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日军方面一直认为参加“大亚庄战”的是盖戈炎开的第10师和潘谭静爱的第5师,但随着对“大亚庄战”的深刻理解,我发现这两个日军精锐师并不是都参加,而是这两个师各编一个,第5师以韩本淳的步兵第21旅为期限,编制“韩本智地”其中,《世谷地带》重点介绍了主攻胎儿场。
濑谷启
濑谷启(1889—1954)是日本栃木县人,原生家庭为安藤家族,自幼过继给濑谷月山为养子,曾就读于陆军中央幼年学校,1910年5月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步兵科,曾以少尉军衔在第十四师团第27旅团步兵第59联队服役。
濑谷启于1915年11月考入陆军大学校第30期,与阿南惟几、石原莞尔、清水规矩、田中久一、岩松义雄、坂西一郎、重藤千秋、笠原幸雄、田边盛武等人同学,并于1918年11月底毕业,这一期共有60名毕业生,濑谷启毕业成绩一般,未能进入该期“军刀组”。
濑谷启从陆大毕业之后,被分配至陆军省任职,其后相继出任日本驻阿根廷领事馆副武官、第四师团步兵第7旅团步兵第70联队大队长等职,1930年8月被调到陆军大学校担任军事教官,1934年8月1日晋升陆军大佐,并出任第六师团第11旅团步兵第13联队长,在任内经历了香椎浩平和谷寿夫两任师团长。
1936年8月1日,濑谷启被调到近卫师团司令部任部附,任内曾辅佐了香月清司、西尾寿造和饭田贞固三任师团长,并于1937年8月2日被晋升陆军少将,当年12月1日又被调到第三师团出任司令部附,辅佐师团长藤田进中将,其时该师团正在上海和南京一线作战,濑谷启抵达日军第三师团履职时,该师团主力当时正驻守在苏州城,只有鹰森孝的步兵第68联队继续向南京攻击,并从通济门和武定门突入南京城内,并参与了“南京大屠杀”。
日军占领苏州城
1938年3月1日,濑谷启被调到日军华北方面军,在矶谷廉介第十师团任步兵第33旅团长,原旅团长田鸠荣次郎已经晋升陆军中将并出任下关要塞司令官,此前日军第十师团已经先后攻占了兖州、济宁、邹县等地,而下一个攻击目标就是滕县,日军华北方面军与华中派遣军正在实施南北对攻,企图将几十万中国军队合围在徐州地区予以歼灭。
日军实施南北对攻态势图
华北方面军遂以第十师团濑谷启的步兵第33旅团为基干编成“濑谷支队”,下辖赤柴八重藏的步兵第10联队(欠1个半大队)、福荣镇平的步兵第63联队、野炮兵第10联队(欠1个大队及2个中队)、野战重炮第2联队(欠1个大队)、中国驻屯炮兵联队第3大队(辖2个150毫米榴弹炮中队)、临时野炮兵和山炮兵中队各1个,独立机枪第10大队、独立轻型战车第10 和第12中队、工兵第10联队第1中队及通讯队、卫生队、第1野战医院、兵站汽车第15中队等。
日军炮兵
日军中的“支队”一般由数个联队及兵种大队或中队临时编成,并以指挥官的名字为临时番号,而“濑谷支队”所配备的炮兵种类之多,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再加上2个独立轻战车(坦克)中队,其战斗力是不容小觑的,远远超过师团级的炮火配置,而这样一种配置也确实超出常规,也可以说“濑谷支队”是专门为攻坚作战而编成的。
由于“濑谷支队”配备了各种类型的炮兵部队,为了便于统一协调和指挥,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又将野战重炮第一旅团的指挥机关配属给“濑谷支队”,而师团长矶谷廉介又将师团司令部作战参谋濑川幸男大尉派到“濑谷支队”进行协调并督战。
驻守滕县的是川军王铭章的第122师,这场异常惨烈的攻防战曾在电影《血战台儿庄》中展现过,日军炮火之猛烈,轻型战车之突进,都给中国守军造成极大的伤亡,师长王铭章也在滕县保卫战中壮烈牺牲,相信许多人对王铭章师长牺牲的桥段都十分熟悉,滕县最终于3月18日被“濑谷支队”攻陷。
日军占领滕县
“濑谷支队”攻陷滕县之后,又于当晚攻下临城,然后兵分两路南下,进攻目标直指台儿庄,然后攻占徐州这个战略要地,以实现日军南北汇合的作战计划,将华东占领区和华北占领区连成一片。
当时固守古城台儿庄的,是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池峰城的第31师,池峰城以一师之众与日军血战8个昼夜,最终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严厉督战之下,池峰城炸掉预留后撤的浮桥,抱着与台儿庄共存亡的决心死守城池,给攻城的“濑谷支队”予以重创。
日军进攻台儿庄
当双方战斗呈胶着状态之时,矶谷廉介又将第8旅团步兵第39联队第1大队增派给“濑谷支队”,但两军相遇勇者胜,“濑谷支队”攻城部队最终因疲倦而暂停进攻,而池峰城不顾官兵连续作战的疲劳,派出敢死队夜袭日军的宿营地,这一招出奇制胜,打得日军丢盔卸甲,而汤恩伯的第20军团在这关键时刻迂回到台儿庄战场,狂妄的“濑谷支队”撤退不及而陷入重围,中国军队歼灭日军11984人,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弹药,最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1938年4月,濑谷启在补充兵员后重振旗鼓,又率领步兵第33旅团渡过运河向徐州挺进,在台儿庄附近的禹王山遭遇滇军卢汉第六十军的顽强阻击,双方在禹王山大战20余天,尽管卢汉所部遭到重创,但濑谷启旅团也是损失惨重,正所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况且日军的战斗力数倍于中国军队。
