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的第15卷仍然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论断,全书分为学术文选、田野记录、大音讲堂、会议摘要、书评几部分,包括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的11篇文章。
该书的出版旨在推动中国传统仪式音乐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及传播上的发展,也是为在读博士生、硕士生,研究传统仪式音乐的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大音》系列图书上市以来,受到读者好评,本卷的看点依旧亮眼。
首先推荐的就是沈洽教授的《践行音乐民族志三题试答——以基诺族音乐文化为例》。2018年11月,受萧梅教授之邀,沈洽教授赴上海音乐学院,以同一主题开设“完整版”讲座,与该校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等相关专业方向的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围绕如何处理“践行音乐民族志”过程中描写与阐述、融入与跳出(局内与局外)、微观与宏观等三对关系,展开充分讨论。这次收录的文章是沈洽教授根据讲座的录音文字实录稿进一步修订、整理而得出的。
近年来的汉语学界中,面向不同层面、角度和主题的音乐民族志写作实践个案较为多见,围绕音乐民族志写作而展开的纯理论性阐述也常常见诸学术论坛与学术专著和期刊中。涉入学界未久,同时又急欲进入“田野实地调查”的学子对那些深度结合实践,或者说基于实践经验而展开的,在“实际操作层面”可供“直接借鉴”的音乐民族志理论,更为渴望。
这篇文章信息量大,田野调查部分尤其精彩,体现了作者几十年来对民族音乐的关切并在此之上形成的个人观点,在学界有很大的影响。
▷精彩段落◁
当然,这也只是同我将在下面介绍的其他两种“客观化”做法相比较而言的。其实,即便是采用物理手段,也不可做到绝对的客观。譬如录像,其本身也还有设备的物理精度问题、摄录的技术和技巧问题。例如,镜头对准什么,摄像机如何放置,摄影拍什么、怎么拍,如此等等,都夹杂了许多人为的干涉,还有现场光线、温度、湿度、距离、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或许,现场录音是物理方法的陈述中最单纯的一种。即便如此,要做到真正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也未必容易。举一个我曾经亲身遭遇过的例子:
有一次我带着一位学生去一个寨子采访。听说这个寨子有一位老太太很厉害,特别会唱。于是我们就请她的一位乡邻把我们带到了她的家里。到她家时,天色有点晚,老太太早早睡了,不肯起来见我们。我就对那位乡邻说,今天算了,别打扰她休息。但那位乡邻兴致特浓,非要把她叫起来给我们唱歌,说,你们赶快去打一壶酒来,我有办法让她开口。于是我们去打酒,回到她家,只听那位乡邻对老太太说,北京来的客人给你买酒来了,快起来喝酒吧。老太太一听有酒,一骨碌就爬了起来。待二两苞谷酒下肚,老太太精神大振,你不叫她唱,她自己就唱了起来。我们自然非常感谢这位乡邻,觉得他为我们的采访尽心尽力了。接着,我们开始录音。谁知,老太太才开了一个头,那位乡邻也跟着唱了起来。我的学生赶快向他示意我们正在录音,请他安静。那位乡邻懂了我们的意思,只好憋住不唱。于是录音又重新开始。没想到,老太太还是只开了一个头,那位乡邻又插了进来。我学生再去阻止……如此折腾了好几回。我忽然心想:那位乡邻的介入会不会是这种〖巴格勒〗的一种特殊唱法?于是我叫学生不要再去阻止他的插入,由他去自由发挥!录完音,按常规操作,我们问他俩刚才是在唱什么,脸红耳赤的。那位乡邻说他俩是在斗嘴,并告诉我们,刚才录下来的斗嘴每次都是他输,老太太赢!喔,原来如此!弄明白了这个情况,我们自然喜出望外——确实如我所料,我们发现了〖巴格勒〗的一种很特别的唱法(或许可以称它为〖斗嘴巴格勒〗)!就这样,我们居然意外地录到了这种极为有趣的两声部的〖巴格勒〗歌唱(听录音):它有点儿像Fuge,一个声部刚出来,另一个声部马上就用第一个声部开头的音调紧追其后,一直追到一方唱不下去(无话可答)为止。那位乡邻说这位老太太厉害,应该就是别人都斗不过她的意思吧。
我给大家说这个故事就是想说明:即使是最简单的物理手段的录音,有时候要做到完全避免不必要,居然也那么难!
除了沈洽教授的这篇重量级文章以外,还有多篇文章同样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
如《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歌唱表演研究》选择将研读对象聚焦于西方民族音乐学学界对歌唱在行为实践与听觉感知层面的研究,试图通过对有限的歌唱相关专题研究以及散见于其他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与音乐民族志文本中相关歌唱问题的讨论进行梳理、分析与比较,从“比较、分类与分布”“描写与分析”“民族志写作与文化阐释”三个部分对西方民族音乐学视野下歌唱研究的问题焦点与方法视角继续述评。
如“大音讲堂”收录了美国学者菲利普·鲍曼的《“人类精神的金链条”——历史十字路口上的史诗之歌与音乐的诞生》,该文章探讨了中国的史诗主题,而学者汤亚汀以《历史的十字路口•边缘生存•音乐构筑流散史——回应鲍曼教授》探讨了中国犹太人及其社群、中国犹太人的“边缘生存”状态、从音乐文化现象中折射出的犹太人流散史、音乐与宗教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两位学者的学术互动进一步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
总之,《大音》的第十五卷是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年的诚意之作,欢迎读者和学者们一起走向人类艺术思想探索的学术前沿,共同感受音乐艺术给我们带来的新体验。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上海音乐学院系列图书《大音》的第十五卷。本书是关于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的研究论丛,全书分为学术文萃、田野档案、大音讲堂、会议综述、书评几个部分,共包含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的文章11篇。该书的出版旨在推动中国传统仪式音乐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及传播上的发展,也是为在读博士生、硕士生,研究传统仪式音乐的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作者简介
萧梅,女,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民族音乐学教研组组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在音乐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美学、音乐学学科建设等领域公开发表文论近百万字。十数年来,为有关教学单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与进修生开设课程。
文化艺术出版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