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公检法相关的电视剧推荐】带着敏感题材的镣铐起舞,《因法之名》俘获人心的方式很独特

媒体内部参考指南《因法之名》,不公正虚假事件的明显制裁不仅填补了市长/市场的空白,而且在差异化中寻求生存是对法治制裁的大胆升级尝试。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文/安哲

“我猜凶手是袁丽芳的男朋友,当时他说话表情很渗人”“法医老陈怪怪的,不然为什么没有把检验结果上报?”“不会是陈谦和吧?一直在突出他和妻子之间的矛盾”……谁杀害了柳莎莎?关于凶手的猜想,正让热衷于烧脑悬疑的网友无法自拔。

很难想象,从低调播出引发观众大猜想,对于正在北京卫视热播的电视剧《因法之名》来说,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引发观众猜想热情的还是一部聚焦平反冤假错案的主旋律剧。这让人不禁纳闷,这部剧如何让题材敏感的法治题材带着镣铐起舞,兼具题材深度和大众接受度,从而为不同层次观众带来观看的爽感呢?

快节奏、强情节

“烧脑”剧情引发网友大猜想

作为国内首部以平反冤假错案为题的电视连续剧,《因法之名》开篇直奔主题,直接以回忆的方式将观众带回到17年前的一起离奇杀人案件中。知名主持人柳莎莎被杀,社会上顿时流言四起,作为案件的负责人刑警葛大杰面临空前的办案压力。随着调查的深入,线索不断丰富,一件命案也由此牵扯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对于一名在当地很有名气的主持人,她平时接触了哪些人,可能会和什么人结怨;就作案手法来说,死者是窒息后被割破颈动脉,又被伪装成引爆煤气自杀的,凶手这么做是蓄谋已久,还是临时起意;当时,在所有证据都指向许志逸杀害柳莎莎时,法医老陈为什么隐藏了指纹这个关键证据,老陈是否知情,还是他就是凶手呢?

在案件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的过程中,线索人物不断涌现,让剧情故事展现出了充满无限纵深的可能性,也在剧集发展上给观众一种富有悬念感的吸附力,让观众一直被剧情吸引揣测谁是隐藏的凶手。与此同时,紧凑的节奏推进,强化了悬念的张力,张弛交替的“烧脑”情节,令不少年轻观众大呼过瘾。

纵观近年来的主旋律电视剧,尽管在题材类型方面不断丰富,但一提到主旋律剧还不免在观众心中留下内容空洞化、说教化的刻板印象,让很多年轻人都避而远之。主旋律题材如何抓住年轻观众的心,正成为业界思考的难题。

反观《因法之名》,平反冤假错案的鲜明题材,既填补了市场空白,又在差异化中求生存,是一次对法治题材大胆的升级尝试。同时,在叙事方面,《因法之名》以案件为主线一一带出人物,环环相扣,紧凑和连贯的情节推动,更具代入感,让主旋律题材具备了年轻态的接受度。

聚焦冤假错案、舆论干预司法等社会话题,抒写法治文明进程

对于这样一部凸显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和完善,体现公检法勇纠冤案的电视剧,在剧作类型方面属于“敏感”题材。本以为这会是部为了过审,无法深入公检法肌理,停留在表面、不痛不痒的剧作。但让观众惊喜的是,《因法之名》不仅敢于自我揭短,更敢于纠错,敢于正视司法领域走过的弯路错路,就这份审视自身和承认错误的坦然,就不失为一种突破。

“在我的创作历史上,《因法之名》是写得最艰难的一部剧本。”在《因法之名》剧本创作研讨会,编剧赵冬苓曾这样感慨道。为了高度还原公检人员的工作状态,赵冬苓在剧本创作前,深入司法机关学习了解内部设置和工作流程,从一开始的策划到剧本创作,再到修改都得到了检察机关的层层把关,光故事大纲就反复更改了十四稿。

创作上,对于剧本上的精雕细琢,让《因法之名》具备了远超同类剧作的专业度与严谨性。无论是对于当时检察制服豆绿色半军事化的军装,佩戴“金双剑”领花的细节还原,还是对剧中对司法程序、司法实践中间遇到的种种问题的探讨和展示都足够真实和专业。

《因法之名》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取材于现实。尤其剧中副检察长邹雄虽认为许案证据不充分,但迫于上级压力和舆论压力提起公诉和DNA结果还没有出来,就先对外宣布许志逸是凶手。将这一情景还原到荧幕上,展现了外力对司法独立的干预。这些聚焦冤假错案、舆论干预司法等的社会话题,融入了当下关注度极高的社会事件,直击痛点。由此看,《因法之名》不失为一部真正与观众息息相关、从现实角度出发的作品。

在剧情的整体架构上,平反冤假错案过程中,横跨17年岁月两代检察官的对峙,也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司法制度的博弈,反映了发展中所必须经历的矛盾,彰显司法进步,探讨了我国司法“从有罪推定,到疑罪从无”文明进程演变的时代命题。从艺术的角度阐释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双线叙事谱写政治生态下的人性图谱

让法治浸润观众心灵

宏观处话时代,微观处显人性。在赵冬苓看来,《因法之名》不仅仅是一部平反冤假错案题材剧,而是在更大背景、更深层次来揭示人心、人性,关注在冤假错案影响下的“情感”与“生活”。

为了让主旋律题材实现情感落地,带来更广泛共鸣,《因法之名》在明与暗两条叙事线索的交替中,让司法囊括在整个真实的生活与人性之下。在葛大杰与邹桐两代检察官在面对17年前“柳莎莎被害案”以及17年后“葛晴被害案”争锋对决的明线背面,暗藏了葛晴、邹桐、许子蒙等一代人的感情纠葛,使人物不再只是时代的附庸,而是拥有自己的人性。

在过去的主旋律剧中,老检察官通常是历经风雨、饱经沧桑的干部形象,在人物塑造方面,《因法之名》则粉碎了观众对于检察官“标签化”和“脸谱化”的形象,更关注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和个体生命的人性建构。

在葛大杰人物塑造上,这个角色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警察”,尽管他对待工作恪尽职守,富有正义感和义气,但也因为他的感情用事、刚愎自用,间接造成了错案的发生。正如李幼斌理解的那样:“这个人物到最后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反映了我们的司法理念变革,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

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因法之名》正将观众的视角从对案件的关注,推向更深——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挖掘人物的内心和命运的深层次根源,最终从“人”的角度拉近了人民与检察院之间的关系,用艺术化的方式传播了法治文化,从而让法治观念浸润观众心灵。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