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用语,即汉语中源于日本的词汇。第一用语和一般外来语借用语略有不同。它本身由汉字组成,很符合汉字本身的意思。但是因为来自日本,所以中国人对他的感情有些复杂。
目前网上对日借词的态度可谓是两个极端。一方认为日借词对汉语贡献巨大,没有日借词,中国人连话都说不明白。另一方则对日借词感到厌恶和抗拒,认为这是对汉语的污染,有伤自尊,应该自造新词取而代之。其实这两派都言过其实。要正确理性地看待日借词,首先我们要整明白日借词是怎么来的?它的本质是什么?众所周知,近代我国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如此号召下,中国开始向海外的先进发达国家输送留学生。在“西学东进”的大背景下,欧美学界是学识渊博的老师,而日本就是中国那品学失衡的不厚道同桌,虽然这厮人品不好,但学习成绩优秀。为了能够再次富强起来,我们只能忍气吞声的向人家虚心请教和学习。日本由于地缘和文化都与我国接近,近代被送往日本的留学生是人数最多的,所以近代中国通过日本也学习了不少西方的先进制度和科学技术。
“师夷长技”,顾名思义,就是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理论、技术和工艺,我们学习知识本质上就是学习一门学科的语言或者一个行业的行话和术语,而这总总都是要通过文字展现出来。日借词的本质就是日本人用汉字重新包装西方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文化概念。日借词近代辉煌是因为日本人先用了西方的先进肥料,但归根结底,日借词依然是嫁接在汉字这棵苍天大树上。日本人用汉字造词也不会是瞎造,说不定就取自于中国传入的古籍,如同他们的绝大多数年号。而且就算没有日借词,中国近代的留学生和文人学者们照样会翻译或组词来表示西方的这些新生事物和概念。只不过因为日本先完成,我们就把合适的直接拿过来用,仅此而已。中国人绝不会因为没有日借词就连话都说不明白了!
当然,日借词本身也是对汉语发展的一种贡献,这是既定事实。厌恶和抗拒日借词并没有必要,拿日借词来挑拔民族情绪,哗众取宠则纯属自嗨。之前在网上瞥见一标题,大概是说“科学”是日借词,我们要弃用之,作者认为可用“格致”替代。我没有点进去,赶紧往下滑,因为觉得这标题已经浪费我人生两秒宝贵时间,休想再拿走一毫一厘。可想而知,此文作者所说的“格致”取自“格物致知”,关于“科学”和“格致”二词的优劣就不作评判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科学”要改,那“细胞”、“哲学”等其它日借词是不是也该一视同仁?日借词要改,那像“雷达”、“基因”等英语借词是不是也不能留?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还用不用?
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中文里有一些“日借词”,日语中的“汉借词”更是大把,就连构词的文字都是从我们国家学习过去的。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日本人整天叫嚣要废汉字、汉词并付诸行动,那他们不就成了他们整天在网上嘲笑的韩国人了吗?而在对待汉字的态度上,日本和韩国所表现出来的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国人更加认可哪一方的态度,我想我们早就有答案了。
我们的汉字起源于图,后由字组词,而日本的汉字来源于汉借词,因借词而获字,再由字造新词,新词一旦被回引入中国就成了“日借词”,可以说汉借词就是日借词的源头。既然聊“日借词”,那岂有不谈谈“汉借词”的道理?有不少人认为日本所借用的“汉字”和“汉词”意义都变了,和我们正宗的汉语都不是一回事。事实上有差不多的,也有不同的,但即使不同,也大都在可联想、可分析的范围内,而且也不一定是人家扭曲了,反倒有可能是我们发生了变化,比如“可怜”一词,古文中“可怜”是可以表示“可爱”的,比如成语“楚楚可怜”,而日语中“可怜”就是汉语中“可爱”的意思。
日本汉借词“勉强”表示学习、看书。乍一看牛头不对马嘴。仔细一想,又觉得有点道理,毕竟看书、学习这事对大多数人来讲都挺勉强的。进一步观摩和深思,将“勉”、“强”二字拆开理解,又觉得还挺符合文字的基本意义。“勉”字既能让人联想到勤勉、勉励,也可以联想为勉为其难,同理,“强”既可以是“自强”、“奋强”,也可以是“强迫”。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也就造就了中式“勉强”和日式“勉强”的不同。而这恰恰是汉语作为一种纯正分析语的魅力所在。其实这样的现象也发生在汉语各方言之间,普通话中“出面”表示“出头”,粤语则是“外面”的意思,都没错,面的基本意义是人脸,可指代人,但也有面向,某一侧的衍生意义。