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是抗战名城、胜利之城,上饶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942年6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占上饶,这是上饶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外族侵占。上饶军民团结御侮、保家卫国,于8月19日赶走了占领上饶66天的侵略者,胜利光复上饶,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和太平洋战场盟军,开启了中美两个反法西斯大国的联合作战,迎来了中国抗战的胜利曙光。一、日军攻占上饶
1937年7.7事变全面抗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中国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日军虽然占据了广大的领土,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进攻了,战争逐渐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相持到1942年,中国抗战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当时上饶驻扎了东南地区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第三战区司令部,统领苏浙皖赣闽东南5省抗战,归属第三战区指挥管辖的中国作战部队最多时达5个集团军,共22个军。与第三战区中国军队对峙的日军在1942年4月前,东面占领了浙江省东部地区的杭州、湖州、嘉兴、宁波、绍兴等地,这是浙江省最富庶、战略位置最重要的地区;西面占领了江西省九江、南昌和南浔线、浙赣线上的一些赣西北城市。
1942年4月18日,美国为报复日本偷袭珍珠港而发动了杜立特突袭行动。杜立特中校率领的美国特别飞行中队16架B25中型轰炸机从第16特混舰队护航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了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 神户等地后,飞至中国浙江衢州、丽水和江西玉山等地机场降落。由于杜立特行动提前了空袭时间,飞机航程不够,加上美军没有及时通知中方,衢州、丽水和玉山机场导航一直处于关闭状态,有15飞机在赣浙闽皖地区迫降和坠机,64名飞行员被营救。这次突然轰炸引起日本朝野和本土陆、海军的极大震惊,日本大本营为防止中、美空军利用中国浙江、江西一带的机场对日本本土实施“穿梭式轰炸”,决定纠集87个大队20多万兵力(仅次于武汉会战140个大队)发动浙赣战役,打通浙赣线,摧毁中国浙赣线上的空军基地和机场,向以上饶为中心的第三战区发起进攻。
5月13日东线日军第十三军从杭州出发,沿富春江和浙赣线西进,向第三战区东部发起进攻。5月下旬西线日军第十一军从南昌沿浙赣线东进,与东线日军汇合。中国军队原计划组织兰溪、衢州会战,但最终没有实现。5月23日日军攻陷金华、兰溪后长驱直入,战役转到了上饶境内。6月12日日军攻占玉山,6月14日日军攻占广丰和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上饶。西线日军6月29日攻陷弋阳,7月1日与东线日军会师横峰,浙赣线被打通。
上饶城就在眼前,日军坦克马上渡河。
日军占领上饶火车站。
日军打通浙赣线,东西线日军在横峰会师。
日军进入上饶城。
二、日军占领上饶的暴行
上饶沦陷,侵饶日军占领上饶66天,实施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罪恶天怒人怨,罄竹难书。
第一、飞机轰炸。衢州、上饶的机场、火车站和县城是重点目标,杜立特行动后至日军占领前的20多天时间里,日军共出动飞机100余架次,县城和机场附近村庄成为一片废墟。上饶县城广平镇早在1937年9月就遭日军飞机的轰炸,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一次1941年4月中旬一天,日军飞机轰炸县城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皂头,24架飞机轰炸县城,12架飞机轰炸皂头。县城一里多长的中街两旁所有店铺全被炸毁,炸死炸伤680多人,尸体遍地,断垣残壁,一片废墟。抗战期间,现上饶市所辖的12个县(市、区),除德兴外,其他11个县(区)都遭到过日军飞机的轰炸。据不完全统计,上饶抗战期间共受到600多架次日军飞机的轰炸,人员伤亡总数在3500人以上。
