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时间的变迁给澳门带来了纸醉金迷的奢华酒店,还带来了议事亭前地、玫瑰堂等一系列西式建筑,还带来了卢家黛玉、郑家大玉等中式豪宅。
然而就在历史中心区,也不乏破败的角落,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变迁。福隆新街,就是其中之一。
我特别喜欢议事亭前地和民政总署大楼之间的“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又名“新马路”)”。过人行横道时向两侧望去,不算宽阔的街道一头往东南连接起通往永利澳门、新葡京等奢华酒店的“殷皇子大马路”,另一头向西北通往至火船头街与巴素打尔古街之间最淳朴的旧城区。这条长不足1英里的街道连接起了澳门的贫与富,沿途有1928年开业的新中央酒店,1941年开业的国际酒店;1784年建成的市政厅大楼,1929年建成的邮局大楼;还有大西洋银行、大丰银行、中国银行分行、永亨银行……可以说还是澳门的“金融街”。
沿着这条街一路往西北走,道路两旁分布着药房、珠宝金行、银行、传统的中国当铺。商铺前都是以碎瓷砖铺就的马赛克地面,浅色地砖上再用深色地砖拼出一幅幅简单的画作,风帆、鲸鱼、船舵……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船只贸易往来频繁的海港。
街边的门脸房被一座座柱廊包围着,这样的街道像极了意大利著名的大学城——博洛尼亚。博洛尼亚中世纪修建房屋时政府对柱廊有严格的规定:形状、规格都有具体要求,必须按照统一的规格去做。不知澳门当时修建这条街道时是否也有严格的标准。漂亮的拱门鳞次栉比排列开来,长长的拱廊可以为行人遮风挡雨。
博洛尼亚
前行至一个路口左转,沿上坡前行不足百米,眼前的景象与刚才看到的浮华的酒店、南欧风情的广场天壤之别:长方形青砖铺就的地面,两侧都是二层小楼的中式建筑。不知道是因为目前游客不多还是本身就早已倒闭,大部分房屋门窗紧闭,一幅颓败之相,极少数几个店铺还开着,店老板坐在门口或冲盹儿或抽烟,对我这个“特意路过”的游客并不在意。
在某百科网站上,“福隆新街”的葡文是“Rua da Felicidade”,英文译得更直白:“Happiness street”——快乐街。顾名思义,啥事儿能让人快乐呢?自然是吃喝玩乐。这条仅有220米长的街道,曾是澳门的“风花雪月之地”。清朝同治年间由当时的澳葡总督规划,富商王禄、王棣父子购买下这块地皮,兴建起一幢幢二层小楼,作为青楼、烟馆和娱乐场。所以,这里是澳门博彩业的发源地之一。
街区取名“福隆”有两种说法,一是王氏希望“福隆隆盛”,大吉大利;二是街区本是从橘仔围、红窗门等街区扩展而来,这里的土地神是“福隆社公”,管辖的街区就是“福隆社”,所以街道也因此得名。1875年(光绪元年)清平戏院的建立带动了整个街区的娱乐业发展,随着钱庄、商铺和客栈的进驻,这里也成了澳门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福隆新街曾一度成为澳门最高级的风月场所,与附近的福荣里、宜安街一起被称为澳门的“花国三街”。福隆新街分为上下两段,上半段集中了青楼、茶馆,鼎盛时期近60家,最出名的有6家,分别为“雅仙”、“咏春”、“留觞”、“红楼”、“京华”、“玉兰”,拥有各自著名的佳丽;下半段街道主要是烟室、酒肆等店铺。人嘛,“温饱思那啥”,当时的福隆新街及周边街区,可远远比今天澳门繁华的酒店区要热闹的多,让不少富家子弟流连忘返。
二战结束后,澳葡政府治理整顿,风月场所退出了历史舞台。最近的十几年澳门政府将这一带地区的旧建筑物列为重点建筑文物,着力整治、修复。今天的福隆新街虽然保存着当年的模样,但摇身一变成为了旅游商业区。这里不仅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青楼建筑群,也是澳门著名的 “美食一条街”:昔日首任特首钟爱的“西南饭店”、以捞面见长的“祥记面家”、老字号杏香园甜品店、还有赫赫有名的“钜记饼家”总店……云集了各式餐馆、酒楼及手信店,诉说着福隆新街新的篇章。
只不过,我去的时候游客很少,不长的街道几乎就是“包场”,原本热闹的街道回归了她的本真。尽管大部分建筑都已经翻新,但“修旧如旧”的红色百叶窗和中式大门,依然能让人联想起风尘女子们倚靠在门口招引客人的情景。
其实,当时烟花柳巷中的绝大部分女子都是“卖艺不卖身”,以歌声娱客。空旷的街道上,除了鞋跟敲击青石板的声音,似乎空气中还弥漫着她们挑动琴弦的乐曲声,和黄莺一般清脆的歌声。
我更喜欢街边房屋窗户上、房檐下精美的绘画和装饰
福隆新街还曾是廉价旅馆的集中地。这一点我倒是有点难以理解:既然来此的都非富即贵,咋“配套设施”这么差?修建点高档“星级酒店”才能更好地招揽客人嘛。当时名头最大的就是始于1873年的“新华大旅店”,算是这一地区最风光的旅店之一。鲜红檐蓬、通花窗门、木质的门板门栓极富年代感,不仅是众多热门影片的取景地,甚至还“征服”了著名导演王家卫。《2046》中的男女主角就分别居住在酒店的2047和2046房间。这家传奇的酒店不仅于此,2006年,电影《伊莎贝拉》让年仅18岁的梁洛施荣获第27届葡萄牙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电影中张碧欣付不起房租被赶出去的那间房就是在新华大旅店的205房间。不过,今天的新华大旅店早已被舒适的现代化旅店甩出N个身位,也只能吸引一些电影的“铁粉”来追寻旧日澳门的情怀了。
新马路末端这幢楼原本是澳门名人高可宁的产业,历史上曾是澳门最著名的当铺“德成按”,今天已经改成文化会馆,出售特色手信食品、纪念品等。
历经了黄金岁月的福隆街区,随着澳门商业中心的转移,也走向了式微的命运。它宛如澳门几百年历史的枝叶,鲜活地反映出小城历史文化的脉络,也印记着这座城所走过的坎坷而艰辛的脚步。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