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深圳游戏学校怎么样的】10万+学费游戏畅打,一半考入美国大学?创新教育是个伪命题吗?

不久前,“学习困难门诊”在家长圈刷屏,据说复旦儿科医院两年内收诊了1500多名孩子。

有人调侃--

难道是把学渣变学霸的门诊吗?

要是我小时候有这样的门诊就好了!

其实听医生说,来看这个门诊的孩子,有些是多动症、焦虑抑郁障碍等问题,但也有些孩子自身没啥问题,仅仅是不适合家长、学校的教育方式。如果换一个方法或环境,也许“学习困难”就会消失。

我就曾经听说,有一群在普通学校读不下去的孩子,被绝望的父母送进一所特别的学校读书,这个学校不仅不强制上课,甚至还可以通宵打游戏!当时我大吃一惊:他们是疯了吗?

然而,孩子们进入这所学校后,一开始确实会没日没夜打游戏,因为之前被压抑太久了,可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对游戏失去了兴趣。

  • 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打游戏其实只是像看电影一样,想知道剧情的结果,于是他从此以后只看游戏视频,节省了很多时间;
  • 有些孩子发现自己打游戏其实只是喜欢跟别人组队交朋友,后来就产生了对心理学的兴趣……

当他们离开这所学校时,有的孩子重返公立学校或国际学校就读,适应良好,有的申请到了美国大学,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找到了自己想做什么。

这所学校,就是火出圈的“成都先锋学校”。它目前在全国有5所联盟校,是国内创新教育最早的探索者之一,也是创新教育领军人顾远参与过的“得意之作”。

△左图为先锋深圳社区的选修数学课;右图为顾远 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

顾远的名字可能一般家长不太熟悉,其实他和同事们就是在2017年把获奖无数的PBL教育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引入中国,直接带火了PBL的那个人,目前,他还是国内顶尖教育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理事,参与发起了专注学前领域教育创新的“日敦社幼师学院”,以及给“教育创变者”们的支持社区“群岛大学”。

△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海报

他告诉我:

““群岛大学”的校友里,大概1/3的人是教育创业者,其他的人则包括公立学校和国际化学校的老师,还有爸爸妈妈!只要你是有心想做教育、想改变教育的人——他们叫做“教育创变者”,都可以在这个社区获得支持。

最近,他为所有的“教育创变者”写了一本书《教育3.0》,不仅可以为学校、机构和老师提供改变的思路,也让家长看到教育发展的未来,为孩子的教育做出明智决策。

△《教育3.0》书籍封面

“许多所谓的‘创新教育’,

也许都是无效的”

许多以前的“创新教育”,如今都“主流化”了。

随着新课标推出,许多学校就把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PBL、强调实践体验等等写进了孩子每日的课程,爸妈也很喜欢在课外给孩子们报各种STEAM教育,或者利用假期去游学、研学……

但是,这些项目真的像它们宣传的那样,能够让孩子摆脱应试教育的痼疾,提升各种能力吗?顾远觉得,如果你一一仔细考察,也许会发现未必如此。

比如,依照巴克教育研究所为PBL制定的“7大标准”去看许多学校或机构的PBL,就会发现,首先,PBL一定是跟探究式学习和跨学科融合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这两个元素,可能就是“假的”PBL。

而且,PBL里的“驱动问题”非常重要,但很多学校或机构的PBL里,这个驱动问题是老师给出的,找到问题答案的过程也是给定的,甚至有的答案本身也是确定无疑的。

这样的项目可能做出来很好看,让家长愿意为之买单,可是孩子究竟能学到什么呢?

再比如,许多学校、机构都有研学、游学项目,带孩子到博物馆、展览馆、名胜古迹或自然环境中去游览,号称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高孩子的各种能力。

可是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很多项目要么是“游而不学”,让孩子们走马观花地去各地“打卡”参观,除去拍照发朋友圈似乎也说不出学到了什么;

要么是“换个地方上课”,看博物馆里的解说或听老师讲解,一边拿个本子记笔记……

在顾远看来,这些教育形式,其实只是穿上了一层创新教育的外衣,其本质还是工业时代的传统教育,还是“教育1.0”。和代表教育未来的“教育3.0”有云泥之别。

但他又告诉我们,从“教育1.0”到“教育3.0”,其实并不需要非常复杂和高深的变化,重要的其实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甚至家长,也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完成这种转变。

△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

“教育3.0”长什么样?

教育1.0

是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扮演“全知全能的知识输出者”,学生坐在台下,就像一个个被动的信息接收器,主要的动作就是“接收、回应、反刍”,这是典型的旧范式下的教育形态。

教育2.0

是许多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所采用的教育形态,如PBL、探究式学习。它非常鼓励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合作讨论,组成“学习社群”。同时,教学形式也更开放,开始走出学校,走向社区和社会。

此时,教师更像一个“交响乐指挥”,只是设定学习框架、节奏和方向,并鼓励学习者之间彼此交流,从而增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提升。

教育3.0

在教育3.0的形态中,学习者被放到更显著的地位,他们自己就是学习网络的连接者、学习内容的创造者、学习体系的建构者,教师则更像一个学习社群里的导游、导师或协作者。

可以看出,从教育1.0到教育3.0,是一个“社会化学习”越来愈强的过程。社会化学习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他人即老师,教育在窗外,世界即教育。