第二、屠杀平民。日军占领两个月期间,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路旁、池塘、水井、河沟等到处是被杀无辜百姓的尸首。
日军在上饶汪家园和荷叶街一次杀害村民60多人,在郑家坞村杀害村民20多人,在灵溪把抓来的40多个村民刺杀后踢下河,鲜血染红了一片信江河水。尊桥一个村民被日军绑在树上,被挖了眼睛,割了耳朵,剖开胸膛取出心脏。
据1946年4月出版的《江西省抗战损失调查总报告》,玉山沦陷期间被日军杀死杀伤7000余人,加上飞机轰炸伤亡1000余人,全县共伤亡9059人,其中死亡6604人;广丰伤亡7740人,其中死亡2211人;上饶县伤亡4446人,其中死亡3501人;余干伤亡787人,其中死亡682人;鄱阳伤亡374人,其中死亡227人;弋阳伤亡373人,其中死亡314人;横峰伤亡164人,其中死亡83人;铅山伤亡171人,其中死亡82人;万年伤亡26人,其中死亡14人。上饶全市共伤亡23140人,其中死亡13718人。
第三、烧毁民房。日军所到之地,一路放火,烧光了沿途村庄的所有房屋,连佛门寺庙也无一幸免。余干烧毁6660栋,玉山4171栋,弋阳3622栋,广丰2676 栋,鄱阳2197栋,上饶县1896栋。沙溪乡双塘村和朝阳乡春塘村,各被日军烧毁了100多栋房,铅山846栋。万年157栋,横峰84栋,全上饶市被日军烧毁房屋总数22309栋。
第四、水源投毒。日军对沿途村庄的水井等饮用水水源投毒的水井,造成村民中毒身亡。
第五、强奸妇女。日军在占领的地区,就像野兽一样,抓到妇女,即行奸淫,甚至先奸后杀。
第六、抢劫物资。日军“能带走的全都带走,不能带走的全都毁掉”,所到之处必将所有鸡鸭鱼肉、飞禽走兽、粮食和物资等一概洗劫一空。
第七、抓丁拉伕。日军大量征发民伕修工事修机场、运送弹药和各类物资,在完成任务后往往将民伕残酷处死。
第八、传播细菌。日军731部队专门组织了一支远征队,随日军浙赣战役部队攻入上饶后,在上饶、广丰、玉山铁路沿线撒播3个种类的细菌:一是鼠疫杆菌的跳蚤,二是注射了鼠疫杆菌的老鼠,三是把干燥鼠疫杆菌混入米中,做成食物,达到鼠—跳蚤—人循环感染的效果。731部队远征队还装扮成老百姓到农村投放细菌,散发带菌食品,扩散鼠疫。致使这些地方在日军撤退后不久就发生了鼠疫。
上饶县城发现鼠疫患者66人、沙溪镇鼠疫患者12人和广丰鼠疫患者42例全部死亡,玉山600多人口的宅前村死的只剩下100多人。
第三战区中国军队扔在地上的操典和手册。
上饶城区被炸成废墟。
日军731部队远征队在上饶投放细菌。
三、上饶光复及伟大意义
国军以军为单位在东线部署了第49、79、63、28、50、25、88、9、26、86、74军共11个军,在西线及赣西部署了第九战区第4、58、79军和第三战区第21、25、100军共6个军迎敌。面对凶残至极的侵略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上饶人民不甘心当亡国奴,自发地组织起来,支援前线的中国军队打击日寇,并拿起大刀、长矛、扁担、锄头作武器,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上饶,秦峰乡农民组成的抗日游击队多次袭击日军,毙伤日军多人,缴获战马两匹和手枪一支。抗日游击队还配合中国军队在皂头象鼻山伏击日军,毙敌60多人,活抓3人。灵溪张家村农民张家玉等4人,用菜刀砍死1名进村作恶的日军。桥头村屠夫徐老四夜闯日军营房,用杀猪刀杀死5名日军。村民张春柏、梁士开杀死1名日军,救出被日军抓去的1名村民。
在玉山,共产党员姜献华等人在玉山下镇组织成立了100多人的浙赣边区抗日游击大队,出其不意地袭击日军,使其一时不敢下乡作恶。横街农民抗日义勇队100多村民多次英勇抗击日军,毙敌20多人。林岗乡周溪村农民张洪顺、姚树木发现3名日军企图强奸一青年妇女,便手持梭标,当场刺死2名日军,另一名受伤日军第二天也因伤而死。八都黄茅村李姓兄弟俩用锄头砸死1名进村抢劫的日军。
在弋阳,日军攻入弋阳县城后,广大民众与中国守军一道同日军进行了激烈的巷战,毙伤日寇400多人。7月11日,6000多民众抗日武装配合两个营的中国军队,设计埋伏,在弋阳义岭与日军激战一天,歼敌200余人。
在余干,日军6人窜至余干扬港乡彭家抢劫,当地农民奋起反击,打死日军5人,缴枪6支。9名日军进犯余干楼下村,被农民用大刀、长矛、锄头、扁担全部打死。单溪村村民趁6名日军下塘洗澡之机,一拥而上夺其枪支,用乱棍将日军全部打死。程家村农民程宝兴夜间带8人摸进日军驻地,杀死3名日军,缴枪两支。
在广丰,农民自发组织起抗日游击队、大刀队、梭标队、鸟枪队,进行各中战斗392次,并配合中国军队与日军打了5次大仗,歼敌900余人。
在上饶军民的英勇抵抗下,8月19日,日军第分别从玉山、广丰、上饶同时向衢州撤退。8月18日上饶军民收复弋阳,19日收复上饶、横峰,20日收复广丰,21日收复玉山,22日收复余干,23日收复鄱阳。至此,上饶全境彻底光复。上饶光复在抗战史具有重大意义。