河南人说“怼”,本字为“磓”,本义为捶打,潮汕人也用,但只用其本义,并没有在言语上打击别人的延伸意义。日本“汉借词”和现代汉语之间这样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比如,“色男”表示“美男”,“阴口”类似汉语中的“毒舌”,“老婆”是指“老婆婆”等等,除了这些取义不同的,还有意义发生屈折的,比如“大丈夫”表示没关系、不要紧,其实我们也有“大丈夫不拘小节”这样类似的说法,还有一些是意义类似,但使用范围不同或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比如日语“爱人”是情人或小三的意思,还有日语中的“快乐”偏指性方面的,感情色彩类似于我们说“爽”,但还要更“污”一些。以上这些种种的内在联系就是为什么日语不跟汉语一个语系,但它依然是汉字文化圈一员的原因。不止是日本,像马来西亚华人说“拿铁”不是要喝咖啡,而是要去健身,是不是超级形象具体接地气?
汉字的特点是字义结合,不着重于表音,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汉字也可以通过偏旁部首联结同音字,只是不像英文或其它文字符号那样将声部和韵部表示出来。汉字的这一特点极其重要,要知道汉语的各大方言在声韵上是有很大区别,汉字表义不表音的特性使其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而因为文字相同,也大大降低的汉语的发散性。毫不夸张的说,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更是立国之本。而且,也正因这一特性,汉字才能飘洋过海,为其它不同语系的语言所使用,进而影响他国文化。当然,因为语法和音节的不同,很难完全适用,这也正是日本发展出假名这种汉字衍生物的原因。
本文借由“日借词”这一话题点切入,就想传达一个理念,汉字起源于中国但不限于中国,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等也是汉字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很多外国人可能第一次接触汉字就是通过日本动画片片头曲的字幕。在发扬汉字文化这一点上,不说是队友,起码日本是我国少有的同路人。而且我们应该希望这样的同路人越来越多才对,而不是持有狭隘的文化观,总想着井水不犯河水,自己玩自己,从小历史课教导要汲取历史教训,别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结果还养出一群“夜郎子弟兵”,更有甚者,还有一些觉得别人想学都不配的阻队友。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人说美国新选上的副总统“贺锦丽”凭什么拥有汉语这么高贵的名字,短短几小时一班Q在那点赞,自嗨。文化传播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多少中华儿女在为发扬中华文化、汉字文化努力奋斗,中华文化不畏惧有多么强劲的对手,但是如果这样的阻队友太多,迟早又再一次毁在这群自以为是“夜郎子弟兵”手上。中华文化不是一个经不起一点污浊的清澈小池塘,而是一片波澜壮阔的大海,所以才能纳百川而生生不息。
语言和文字是信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仅作为交流工具,语言或文字是没有高低之分,但强势语言是人类实践求知和认识新事物的载体。未知事物是无法用特定、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表达的极限取决于人类认知的边界。语言和知识其实是一体两面,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维度的表现。日借词的本质,其所代表的概念和意义其实来源于西方的先进探索和求知。我理解国人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自豪感以及伴随着的强烈自尊。即便文化交流是再正常不过的,我们也希望自家的文化是强势的一方,是发挥更多影响力的一方。但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不该是一个生在有五千年文化历史泱泱大国国民的选择。不希望汉语有更多的日借词或英借词,那我们国家一定要在未来占领人类科研和教育的高地。关于这方面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语言与战争》,就不在此文赘述了。希望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能做到敏而好学,不辜负我们族群聪慧的脑袋和勤劳刻苦的特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