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陈月语,安徽马鞍山人,27岁,山东艺术学院古代壁画临摹及保护专业2022届硕士毕业生。
求职方向:古代壁画临摹和保护相关职位
座右铭:“有坚定的意志就等于双脚加一对翅膀。
”秦月语的专业是名副其实的冷门,以至于同一个学校的很多校友都未曾听说过。虽然上的是冷门专业,但她在还没毕业时就“火”了一把。2022年4月,她在社交媒体上随手发布了自己的毕业作品,获得了数万点赞,还在5月底上了热搜。
这件特别的毕业作品,是秦月语耗时半年临摹的敦煌莫高窟159窟《普贤变》,高达2.1米。“莫高窟159窟是敦煌壁画中唐时期的精品之作,是经典的代表。”秦月语说,《普贤变》体现了唐代的色彩配置:气势宏大、细密工整、同色系配置,以青绿色为主调表现出典雅、清淡之美。“从这些壁画里,我们能看见古人的生活方式与无穷的想象力。”
对于秦月语所学的古壁画摹写与保护专业来说,要找到对口的工作本来已经很难,如今又碰上“史上最难就业季”,更是“难上加难”。秦月语曾考虑过转行,但网络上的好评和网友的鼓励让她重拾信心,她决定继续走下去。
秦月语在学校图书馆前。受访者供图
初遇“九色鹿”
6岁时,妈妈带秦月语去青少年宫,看了古筝班、跳舞班、乐器班、绘画班,年幼的她一下子就选中了绘画班,从此与绘画结缘。小女孩用马克笔描绘她看到的世界,还偷偷攒下零花钱,拿来买漫画与绘本。
有一次,秦月语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九色鹿》,浓浓的中国风画面,善良而美好的九色鹿,神秘浩瀚的敦煌奇景,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九色鹿》是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的故事改编,由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出品的动画美术作品。从那时起,她就对敦煌产生了一种好奇。
秦月语在高二时开始认真思考以后想要从事的职业,发现美术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果断决定要学艺术。但起初父母都不太赞成,认为她的文化课成绩足够上本科,学艺术至少会有一年参加集训学习,有可能落下功课。此外,父母也担心她以后毕业找不到工作。然而看到秦月语态度坚决,父母最终同意了。“反正以后的路是你自己的,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此后,秦月语开始了一年的艺考集训,每天从早上7点画到晚上10点,练习素描、水粉、速写,绘画水平也稳步提高。谈起那段时光,秦月语最深的印象就是困,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但也只能硬撑着。
结束集训后,在老师的推荐下,秦月语报考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美术学专业。“老师主要考虑到美术学对文化课的要求比较高,一般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不太好,而我的文化课分数还不错,就让我去试一试。”
2013年,秦月语顺利考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美术学专业,并选择了艺术品鉴定与修复的专业方向。
秦月语当时修复中的古籍。受访者供图
一个月修复一本古籍
本科期间,秦月语除了学习中外文化史、美术史、文物学理论、考古学通论等理论课程,还学习了修复古籍、修复青铜器、修复陶瓷,以及书画装裱等实践性较强的课。
古籍修复是秦月语当时最喜欢的一门课。虽然步骤很复杂,但因为尺寸小,在自己的桌子上就可以慢慢操作。她和同学一起在英雄山文化市场淘到一批破旧的清末民初时期书籍,每人一本进行修复。
“需要慢工出细活,每个步骤都得按部就班,不然就会出错。”秦月语介绍说,修复古籍需要先分析古书残缺破损的“病症”,然后再对症下药。如果有脏渍,还要先做去污处理;有虫蛀破洞,要用材质颜色相近的修复纸张补齐……修补完毕要将书逐页喷湿压平,还要剪齐、上书捻、上书衣、补书皮、贴书签,最后做个书套装起来。
在这一系列操作中,最让秦月语犯难的步骤,是补上书皮后用针线把整本书穿在一起。不仅需要在订线孔内穿针引线,订线结扣,将线剪断,还需要用锥子将线头拨在孔内,正而不露,保持平整。她自嘲手笨,这个步骤练习了整整一天才算比较熟练。
经过一个月的逐页修复,原本被虫蛀后破损严重的书籍,已经可以供人正常翻阅了。
秦月语修复好并加上书套的古籍。受访者供图
2017年大学毕业后,因为经济压力,秦月语没有马上读研,而是去了杭州一家私人美术馆做新媒体运营。在这里,她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对艺术的见解令秦月语大开眼界。“见识了更多优秀的人,才发现自己学得还不够,就想再读个硕士。”
两年后,存够了学费的她,毅然辞职备考,颇有点破釜沉舟的意思。在备考的3个多月里,秦月语卸载了手机上的所有无关软件,每天花大量时间学习。除了看书,她也会在网上看公开课,看与敦煌莫高窟、河西走廊有关的纪录片。
2019年,秦月语因几分之差与第一志愿的华东师范大学失之交臂,被调剂到山东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出于对壁画的好奇,她选择了古壁画摹写与保护的专业方向。
秦月语在工作室临摹敦煌壁画。受访者供图
两米高壁画临摹作品的诞生