1、上饶光复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和太平洋战场盟军。
日军发起浙赣战役,共纠集87个大队20多万兵力,仅次于武汉会战140个大队。上饶第三战区组织了东线11个军、西线6个军共40多万军队参战迎击日军。虽然没有成功阻击日军,日军摧毁了机场,打通了浙赣线,抢掠了大量战略物资,战区损失巨大,国军伤亡5万,人民伤亡25万。但会战延缓了日军攻占重庆的“五号作战”计划的实施直至其流产。
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日军接连在淞沪、南京、太原、徐州、武汉发起了五场大规模的战役,想通过这五场大会战让国民政府认输。但日本人没想到,国民政府没有轻易举起双手,国民政府几次迁都,最后辗转来到了重庆。
五次战役后日军力量已经有透支的危险。所以,日本必须想方设法尽快在中国尽快取胜。1942年春天东条英机等制定“五号作战计划”上呈给天皇。第一步,华北日军第一、第五、第七方面军从山西突破黄河,南下占领西安。再派遣一支队伍北上进攻延安,接着其余将士从宝鸡取道,进攻四川。这里与重庆政府只有“一山之隔”;第二步,待四川被收服之后,华中日军再从湖北、湖南向贵州进军,从正面包围重庆。如此一来,重庆政府便会陷入“腹背受敌”之境,蒋介石投降亦是“指日可待”。这正是东条英机等人苦心筹划想要得到的结果。
战局的发展却远超日军的预料,“五号作战计划”最终胎死腹中。因为美国人正驾驶着超级战机越过太平洋,来找日本人“算账”了。日本找不到美国飞机从哪里来的,就把眼光盯住浙赣,发动浙赣战役。浙赣战役中国军民坚决抗击,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伤亡1.7万人,光复第三战区驻扎地上饶和整个失地,日军无力执行五号作战。
上饶光复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的盟军和中国其他战场的抗日。
1942年5月的珊瑚岛海战,美军与日军在海上交锋。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日军第一次在太平洋战场遭遇失败,日军的77架战机被击落,4艘巡洋舰被毁,航母部队遭到重创;
1942年6月,日本偷袭美军设在中途岛的军事基地,以报复美军对东京的空袭,同时为珊瑚岛海战雪耻。但日军还是被美军打掉了300余架战机,几百名飞行员战死。日军的4艘大型航母、1艘巡洋舰在中途岛全军覆没。日军从此失去了制海权。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爆发后,日本太平洋战场总司令紧急电联东条英机,让他派遣部队增援太平洋战场。为了保住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力量,东条英机不得不将中国战场的日军精锐调走。而这些人员本是打算用于实行“五号作战计划”的部队。如此一来,日军的“五号作战计划”就被中断了。考虑到日军所面临的各方攻势,裕仁天皇最终下令取消了日军的“五号作战计划”。
2、上饶光复开启了中美两个反法西斯大国的联合作战。
抗战初期,美国采取绥靖政策,对日本的侵略行动无所表示。浙赣战役中美国空军特遣队派出4架P-40型战斗机协助国军反攻南城,日本军队施放毒气和细菌,罗斯福总统声明,美国政府将采取同样方式对日本实施完全报复。美国开始开辟驼峰航线,大量援助中国。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创建美国志愿航空队来中国抗日,在民间以“飞虎队”之名闻名天下,有299架日军飞机和1000名日本飞行员在与飞虎队交手时遭到击落或在地面上被击毁。
美国参战是二战的重大转折:美国是世界军工厂,二战生产坦克10万辆、飞机30万架、大炮37万门、军舰5000艘、航母150艘。1943年11月22日,中国、美国、英国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召开了开罗会议。尽管当时很艰难,英军被山下奉文俘虏13万、美军被本间雅晴俘虏8万、苏联哈尔科夫战役被曼斯坦因歼灭100多万红军,但中、美、英就开始安排胜利后世界格局。
3、上饶光复为中国抗战迎来胜利曙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每一次反侵略斗争,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中国单独抗击日本,非常艰难,特别1942年抗战进入最艰难阶段。8月23日上饶光复给中国抗战带来胜利曙光。
