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世界旗下的深度信息平台“现在”专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约11分钟
“中国风”的概念出现在ACG领域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仅仅在过去一个月内,就有多个引起广泛讨论的“中国风”作品,比如动画《雾山五行》《妙先生》,游戏《江南百景图》等。
仔细观察这些作品,会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就是“水墨风格”,也正是因为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美术风格,才使得他们身上“中国风”的标签如此明显。
但中国风一定不止“水墨画”。中华五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取之不尽的素材,但取哪些、取多少、用在哪,都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而从我国动画产业肇始,关于“中国风”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
从今天看,在ACG领域,除了水墨,已经出现了大量其他新尝试,在这个趋势下,未来中国风虽然一定仍是中华文化元素的集合,但最重要的,却是对生活真实细节的体现。
过去的探索与消亡
1937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问世,给身在上海的万氏四兄弟带来巨大震撼。当时,他们已经在动画这条路上摸索了12年,创造了《大闹画室》《骆驼献舞》等作品,是中国动画行业的开山鼻祖。
《白雪公主》让万氏兄弟意识到自己与迪士尼之间的差距,心里憋着一股气的万氏兄弟历时一年半,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故事选自《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的情节,为了对标《白雪公主》,万氏兄弟特地把名字改成《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
虽然在画风和配乐上有模仿美国的痕迹,但这是我国动画创作者第一次制作“西游”这类中国传统题材的作品。《铁扇公主》上映后,迅速成为无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之后还阴差阳错在日本本土上映,激励了当年只有14岁的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走上了漫画之路。
在那之后,由于时局动荡,万氏兄弟也分别去往重庆、香港等地避难,原本计划的作品全部搁置。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动画产业逐渐恢复,万氏兄弟才回国,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重新开始动画创作。
1955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上映,并在1956年获得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但由于作品画风很像苏联1949年推出的动画《外乡人》,导致作品受到不小非议,也刺激了国内创作者开始尝试剥离外国元素,寻找具有中国气韵的表现形式。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骄傲的将军》诞生了,这是国内第一次将京剧元素融入动画中,包括板鼓锣钹的京剧配乐,中国风的美术风格开始觉醒。1958年的《猪八戒吃西瓜》和1960年《聪明的鸭子》又分别开创了剪纸动画和折纸动画的先河。
《骄傲的将军》
1961年,万氏兄弟二十年前就在策划的《大闹天空》终于完成,一经推出就成为全球动画人讨论的焦点。为了表现原汁原味的中国风格,摄制组画稿近 7 万张,为了追求统一的美学风格,制作组还在故宫和碧云寺的汉白玉望柱上获得灵感,把戏里的云朵都改成了中国古代的如意头云纹。
同年,中国第一部水墨风格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也完成了,这种极具东方美学的绘画手法让其他国家的人惊叹不已,包括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
《小蝌蚪找妈妈》
1964年,原本计划上映的《大闹天宫(下)》并没有如期上映,由于当时国内的政治情况,动画制作被扣上“浪费国家资源,制作封建遗毒”的帽子,中国的动画发展因此停滞了十几年。
黄金时代落幕
1978年,延迟将近14年的《大闹天宫》全本公映,一举斩获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一年后,中国第一部彩色宽荧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上映,原本在小说里刁蛮任性,杀神下凡的哪吒,在主创们的改编下,成了一个富有胆略、人格高尚,为了拯救苍生愿意牺牲小我的中国式英雄。