李宗仁与白崇禧在台儿庄前线
此后濑谷旅团又随第十师团参加了“武汉会战”,期间矶谷廉介调任日本关东军参谋长,由筱冢义男中将继任第十师团长,该师团与第三师团为右路军,先后攻占固始、潢川,尤其是在潢川遭遇张自忠部的顽强阻击,张自忠在坚守了10天之后主动撤离战场,日军直逼罗山和信阳,在罗山又遭到胡宗南部的阻击,胡宗南以7个师的兵力与日军两个师团对阵,在激战了20多天之后,日军还是突破了罗山防线而直下信阳。
1939年9月底,日军第十师团被调回日本休整,濑谷启于10月2日被晋升陆军中将,并被调到台湾出任基隆要塞司令官,但任职不到一年,就于翌年8月1日被编入预备役,此时濑谷启年仅51岁,远没达到退役之龄,其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为日军在“台儿庄会战”的失败背锅。
1944年3月,濑谷启中将被重新召回现役,出任满洲国铁路护卫司令官,“南满”和“北满”铁路是东北铁路的大动脉,日本人在东北掠夺的物资都是通过铁路运输到大连,并从大连装船运回日本,而为了确保这条铁路线的畅通,关东军在绵延数千公路的铁路沿线,派驻了铁路守备队进行护路。
日军抓获的抗日者
1945年4月,为了应对美军的大规模反攻和登陆作战,日本大本营编组成立了日军第十七方面军,由上月良夫中将任司令官,其司令部设在汉城,主要负责朝鲜半岛的防御作战,由日军参谋本部直辖,战时受关东军总司令部指挥,该军下辖栉渊鍹一的第三十四军和永津佐比重的第五十八军,分别驻守在咸兴和济州岛,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濑谷启被调到朝鲜北部的罗津担任要塞司令官,罗津港是一个天然不冻港,东临日本海,与中国、苏联相隔图们江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5年8月9日,苏联正式对日本宣战,150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率领号称“百万”的关东军负隅顽抗,但裕仁天皇最终选择了放弃抵抗,并于1945年8月15日中午12时发布了《终战诏书》。
1945年8月18日下午,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谨遵圣命,向所属部队下达了投降的命令,并于次日委派关东军总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从哈尔滨飞往苏联的贾力科沃,与苏军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洽谈投降事宜。
秦彦三郎与苏军洽谈投降事宜
而驻守在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北的日军,在第三十四军司令官栉渊鍹一中将和罗津要塞司令官濑谷启中将的率领下,向苏联远东军第二十五集团军司令员契斯季亚科夫上将投降,而在三八线以南的日军,在日军第十七方面军司令官上月良夫中将的率领下,向美军第二十四军军长约翰﹒霍奇中将投降,这为日后朝鲜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向苏军投降的濑谷启成为苏军的俘虏,与所有被苏军俘虏的战俘一样,被押解到苏联伯力集中营关押并服劳役,与普通士兵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以进行彻底的改造,关于日本几十万战俘在苏联是如何度过囚徒岁月的,这方面的史料可以说是非常的奇缺。
苏联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
1949年12月,苏联滨海军区军事法庭曾对一批日本将军级战犯进行了审理和判决,史称“伯力审判”,但“伯力审判”却远不如“东京审判”公开和透明,以致鲜为人知,只知道这些昔日狂妄的日本帝国军人,已经被繁重的劳役折磨得没了脾气,不但态度十分恭顺,而且都当庭表示服从判决,而关于濑谷启的判刑情况,也是鲜有史料介绍。
1950年7月,以关东军最后一任司令官山田乙三等人为首的982名日本战犯被移交给中国政府,并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而濑谷启有可能就在这批移交的战犯当中,而关于这一时期日本战犯的改造情况,在一些文史资料中都有所记载和披露,甚至被拍摄成电影或电视剧。
苏联移交中国的日本战俘
1954年5月27日,濑谷启在满洲里自杀,其自杀地为何在满洲里,而不是在抚顺,这还是一个历史之谜,有待知情者进行进一步解读,濑谷启生前曾获得一枚功三级金鵄勋章。
在侵华日军诸多“支队”编制中,“濑谷支队”可谓是一支劲旅,其兵力配置大约在10000人左右,尤其是火炮的配置,达到了非常惊人的程度,不但配备了两个150毫米榴弹炮中队,而且还配置了野战重炮第2联队,尽管不是满编,但是要知道日本陆军在整个二战时期,也仅有6个野战重炮旅团的编制,此外还有两个战车(即坦克)中队,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甚至将野战重炮旅团的指挥机关也编入“濑谷支队”,以便协调指挥各类型炮兵部队协同作战,因此战斗力十分强悍,李宗仁率领第五战区能够围而歼之,并取得“台儿庄大捷”实属是不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