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玩乙游戏吗?请列举一下你做过的乙旅行!”
1994年9月23日,世界上第一款面向女性的恋爱模拟游戏《安琪莉可》问世,打破了当时游戏基本只面向男性的认识,成为“乙女游戏”发展的领头羊。
时至今日,乙女游戏已经成为一个有着完整商业链的圈子了,虽然也有大把人槽冷圈,游戏链底层之类的,但其实只要入了坑就会发现玩的人挺多——不过按照目前国内的趋势来说,大部分人玩的都是手游类的呢。
(《安琪莉可》重置版)
国内的乙游玩家一开始是真的很少很少了,因为在日本开始热门起来的,国内玩家想要玩到乙游的门槛实在是高,要么好好学日语玩正版,要么学会各种主机模拟器的用法,即使是汉化组盛行之时,想要下到资源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随着网络的发展,新生代的成长,以及手游的极速发展,国内的乙游圈子才逐渐壮大——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嘛。
8月初,乙游圈子突然就来了个热点新闻。B站一位百万UP主接了一个名为《掌门太忙》的乙女向恋爱手游的商单,因此做了一期关于“乙女游戏”话题的视频,但或许由于不太适合的言论,以及圈外人的身份,令部分观看视频的乙游玩家感到了冒犯,当有玩家在微博发表了关于此事的评论之后,由于UP主初期的处理不当,矛盾更是升级——甚至在知乎上成为热门话题(?),微博上也多了许多虎狼之词(?)。
(一些微博上的虎狼之词)
这类事情其实很难分出个明确的对错,但想吃瓜的,可以移步B站与微博(笔者谏言:理智吃瓜)。那么我们今天要讲讲什么呢?我们可以讲一讲,演化至今的乙女游戏圈中,到底都有哪些——令人费解却又情有可原的冲突。
乙女游戏中的鄙视链
女性向游戏其实是一个还包含了其他类型游戏的圈子,除了因为基数较大所以广为人知的“乙女游戏”外,还有专门供腐女们玩的,主角为男性的耽美恋爱游戏(代表作:《鬼畜眼镜》、《咎狗之血》等),也有甚至没有明确恋爱故事,主要以剧情推进为主的女性向游戏(手游中例如:《暖暖环游世界》、《偶像梦幻祭》等)。总有人误解女性向游戏等于乙女游戏,但其实应该是女性向游戏包括乙女游戏,但不等于乙女游戏。
(来源于百度百科)
乙女游戏,全称乙女向恋爱游戏,“乙女”这个词来源于日本,原意为“少女”,最早指代介于萝莉与御姐之间的妹纸们,当然,随着圈子的发展,现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指代了。
乙女游戏由女性主人公作为主角,通过不同的选项或者小游戏可与故事中“可攻略角色(大多数为男性角色,亦有女性角色)”谈恋爱,从而达到不同的结局。早期的乙女游戏多为文字冒险游戏,在游戏行业的极速发展中,乙女游戏也增加了许多不一样的玩法。
(以谈恋爱作为卖点,实际上却是个消消乐游戏)
前面也说过,日系乙游在早些年还是小众游戏,国内互联网上的乙女游戏早发迹于汉化组。一些喜欢乙女游戏、或在日本、或会日文的玩家们组成了汉化组,将游戏进行移植、汉化,最终发布在论坛或者网站上(至今还有一些古老的论坛还在同好们的努力下运作着)。虽然论坛下载需要一些权限,但那确实是一个汉化组为爱发电,玩家们下着盗版游戏的时代——同时,没有营收、被淘宝无良卖家盗用卖钱等等因素也使得许多汉化组无法维持……
(一些做汉化组的论坛的相关声明)
2012年,一款名叫“橙光游戏”的文字冒险类游戏制作软件面世。这款不需要编程就可以制作游戏的软件,为国内当时还比较荒芜的乙游市场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是的,有不少大佬用橙光做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乙游。
虽然也很是风靡了一段时间,但当用户越来越多,玩家越来越多之后,橙光的风评却滑向了各种恶评的深渊——部分日系乙游的玩家们开始十分看不上橙光用户。
(如今还是十分有人气的橙光游戏首页)
究其原因,或许正是因为低门槛带来的各种低质量的作品:不太精美的画面、玛丽苏的剧情、低龄化用户过多、甚至是素质较差的用户群体……种种因素使得橙光游戏体验极差。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许多令人惊艳的高质量作品。