在同一时期,日本已经创作出《宇宙战舰大和号》《鲁邦三世》《多拉A梦》等世界级IP,并且推动了动画TV化改革。改革开放后,大量日本作品被引入中国,这些作品让中国动画人意识到自身内容题材的落后、制作技术的落后,于是他们开始尝试融入更多新思想,新观念,上世纪80年代推出了许多和此前风格截然不同的动画,比如1981年的《九色鹿》、1983年的《蝴蝶泉》等,这些作品在题材上和此前相比有了更大的突破,同时也保留了中国特有的美术风格。
《九色鹿》
但时光流逝,原本依托计划经济的动画制作模式已经不再实用。上海美术制片厂之所以能在过去的几十年创作出如此多充满艺术气息和中国韵味的作品,是因为由国家承担盈亏,艺术家们由足够的自由度和时间去摸索新的创作模式。
1988年,水墨动画《山水情》上映,成为“举国体制”的绝唱,无法适应市场环境的水墨风格也就此绝迹,创作者们还是选择了更简单的绘制方法,画风上,也有向当时日本动画靠近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日本的动画产业已经相对成熟,中国逐渐成为日美的“代加工厂”,很多承担外包工作的动画公司高薪挖走了上美厂的技术骨干,人才大量流失,中国原创动画受到巨大打击,这时别说是创新风格,连制作一部原创的作品,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1998年,迪士尼推出动画电影《花木兰》,一年后,上美厂推出中国第一部商业动画电影《宝莲灯》,被视作老一辈动画人的最后一次冲锋,但最终票房不佳,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宝莲灯》
新时代的重生与升级
进入21世纪后,每年可以被称作“中国风”的作品屈指可数。
2003年在央视收视率极高的《哪吒传奇》;糅合了秦汉交替之际的世间风云以及玄幻元素的《秦时明月》;把中国武侠文化,江湖儿女快意恩仇融入作品的《虹猫蓝兔七侠传》以及中法合拍的《中华小子》等,是2000年-2010年间为数不多在制作和题材上都可圈可点,具备“中国风”要素的作品。
那时的国产动画人仅仅是保证作品的顺利播出就已经倾尽全力,但迪士尼的冲击没有停止,2009年,《功夫熊猫》在中国席卷两亿票房,同年上映的国产动画《风云决》则以亏损3000万收场。但迪士尼制作的《花木兰》《功夫熊猫》这类作品,虽然讲述的是中国故事,故事内核还是西方价值观。
《功夫熊猫》
知乎大V“浅色回忆”说,《花木兰》的整个故事非常迪士尼动画喜剧和"公主"梦。《功夫熊猫》主人公阿宝成为神龙大侠,突出的是“他对功夫的热爱”和“他相信自我实现自我的精神”。但国内的“侠”,讲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士为知己。前者更强调“个体价值的实现”,后者更强调“个体和世界的联系”,是两套不同的价值体系。
中国人的故事,还是要中国人自己讲。
2010年后,政府开始治理利用劣质动画赚取国家补贴的行为,真正用心做动画的创作者们也经过十年的蛰伏和锻炼,逐渐露出自己的锋芒,再加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动画崛起,用户也逐渐成熟,国产动画开始找回自己的步调。
2015年,《大圣归来》接近十亿的票房给了整个行业一剂强心针。它告诉所有人,如果国产作品做得好,也许可以卖到九个亿。在此之前,国内赚钱的动画电影只有《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样低龄向的作品,而且还是每年先产出三四百集的动画剧集,到年末再推出剧场版。
同年,一部引起广泛讨论的“中国风”动画《中国唱诗班》发布了第一集《相思》,被人评价“每一帧画面都透着浓浓中国风,极具中国气息,画风古朴细腻。”在豆瓣上,已经发布的五集评分都超过了8分。
《中国唱诗班》
和几十年前的《大闹天宫》相似,《中国唱诗班》是由中共上海嘉定区委宣传部投资出品,为“嘉定建县800年”重点项目之一,导演彭擎政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打磨作品,每一帧画面都极其精致,且充满考究,是当时“中国风”的标杆作品。
彭擎政对全现在说,《中国唱诗班》每个细节都很有讲究,比如那个年代的春联内容究竟是什么?为官时穿的朝服的领子应该是怎么样的?那个年代的灶台应该是什么样子?英文翻译中“内阁学士”的准确表达是什么?这些非常细小的问题都会被拿出来推敲,讨论。
2016年,《大鱼海棠》上映,再次大幅提高了国产动画电影美术水平的天花板,在之后,2017年上映的《大护法》,2018年上映的《风语咒》,以及今年的《雾山五行》《妙先生》等作品也开始重新探索水墨风格,以及其他中国独有的美术风格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再加上去年《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的成功,整个行业似乎又回到了几十年前中国动画刚刚发展起来的时期。越来越多创作者们重新把目光放在了中华传统文化上。
不是古代才是“中国风”
伴随着技术水平的成熟,创作者们得以有更多手段表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且有更多精力去思考如何创作出更具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故事。