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第一次彻底胜利,抗日战争把日本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切屈辱条约和协定撕得粉碎。台湾和澎湖列岛回归了祖国。中国政府还废止了德、意等法西斯国家过去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以及它们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以上饶光复为契机,中国抗战开始改变了东亚病夫的国际形象。中国被英美等西方强国认作盟友,与英美苏一道被列为盟国的四强。中国还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担任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且作为世界上最先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获得首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荣耀。中国开始以自己应有的大国地位进入了现代国际社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以革命战争打败了美国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共和国建立后,又取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此后,帝国主义以及其它国家的霸权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威胁,也都无一不是以失败而告终。
4、上饶光复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国家宝贵财富
上饶人民在最艰苦卓绝、最英勇悲壮、最能体现全民族团结统一的抗战时期,表现出“爱好和平、团结御侮、不怕牺牲、救亡图强”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1)爱好和平。上饶人民素以仁义立身,崇尚和平、反对战争,上饶收复后,中国军队第26军军长丁治磐将军命令所属部队搜集日寇尸体500余具,在上饶火车站附近之五桂山上,筑“倭子坟”一座。“上饶倭子坟”传承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抗击侵略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体现出了上饶人民的尊重死者的宽大胸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2)团结御侮。全面抗战爆发后,上饶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学校,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工农大众,不分民族,不论老幼,都怀着满腔的爱国之情,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民族生死存亡的极大关心,迅速形成了锐不可挡的团结御侮洪流。
(3)不怕牺牲。日军在入侵上饶中的凶残、暴戾在世界战争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但上饶人民在强暴面前没有退缩,而是高扬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地与日军进行殊死的斗争,捍卫了民族的独立与尊严,保卫了神圣的家园。
(4)救亡图强。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保卫神圣的家园,原本生活艰苦的上饶人民节衣缩食,省下钱财支援前方作战,不断掀起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直至取得彻底胜利。战后上饶重建的抗建路、胜利路表现了上饶人民重建家园、奋发图强美好愿望。
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上饶光复80周年,唤醒上饶抗战记忆,发掘上饶抗战财富,延续上饶抗战文脉,传承上饶抗战精神,树起上饶抗战丰碑,将永远激励上饶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建设现代化大美上饶而奋斗。
作者:罗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