但即使是不太受部分日系乙游玩家们欢迎的平台,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推动了乙游在国内的发展——乙游被更多人所知,乙游市场也可以带来营收。
但很快,页游模式的橙光游戏也在手机游戏面前黯然失色。智能手机、3G网络、4G网络接连问世,手游也很快成为人们更为倚重的娱乐模式。但在那个时期,因为受众人群较少,制作乙女游戏的游戏厂家、工作室少之又少。直到类似《梦王国与沉睡的100王子》一类的抽卡式乙女恋爱手游入驻国内,同时市场上井喷的各类抽卡手游,令游戏大厂们看到了割韭菜的市场——于是万恶的抽卡恋爱手游的时代,来临了。
抽卡游戏究竟如何万恶是一时半会无法说清的,但乙女向手游的风靡带来了无数新鲜的玩家,也带来了新一轮的冲突。主机、PC端的乙女玩家得益于国内游戏环境的改变,愿意购买正版、愿意进行复杂的操作连上外网、或是愿意在steam上进行购买的玩家开始变多;橙光游戏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优秀作品的数量开始变多。
而手游则有所不同,鉴于如今流行的抽卡游戏给游戏大厂与工作室带来的红利实在太多,以圈钱为目的诞生的手游开始层出不穷。非买断式的游戏形制也带来了大批量不愿意消费只想佛系游戏的玩家——当然,对待游戏消费的态度,每位玩家都是自由的。
但对于部分主机、PC端、甚至橙光游戏的乙游玩家来说,抽卡式乙女向恋爱手游,甚至并不能称得上是——乙女游戏。与其说乙女手游是恋爱游戏,倒不如说侧重点在于抽卡——而为了抽一张画面精美的卡面投入无数个328元、628元的礼包,确实十分令人费解,似乎也偏离了“乙女恋爱向游戏”的初衷……
即便如此,游戏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令玩家们开心,只要能达成这个目的,或许过程不同,最终也不过是玩家与游戏制作方们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罢了。
乙女,乙女腐,原女,梦女
“乙女”这个词最初代表着“纯真的少女”,正是乙女游戏所面向的玩家,在爱做梦的年纪向往着爱情的少女们。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发达,更多的人接触到乙女游戏,逐渐增加了许多各个年龄层、甚至各种性别(?)的乙女游戏玩家。无论是因为向往甜蜜的爱情、还是因为喜欢纸片人们有趣的人设好看的立绘、或者是因为引人入胜的剧情故事、甚至是为了逃避残酷的社会……乙女游戏像别的游戏一样,拥有了适合自己的受众们,于是周边、同人等相应的产业链便也开始飞速发展。“乙女”这个词——不再是单纯的形容词。
(来源于百度百科)
乙女逐渐开始指代所有醉心于“传统乙女游戏”的玩家们,无论是对恋爱尚且懵懂的少女们,还是被社会毒打想要寻找快乐的白领们,或是想要左拥右抱的富婆们——乙女不再有年龄的限制,不再只是“小女孩才玩的游戏”。
但玩家的增多也意味着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喜好、不同的需求的出现。在众多玩乙女游戏的玩家中,有一批关注点与众不同的玩家——他们看到了游戏中各个男性角色之间的“感情”。于是在游戏之外,他们通过同人创作,将喜爱的男性角色搭配在一起,为他们创作爱情故事——这就是“乙女腐”。
(图片来自网络)
许多讲到乙游相关的帖子总会强调:乙女腐是不被提倡的,乙女游戏本身是不包含腐向的。前者其实属于个人自由,后者其实相当看游戏制作方的心情。
“乙女腐”在乙女玩家的群体里的数量其实并不多,但有一部分乙女腐玩家过于KY(KY指读不懂空气,总是在不适合的时机说不恰当的话、做不恰当的事),总是到处宣传他们所萌的CP,这引发了其他玩家的不满:无论是在玩的过程中单纯的喜爱某男主与女主的CP,还是将自己代入女主角色去和某男主谈恋爱,乙女腐都让他们体验到了NTR(恋爱中其中一方出轨)一般的感觉……
当然,最令人不适的,大约要数什么类型的玩家都想讨好,因此在游戏里加入男主们恶意卖腐情节的游戏官方。那对玩家来说仿佛NTR+同妻(指同性恋隐瞒性向结婚的受害者)双重打击。
(《薄樱鬼》)