《雾山五行》导演林魂对全现在说,只要故事想表达的思想内核是中国的,都算是中国风。“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并不是落后的,反而它传达的精神,一直沿用至今。”林魂说。
即便是50年前的《大闹天宫》,在当时也了打破时代的局限,讲述了一个年轻,热血却又不失理性的猴王,挑战权威,勇于抗争的故事。在当时的环境下,《大闹天宫》全篇充满叛逆基调,唤醒了很多国人心中的“面对不公,勇于斗争,生命不止,斗争不息“的狂野基因,带来直达灵魂深处的共鸣。
《大闹天宫》
现在的创作者们对内容的理解要比过去更加成熟,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即便是传统故事,也要落回到现代人的生活上。
比如《哪吒》中,导演饺子就改变了传统故事中哪吒与父亲李靖之间的关系。饺子认为,每一代新观众都需要看新的故事。这个改动更符合现代中国的家庭观。包括哪吒讲自我实现,喊了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个“命”的内涵,也和西方语境中的个人命运有所不同。它更像是一个包括了命运,权威,社会关系,乃至社会规则的综合体。
包括一些细节上的处理也很巧妙,比如踢毽子这条线索的引入。在片中,哪吒和母亲的情感连接是通过踢毽子来表现的;中后期,哪吒又和熬丙踢毽子;最后,哪吒又和李靖说,“很可惜没能和您踢一次毽子”。
毽子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中国化的象征,是来自我们生活中的东西。这在迪士尼电影里看不到,观众可能不会明显意识到这个事,但观众会觉得这是好的。
此外,创作者也开始描述现代的真实生活中带有“中国特色”的元素,就像日本动画里的学园祭、社团活动、烟花大会这些标志性场景一样。比如漫画作者Zcloud的作品《拜见女王陛下》,就生动描绘出了中国90年代小城市中的人情世故,从小孩子视角观察大人的世界,揭开关系社会的一角。
Zcloud对全现在说,创作这部作品时,他特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去寻找带有那个年代特色的地区、建筑。他还回到自己的母校取材,也把很多自己的真实校园经历融入到了故事之中。
同样的,《快把我哥带走》描写高中生体育课偷懒,食堂刷饭卡打饭,《非人哉》中记录各路神仙在现代的生活百态。《贫穷父女》那种节衣缩食的窘迫感,《大世界》对城市边缘脏乱破败的环境刻画,都让人感到无比真实,仿佛身临其境。这些都是属于只有中国人才能感同身受的东西。
有时候一些意想不到的元素,也可以做文章。甚至一些元素因为太过熟悉,导致“灯下黑”,反而不容易被注意到。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漫画作品《中华字库》,这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并且享受的作品。它创造性地让汉字成为故事的主角,每个汉字,甚至偏旁部首,都是故事的角色,故事也完全基于汉字本身的组合拆解展开,女和子两个人,就可以生出“好”宝宝。提手旁跟丑在一起,就变成了“扭”,但和丁在一起,就变成了极具攻击性的“打”。
当你看到头顶“张”字的人真的打开一张大弓,头顶“箭”字的人把头上的“竹字头”幻化成两支箭矢,你会惊奇,“原来汉字也可以这么玩?”日后如果做成动画,也定会很有特色。
《中华字库》
中国风的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也被越来越多人接受。这背后是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在90年代遭受打击之后,中国动画终于跟上现代的步伐,逐渐适应新的商业规则和工业逻辑。
《哪吒》在这套工业化体系中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哪吒》是国内目前参与制作人数最多的动画电影。总人数超过1600多人。“我们把一千多个镜头拆成几千个步骤分出去,做完了拿回来还能合到一起,以前我们是不敢想的。”饺子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们的工业流程实在太弱了,整体的数字化水平肯定没办法跟国外发达地区相比。”饺子说。
前彩条屋CEO易巧也曾提到,目前动画电影产业亟需完善产业链,现在前期公司、制作公司、后期特效公司分工非常不明确。其次现在团队单独完成作品的能力还比较差,而外包就会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时间周期拉长,而且没有自己的核心流程线。
虽然和美国以及日本仍存在一定差距,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伴随着国人原创意识的觉醒,“中国风”不再需要特地拿出来讨论,而是已经彻底融入进了每一个创作者心中,《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给整个世界的震撼将会重现。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每一个瞬间,都在等着被人发现,中国的创作者们对“中国风”的挖掘,将是一个永久的命题,只有当民族的成为世界的,它才真正是民族的。
————
请搜索关注公众号“全现在”,朋友圈的世界也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