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承诺
孩子们在听什么歌?孩子们应该听什么歌?
每年“六一”前后,这种问题总是引起很多关注。
今年,一首《孤勇者》火遍全国,在广大少年儿童中也有极高传唱度,意外成为一首从幼儿到少年都在哼唱的“儿歌”。据了解,除了《孤勇者》,目前在孩子中传唱度高的歌曲,还有幼儿园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奥特曼》主题曲《奇迹在线》、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白龙马》,《你笑起来真好看》《听我说谢谢你》,因冬奥会而爆红的《我只是想要一只冰墩墩》等;小学生喜欢的有《一起向未来》《少年》《星辰大海》《山河》等。
从上面提到的歌单来看,大部分歌曲并不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儿歌,或者与传统意义上的儿歌有着较大的区别。随着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的日益更新与发展,这样的趋势愈发凸显,老生常谈的担忧也一直存在——孩子听的歌,是否适合他们?长此以往,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代的80后、90后,就曾被前辈们如此担忧过:80后开始接触港台流行音乐,所听所唱是老一辈人眼中的“靡靡之音”;90后成长时二次元文化、网络游戏流行,网络歌曲异军突起,在长辈看来更是“群魔乱舞”。
与以往任何一代人发展轨迹都不一样的80后、90后,一段时间里频频被冠上“垮掉的一代”这样的形容词。但回过头来看,无论是80后、90后、00后,都没有“垮掉”。每一代人都只是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承受着时代、社会历练,被动、主动地做着属于自己时代的选择。人生选择如此,每一代人所喜欢的音乐也是如此。选择纵然短时有偏离,但长期来看,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有着自然天成的选择本能。
很多人说目前儿歌的发展陷入低谷,创作、传播、宣发都陷入困境。换个角度思考,在儿歌的前面加上“传统”二字,可能会让这个表述更为准确。
实际上,儿歌创作者一直坚持在创作一线,持续输出。只是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新时代的儿歌如何从创作真正走进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间的推广、宣发、传播,需要行业内人士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年轻一代的创作者也在结合网络、新媒体方面开始了新尝试。儿歌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对时代、对孩子们的了解。
在智能手机、短视频、融媒体打造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听什么歌,通过什么渠道听歌,与几年前都有明显区别,与几十年前更是天壤之别。观察这些年流行于孩子们中间的歌曲,对低龄幼儿来说,高频播放、旋律好听、歌词朗朗上口是关键传播要素。对初具理解力的少年儿童来说,受到他们青睐的,不乏好听、积极向上、有美感、有精神内核的歌曲。正如《孤勇者》让很多孩子感受到勇气、热血,以及抚慰、治愈,这些朴素情感引起的共鸣,会成为他们理解后还愿意将这首歌一直唱下去的最大动力。而时代和时间会自然过滤掉一些不好的东西,有的歌只是流行一阵子的“口水歌”,有的经典儿歌依然穿过时代传唱至今。面对孩子们歌单的变化,创作者的坚持与开拓、平台渠道的责任与监管、师长的选择与引导等,会比单纯的焦虑、指责更有效果。
始于旋律,心动于内涵,忠实于情感,永远是人们对所喜爱音乐的选择轨迹。每个时代,都有人在坚持用音乐记录美、创造美,儿歌也不例外。每个时代的孩子,也都在众多选择中,最终找到适合、属于他们的美好歌曲。
【争鸣】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栏目欢迎读者投稿参与讨论:
yyzb1979@163.com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