判断一种教育是否是“教育2.0”或“3.0”,其实要特别当心,别被外表的新花样甚至高科技蒙蔽。

除去前面提到的“假研学”和“假PBL”,你还会发现,现在很多老师会使用微信群、直播、多媒体等新手段,学生也可以在网上约课、找习题和学习资料……

但是教育的方式、教师扮演的角色以及教与学的二元对立关系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还是“1.0”。

至于真正的“教育3.0”究竟是什么样子,顾远给我们讲了“群岛大学”支持的一个教育机构里发生的故事:

首先,这个教育机构做的是研学,自然要带孩子们去外地旅行,但一开始,连“去哪儿”都是不确定的。

他们问孩子们:你们今年夏天想去哪儿?孩子们叽叽喳喳提了一堆想法,最后“分裂”成了两派:一派想去敦煌,一派想去大理。

于是老师们说,你们可以自己决定去哪个地方,但你们做决定的方式,是“PK打擂台”,也就是先对这两个地方做出研究,给出选择其中一个地方的理由,来说服其他人去这个地方。

于是你会看到,孩子们查了一大堆资料,像是敦煌有什么好地方、好吃的,大理又有哪些优势,大家这次出行想得到哪些收获,敦煌和大理如何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做成ppt和小视频,然后双方约定一个时间,各自派出代表在线上发表自己的陈述,还要回答其他家长孩子的提问,最后才投票决定去哪个地方。

而在研学途中,孩子们还要自己负责设计路线,决定如何到达目的地,每一天的行程要怎样安排……早在还没去那个地方之前,学习已经发生了。

而且可以确信,等孩子们真正去到敦煌或大理之后,面对他们已经预先做过深刻研究的文化或自然美景,得到的收获会更多。

什么是“他人即老师,教育在窗外,世界即教育”,相信这个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

家长可能会问,“教育3.0”很好,但是实施这种教育的学校或机构太少了!我不一定能找到这样的教育资源,该怎么办呢?

其实,只需要思维上做一些改变,你也可以在生活中实践“教育3.0”。

△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

家长们可以怎么做?

许多家长一提到家庭教育,就会觉得力不从心:

我也想像网红文章里“别人家的爸妈”那样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但我平时工作都忙不完,下班回来太累了,真的没时间陪孩子,怎么办呢?

顾远觉得,其实这还是用工业时代的思维在想问题。

工业时代,我们的生活是“切割”开的,这一段时间对应的是工作,那一段时间对应健身……那么我们就会觉得自己24小时是不够的。

但现在已经不是工业时代了,我们用创造性的方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机械分割,可能就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比如现在很多家长都有健身的习惯,常见的就是在小区里跑步或者散步。

这个时候,你可以带上孩子,让他观察一下居住的小区:

天气变凉了,小区里有哪些变化?

是不是看到树叶的颜色变了?

有哪些花开了或者谢了?

路上遇到的大人和孩子们,跟他们打个招呼,他们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或者可以交流一下今天白天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

无论你工作多么忙,这个时间总是有的吧?那么,这段时间究竟是你的健身时光呢?还是给孩子做自然教育或社会情感教育的时光呢?还是什么别的时光呢?许多家长听到这里,可能就已经明白了。

再举一个青春期孩子的例子。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家长普遍遇到的困扰就是孩子沉迷电子产品,但完全禁止孩子用又不太现实,那么怎么办呢?

一般家长可能有三种处理方式:

严格禁止

除去在学校里用,否则完全不让孩子碰。

交换型

就是跟孩子约定,写完作业后可以打半小时游戏,考试考了好成绩可以买一个新潮的电子产品。

共同制定规则型

家长应该看到这是一个参与孩子成长的好机会,可以和孩子一起开一次家庭会议,探讨一下:你为什么想用电子产品?作为父母,为什么会觉得担心?

父母承认孩子有用电子产品的需求,但孩子也要理解父母的担心,我们彼此不是一个对错和敌我的关系,不需要“二选一”,而是一起来设计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来同时满足父母和孩子双方的需求,甚至超越各自的需求。

这样,最终不仅家长的担忧解决了,孩子也真实地体验到了被信任,实践了自我管理能力,这可比“学知识点”重要多了。

其实不光自我管理能力,一系列对孩子终身幸福有重要影响的素养,都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家长的参与下才能培养出来的,并不是你把学习成绩提高了,后面这些东西自然就会有。

等孩子长大了再要求孩子去自主选择找什么工作、谈恋爱等等,那时候就晚了。

「 写在后面的话 」

“教育3.0”通向何方呢?

顾远认为,教育有且只有一个目的,即帮助人们获得自由。这里的自由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够被什么激发,而且,自由是自己可以选择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的权利,以及一种分辨、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VUCA时代,周遭的环境充满:

不稳定性(volatile)、

不确定性(uncertain)、

复杂性(complex)、

模糊性(ambiguous)。

许多家长都发现,过去的思维和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似乎再怎么“卷”,都无法为将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也许教育3.0可以给孩子的,就是应对VUCA时代的能力。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