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卡
坚强地
观门鸽,位于河流大陆。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古人心中的理想爱情
取冠三百,真绝唱也
《关雎》一诗可谓“取冠三百,真绝唱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古年来,人人耳熟能详。“关关”即雎鸠相互应和鸣叫之声,是象声词。雎鸠头顶羽毛似王冠,气度非凡,颇有王者风范,故古人亦称其为王雎。雎鸠一生伴侣固定,情感极其专一,每到求偶繁殖的季节,就如约在“河之洲”(河中小岛)相聚,充满爱意地一应一和“关关”鸣叫。古人在生活中观察到雎鸠真挚专一、融洽自然的情感关系,就自然联想到人类生活中男女间的爱情,因此诗歌紧接着就写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人所称“淑女”,均指尚未出嫁的女子。“淑”是贤淑、美好之意,指女性内在美德与品质。“窈窕”一词,如今常用以形容女性身材体态之美,但在古意中并非如此。“窈窕”均为穴字头,其字源上有幽静、静谧之意,用以指代女性内在品质,即处于深闺之中文雅幽静、内敛含蓄的美德。在古人眼中,内在静美之淑女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好逑”。“逑”是匹配之意,诗人感叹这样一位拥有内敛温柔、文静贤淑等内在品质的女子,真是谦谦君子绝好的匹配对象啊!如此注重内在美好品质的爱情观正符合古人心目中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古人理想的爱情:挚而有别
诗歌为何以雎鸠起兴?在古人心中,人的爱情与雎鸠之间又有何更深层的相似之处呢?朱熹曾评价雎鸠的爱情道:“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雎鸠对待情感既真挚专一又庄重有度,即所谓的“挚而有别”。“挚而有别”是古人心中男女间理想爱情最美好的状态。男女在情感上忠贞不贰,在生活中相敬如宾,不肆意放纵或过分亲昵,以免失去庄重。诗歌中的“窈窕淑女”正具备了这样庄重静雅的美好品德,因此是君子心仪爱慕的完美对象。
诗歌中的“淑女”“君子”是否确有其人呢?关于这点,历来有人认为此诗意在歌颂“后妃之德”。“后妃”即周文王之妻太姒,相传太姒贤惠淑德、尊长爱幼、勤俭持家,她与文王间的爱情正是古人心中的最佳典范。当然这种诠释有可能只是后人附会而出,但“挚而有别”的的确确是古人心中最理想的爱情状态。
如何追求理想的爱情
追求爱情的智慧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接下来诗人从身边植物与日常劳作出发,将“君子”追求“淑女”的细节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荇菜是一种常见的水草,叶片小而圆,漂浮于水面上。由于其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古人常采摘荇菜食用或入药。“参差”指荇菜长短不一、交错浮于水面之态。如果站在岸边去采摘水中的荇菜,你会怎么做呢?若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扑通一下跳入水中,上前狠抓一把,这样就显得太狼狈了。古人是如何采摘的呢?这其中的智慧就在于“流”字。“流”指用手搅动平静的水面,令水面按一定方向波动起来,水面上漂浮的荇菜自然也会忽远忽近地随波移动。只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慢慢搅动水面,荇菜最终就会漂到岸边人双手可触及的范围之内,这是古人源于日常劳作的智慧。类比来看,“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应如同用双手轻柔地搅动平静的水面一般,不鲁莽冲动、不失风范,用心控制水流波动,慢慢靠近对方、打动对方。
爱情中的曲折迂回
追求爱情的过程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追求诗中这样一位优雅静美的“窈窕淑女”,必然也有曲折迂回。诗歌接下来出现了一笔特别有意思的曲折。“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人借此点出了爱情中求之不得的忧虑和苦恼。