秦月语所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班共10人,专业方向细分为古建筑保护、陶瓷鉴定与修复、古壁画摹写与保护,以及古籍保护。班上和秦月语一起学古壁画摹写与保护专业的,还有2名同学。
“研究生的课程90%都靠自学。需要自己主动学习,然后和同学互相分享经验。”秦月语说。读研二时,她第一次尝试壁画临摹,整个人有些发蒙,不知如何下手。老师当时只讲了一些概念,并给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就让他们动手尝试。他们便和学姐学长一起琢磨研究。
在秦月语看来,壁画临摹的每一步都是难点。首先需要制作画板模拟石窟墙壁的质感,所以要制作泥板。“因为每个地方的气候、土质都不一样,所以要多做试验,不然制作的泥底就会很容易开裂或者是出现别的问题。”工作室里因此长期弥漫着泥土的味道。
秦月语在学校附近挖土做泥板。受访者供图
2020年秋天,因为疫情无法购买材料,秦月语和同学只能到学校附近的湖边挖土做泥板。几个漂亮女生穿着脏衣服,用手搅土弄沙子的场景,至今想起来,秦月语仍觉得有趣。挖土回来后,她需要把土砸碎,再筛成细土。第一次筛土,秦月语一下午也只筛出一点点。
绘制的过程也不简单。木板泥底是有颗粒感和肌理感的,所以线条很难画顺滑,色彩的晕染也难,这是因为一上泥,底就干了。“没有什么技巧,就是要多多实践,一次次试错,再总结经验。”
对于自己的第一幅壁画临摹,秦月语很不满意,觉得不太有壁画的感觉。
此后,她又临摹了几十幅古壁画,从山西永乐宫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敦煌壁画,到山东本地的泰安岱庙壁画,这些都是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古代壁画的精品。
其间,秦月语多次临摹了《鹿王本生图》,这幅来自童年回忆的古壁画。就这样一直画到毕业作品,秦月语才觉得自己的古壁画临摹得有些像样子了。
秦月语多次临摹的《鹿王本生图》。受访者供图
“普贤骑着白象,象征着德行,画面中的一些形象塑造是我国戏剧类型脸谱的发源地。”2021年6月,在准备毕业作品时,因想画壮观一点、寓意好的作品,秦月语选择临摹敦煌莫高窟159窟《普贤变》。
《普贤变》位于莫高窟159窟西壁龛外,壁画的部分颜色一直处在变灰的过程中,而大部分使用天然矿物质颜色的区域,却有着永不变色的性质,依然保持着色彩的鲜活生命力。“这应该是我们专业近几年最大的一幅画了。”秦月语说,画之前虽然想到难度会很大,但没想到会画这么久。
此前临摹的古壁画都能在网上找到高清图,但《普贤变》在网上找不到高清图,这大大增加了临摹细节的难度。拿不准的地方,秦月语就找同朝代的壁画,同类对比看颜色。
“大家不会轻易尝试画这么大的尺寸。”她说,大尺寸的画板风险很大,不仅不好搬运,制作的时候也更容易开裂。为此,秦月语专门改良了泥底,做得更薄。
画的过程也很难,站着够不到画面顶部,她就趴在上面画,每天从白天画到黑夜。由于强度大,秦月语的脖子和腰有时疼得不能工作,就只好休息一天,然后再接着干。
2021年12月,这幅2.1米高的古壁画临摹作品终于完成了。
秦月语耗时半年临摹的敦煌莫高窟159窟《普贤变》的细节图。受访者供图
打消转行的念头
今年的“最难就业季”让很多毕业生为找工作发愁,而对于秦月语的专业来说,每年的就业都是个问题。
“我们这个专业最对口的岗位是博物馆的‘美术(文物保护与修复)’,然而这样的岗位一个城市几年才能出现几个。”秦月语说。她在去年报考了一个文化馆的岗位,据说是几千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她没能考上。
秦月语又在招聘网站上搜寻相关的岗位,然而一个匹配的岗位都没有。即便是去读博,似乎也很难找到完全对口的专业。
几番挣扎之下,秦月语开始考虑转行。她先后向二十多个不太对口的岗位投了简历,几乎都石沉大海。“也可以理解,毕竟我的专业去竞争国企宣传岗也不那么合适。”
今年4月份,秦月语将毕业作品的照片发到了社交媒体上,引来了数万网友点赞,还上了热搜,这让她感到既意外又惊喜。
她原本只是想给学生时代留一个纪念,顺便向网友分享下自己的专业,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关注和认可。每天都有不少网友私信鼓励她,给她点赞,还有一些同专业的网友也会和她讨论技术问题。这些支持让她打消了转行的念头,“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美的力量,原来大家都能感受到。”
截至目前,秦月语在一家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毕业作品,获得2万多点赞。受访者供图
秦月语说,接下来,她想先去一趟敦煌,用vlog的方式,和网友一起感受敦煌壁画。她也会一直画下去,尝试将传统文化作为素材,画出属于自己的创作。“我希望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用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让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壁画及其他文化艺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一份力。”
“我的专业是偏文物、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我一直都觉得我没有选错,只不过这条路相对来说走的人不是很多,你必须做到很出众。”秦月语说,她会一直坚持下去。
新京报记者 蒲潇
编辑 袁国礼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