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是最聪明的内幕。是智慧。
知道观众对《延禧攻略》里温暖CP的议论,将两人聚集在一起拍摄《尚食》。
知道最近电影业不景气,竟然想出了“一顿饭合适”的技术。
把《尚食》的班底整合整合,再套上一个相似但更轻松的故事,便产出了低配版《尚食》——《珍馐记》。不过大概连于正都没想到,没有了吴谨言、许凯等大牌演员,也没有了高预算和高曝光,用“边角料”拍的《珍馐记》却在口碑上全面碾压正主。
豆瓣评分整整高出2分不说,还有不少观众甘做“自来水”,自发安利这部下饭好剧。
明明都是同一套班底制作的电视剧,小成本的《珍馐记》看起来却比《尚食》更美味。但两部剧看下来,云姨还是觉得,如今的美食剧都不如老剧令人嘴馋。
这到底是为什么?
美食剧,讲究的是色、香、味。
色,即视觉诱惑。重点在于食物看起来是否美味,摆盘造型是否让人垂涎?
而《尚食》为了追求所谓高级感,给所有食物都加上了“低食欲”滤镜。这色调,难怪皇上没胃口。
相比之下,《珍馐记》虽然也有滤镜方面的问题,但整体色调比《尚食》明亮一些。色彩饱和度高了,食物也变得更诱人起来。
香,即食物的香气。作为观众,我们没有一部能闻到香味的手机/电视机,那么角色们吃得香,观众也就越能感受到食物的美味。
吃播这么受欢迎,不就是因为他们吃起来香嘛;
《尚食》虽然标榜自己是美食剧,但主剧情仍是宫斗和情爱,美食则沦为了各方博弈的工具,下毒、刁难、暗示,就是和享受美食本身没什么关系。
沉浸在这样的剧情中,又怎么感受得到美食带来的愉悦呢?
你看大家吃饭的样子,脸比吃毒药还难看。
而《珍馐记》则更像是轻松的下饭剧,女厨娘用厨艺征服太子爷。在这部剧里,每个人都在用生命享受菜肴。
掌柜沉迷美食连契约都没心思看;
公公尝到炒鸡蛋瞬间“真香”;
李贵妃享受手抓的乐趣,看这猪肘一拉就脱骨的程度,一看就很酥软可口;
最挑剔的太子吃着看似平平无奇的菜,整个人都想开了(字面意义上的)。
这部剧里,每个人都从美食中获得幸福感。当这种幸福感通过表演传递给观众,观众也仿佛闻到了屏幕中飘散而出的菜香。
除了色和香,最重要的是食物的味道。
可是观众又怎么知道剧里的菜是什么味道呢?当然是靠演员们的描述啦!
以前的美食剧为什么吸引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在剧中做出了我们平常没见过的神奇食物,还详细描述制作过程和口感,让观众既好奇又期待。
TVB剧《金玉满堂》里的菜肴,不但在摆盘和色彩搭配上有讲究,还会给每一道菜色讲解做法。其中有一场,是东官还原《红楼梦》中的菜色。
一道莲叶羹,其实是用白莲花、檀香末泡过的馄饨皮做成一朵朵莲叶的模样,再用清鸡汤煨制而成,闻起来有一股浓烈的莲花香气;
一道贾宝玉赏雪咏梅时吃的糟酒鹌鹑,要先将鹌鹑用黄酒细盐腌制一会儿后放入蒸笼蒸熟,再将盐糖融化于酒糟中,用纱布滤出香糟汁,最后把鹌鹑放进香糟汁里浸泡3个时辰才可食用。
如果只看菜色,其实这两道菜并不算吸引人。但加入了做法讲解,以及角色给出的品尝感受,观众自己就开始想象这道菜肴的口感和香味,越想越嘴馋。
《中华小当家》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是因为片中有大量充满创意又不失传统的菜肴。
比如那道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的凤凰水晶,明明只是普通的豆芽,却能让皇帝胃口大开,到底是什么神仙做法?
原来,他只是将豆芽的头尾去除,就让豆芽有了更清爽的口感和宝石般晶莹剔透的观感。
又比如那道神秘的锅巴料理,端上桌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圆球,几秒之后却自动裂开,露出了内里的馅料,香味也随之飘出。
这样的一道菜,想想就觉得好吃。而这种用圆球包裹食材的做法,后来又养活了多少网红餐厅。
当年拍美食剧,是真的在创作美食上动过脑筋下过功夫。如今的美食剧,打着呈现中华美食的旗号,展现的却都是餐馆里常见的菜。
用特写展现毫无新意的食物,用台词强调厨师的厨艺。没有了烟熏火燎的烟火气,看似有板有眼,实则偷懒又无聊。
当然,一种味道能让人记住,除了它本身的美味,更在于其背后的故事。在外漂泊的打工人最想念妈妈的味道,其实想念的又何止是味道。
当年看《食神》,我们记住了可以当乒乓球打的撒尿牛丸,记住了让人流泪的黯然销魂饭;
看《穿越时空的爱恋》,记住了北京烤鸭;
看TVB版《金玉满堂》,记住了夫妻肺片,看李安版《金玉满堂》,记住了满汉全席。
可如今,剧看了,菜做了,却再也没有一道能令人记忆犹新、半夜想起来馋到睡不着的美食了。
今日话题:
有没有一道电视剧中的美食,曾令你念念不忘?
END
文:云宇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吃瓜、看剧、品人生。“关注”我,娱乐资讯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