏,但实际上纵观古今,那些当时被认为“有毛病“的艺术家们,后人都为其正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比如抛家弃子的高更、割掉自己耳朵的梵高、想变成女人服侍希特勒的达利……
割掉耳朵之后的梵高自画像
艺术家们都活的很洒脱,也很真实。但最真实的东西往往是最难以直视的,这些真实在世俗人的眼中,往往是带有病态的。京剧行内有一句行话:“不疯魔不成活“。自古以来多少艺术大师但凡在艺术领域有所成者,不乏疯魔之辈。他们直视着这个世界最耀眼的光辉,并且将其展示于世人,他们的成就被无数人歌颂,他们的行为也不被世俗理解。
毕竟“天赋“这个东西,无法拥有的世俗之人,自然也无法真正理解。我们能做的只有无尽的仰望,和承认自己的平庸。这其实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喜欢的话欢迎关注我,收藏点赞本文喔 (◍•ᴗ•◍)ゝ~原创不易感谢支持。
《层层恐惧》画家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