如同用手搅动水面采摘荇菜,若没有找对合适的角度,便难以控制水流方向,荇菜反而会越漂越远。追求爱情的过程也是如此,一定也会有找不到办法、摸不到头脑、再努力也求之不得的时候。当面临爱情中的“求之不得”时,人又会陷入怎样的状态呢?那便是“寤寐思服”,“寤”即醒着,“寐”即睡着。君子因追求不到心仪的姑娘而日夜不停地思念对方。“悠哉悠哉”的“悠”指忧愁,重复两遍“悠哉”,可见君子内心是多么期待与煎熬,甚至到了“辗转反侧”的程度,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心神不宁。诗人描写得如此形象生动,“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直到现在都还在作为成语使用。
此章两句反转是点睛之笔。如果诗歌中的这份美好爱情从头至尾都是一切顺利、毫无坎坷,那就变得平淡无奇,在文学上也失去了张力。正是这一笔反转,令诗歌更显得意味深长、情意绵绵。
琴瑟共鸣,知音知心
当然在曲折过后,只要君子有足够的诚意与耐心,总会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打动爱人。在古人心目中,怎样追求爱情才最合适呢?诗人在第四章道出了答案所在——“琴瑟友之”。“琴”和“瑟”都是古时的乐器名。“琴”有五弦或七弦,“瑟”有二十五弦,均为拨弦乐器。对于音乐演奏来说,最重要的是“共鸣”,只有共鸣的音符相互碰撞才和谐悦耳、动人心弦。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又源自何处呢?源自共同的兴趣爱好,源自灵魂的互相理解与默契,即所谓的“知音”。
“知音”的典故出自《列子》。相传春秋时楚人伯牙善于弹琴。当伯牙用琴声表达巍峨高山时,钟子期心领神会,赞叹道,“峨峨然若泰山”;当伯牙用琴声表达浩瀚流水时,钟子期也即刻体会,并说道,“洋洋然若江河”。这种心有灵犀无须言语,伯牙只需弹奏,让音符流淌,钟子期就能明白他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与内涵。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就此绝弦,终生不再鼓琴,因为他失去了知音,再怎么弹琴也无人能懂了。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用“琴瑟”来形容男女之情、夫妻之义,这真是太贴切不过。诗人在这里也告诉读者,追求理想爱情最重要的是找到彼此内在的“共鸣”,寻觅那位灵魂上的知音伴侣,而并非外在的容貌或财富。男女间的爱情若找到了一份共鸣,必然也会打动对方。
层层递进,深浅有序
找到共鸣的爱情必然会产生完美的结果,末章“钟鼓乐之”就描写了这样一场美好结局。“钟鼓”与“琴瑟”不同,“琴瑟”是房中乐,属情人间的私人交流,而“钟鼓”则用于盛大的婚礼庆典,鸣钟击鼓说明这对新人终于成为结发夫妻。
《关雎》这样一首短短的诗歌,虽然文字简练,但却条理清晰。诗歌从“流”这样优雅的试探和追求,到“求之不得”的那份“辗转反侧”,再到“琴瑟友之”使二人寻找到互相理解欣赏的共鸣之处,最后“钟鼓乐之”来完成庄重的婚礼仪式,结为夫妻。这是完美爱情一步步从萌芽到最终修成正果的完整过程,诗歌文字上由浅入深又不乏曲折迂回,具有极高的文学逻辑性与节奏感。
今日荐读
《林栖品读诗经》
❖ 人气音频栏目播放超500万次,好评如潮
❖ 治愈系《诗经》课,深入浅出,亲切易读
❖ 沉浸式悦读,逐篇逐句逐字品味《诗经》之美
在任何时候,诗人都是自觉不自觉的时代的吟唱者,从这些吟唱中足以考见一个时代的风俗民生。“经学的解读”常人为地赋予诗太多额外的意旨,反而使人远离了诗,这不啻给古人真率的吟唱蒙上了重重的雾障。
现在,是时候将《诗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解经中解放出来,关注器物、制度与精神,体会语言、习尚与信仰,进而完成从“文化的解读”到“文学的解读”的转向了。
——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
作者简介
林栖,复旦大学哲学硕士,“听林栖”文化品牌创始人,“林栖品读《诗经》”系列课程主讲,致力于普及文化知识,传播文艺之美。精品栏目“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全网播放量超500万次,深受大众欢迎和喜爱。
图书编辑 | 方尚芩
本期编辑 | 李映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