即使大部分乙女玩家十分看不惯部分乙女腐,但人各有志,除去总是大声嚷嚷膈应人的少数人外,乙女腐中也有安安静静圈地自萌的人们——于是乙女们和乙女腐们姑且还是在各自的圈子中相安无事。但随着乙女游戏的壮大,玩家们又有了新的分裂。
因为最初是为了女孩们制作的游戏,考虑到代入感的问题,乙女游戏的女主们最初大多是没有“脸部细节”的,许多玩家会在游戏中将自己代入女主,沉浸式体验游戏。当市场逐步丰满后,不同的主创也有不同的想法,并因为玩家们的呼声,女主也开始拥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样子。
(最右为《花之女王》的女主)
于是在游戏之外的同人世界中,开始了“乙女”、“原女”、“梦女”的划分。
“乙女”指代同人创作者们将女主用“你”或“她”代替,从第三方视角来讲述读者与男主们的故事;“原女”则是认可游戏本身的女主的性格或是样貌,创作原游戏女主与男主们的故事;而“梦女”则是作者将自身代入女主之中,以自己的视角或是设定来描写与男主们的故事。其实不仅是同人,这也代表着乙女游戏玩家们在玩游戏时不同的偏好。
那么“乙女”、“乙女腐”、“原女”、“梦女”们之间到底打不打架呢?打呀,怎么不打。
“高贵”的可不是乙游,而是人心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在任何一个圈子里都非常适用。人们总是有自己的三观、想法,每个人都有可能坚持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是无可取代的,当这个观念属于大多数人都认同的观点后,从众心理中就会有人生出优越感来。
因为人多就有理,于是观点相悖的人们就成了“异类”。
网络上总是越来越多能看到“网络出警”。“因为你说的不符合我的观点,我就要指正你,还要告诉所有跟我一样观点的人让他们也来指责你”基于这种霸道的观点,网络出警成为部分网友们的矛,像是拿着什么鸡毛令箭一般四处维持“正义”。
对于只喜欢吃瓜的路人们来说,看到出圈的八卦,在冲上来围观一番后,也只能感叹一句:“可真高贵啊,还说不得了呗”。言论自由并不是万能的挡箭牌,该在什么样的场合言论自由,又该在什么程度范围内言论自由,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把标尺。
无论是喜欢将自己代入女主真情实感的参与游戏,还是将女主当做女儿一样萌CP,甚至在乙女游戏中喜欢腐向CP,都是每个人的自由,只要打好警示tag圈地自萌,不到非同好的面前去发表令他人不适的言论,那么喜欢什么样的情节什么样的配对,都不过是个人喜好罢了。而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随意“出警”他人,大约就和碰瓷的一样无理取闹。
网络上总有一种十分有硝烟味的对话:当A提到自己也玩乙女游戏/看动画/看小说,并且就此发出了观点时,总有些网友让A列举“你玩过哪些乙女游戏”“你看过哪些动画”“你看过哪些小说”之类的证据,如果列举的刚好是ta不屑的作品,还会嘲讽A这也算入圈?苛刻程度不亚于写毕业论文时列举学术论点来源。
接触过某个圈子,不代表一定要深入这个圈子,即使不足够了解也并不能就因此捂住ta的嘴巴(当然也不能胡说八道啦)。
圈内当然也会有许许多多奇怪的事,比如说“梦女”爱好者找同人创作者约稿,回头还要对创作者萌的CP评头论足一顿批判……这一类的事也是层出不穷。
“高贵”本来就是阶级的产物,但喜爱某样事物可没有什么高人一等。你可以为自己所爱的东西自豪、感动,但实在不该要求他人也一起认同。
对于一个圈子来说,圈子里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生态链,圈子外的人可不关心。但一旦出了圈,不明所以的路人们总会赶来感叹一句:“贵圈真乱啊!”这世上大大小小的圈子都是这样的。
游戏圈子一向有鄙视链,乙女游戏一向排在底层,但对于某些激进的游戏玩家来说——无论是女性向游戏还是galgame,或许在他们眼中都根本算不上游戏。“游戏”究竟是怎么个定义?他们或许说不上来,或许说的头头是道,但“高贵”自在人心呀。
是以,“高贵”之言当然也不过是嘲讽之时的无稽之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